民间信俗(关公信俗)。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关羽“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被尊称为武圣的关公,与文圣孔子齐名。关公信俗以其祭典仪式的完整性、民俗事象的多样性、信众数量的众多性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性为其重要特征,对相关社区及群体持续的 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稷山高台花鼓的起源与形成文字记载很少,已无法考证。但稷山县的年节里村村有花鼓,身怀绝活的艺人层出不穷,由此稷山花鼓远近闻名。全县以吴璧花鼓、桐上花鼓、东蒲花鼓、西位、寺庄花鼓等较为有名。绕场花鼓舞、高台花鼓、高架花鼓、倒悬花鼓、十二生肖花鼓就出自这几个村。稷山花鼓的特色打法有“走场花打”、“板凳对打”、“高台花打”、“高台倒打”、“胸头鼓8字打”、“缠腰甩打”等等。花鼓中穿插的花鼓曲也极具地方特色,均来自民间流传的小调,还略带陕北民歌与戏曲眉户的味道,旋律抒情优美、意味深长。高台花鼓热烈欢快,干脆利落,有声有色,气势磅礴,既有黄土高原粗犷奔放的整体特点,又不乏细腻优雅的细节刻画。
稷山螺钿 漆器制作技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 漆器的国家,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其发展历史久远,镶嵌螺钿漆器作为漆器工艺的一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至唐代开始兴盛,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镶嵌螺钿的贝壳片较厚,至北宋始将贝壳片研磨,截切成薄片,作品更为精细。在明、清两代,镶嵌螺钿漆器又饰以金银箔和金银屑,使之更为绚丽。但清末,此技艺开始衰退,几近失传。1986年,为了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原稷山县工艺美术厂的工艺师李爱珍成立漆器生产厂(稷山县方古旅游工艺厂),在采用原材料不变和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产品种类,并在产品文饰和造型上积极变革、拓展,生产的传统 大漆镶嵌螺钿产品很快行销各地,促进了镶嵌螺钿漆器在稷山县的发展。
新绛点舌丸制作技艺。“点舌丸”是由多味名贵和毒性药材制成,对肿瘤的治疗以及增强免疫功能有着独特疗效。据《新绛县志》等文献记载,点舌丸原为清代宫廷御药,其制作技1861年由清廷皇宫王太监传给河北武强县人韩氏。由于点舌丸制作技艺为世代秘传,以师传徒,现由“点舌丸”第五代传承人刘振东、宋石墩等人,继续担当着传承“点舌丸”制作技艺的重任。
在河东,在运城,自古以来还有很多“非遗”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整理,比如讲,仅仅在民间文学方面,像尧王访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傅说版筑、奚仲造车、刘海戏蟾、刘伶醉酒以及纸神蔡伦、神医扁鹊等等,这些美丽的传说,都是我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尚有争议,比如就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吧,我就一直认为是与河东紧密联系的,其理由是:因为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而后羿乃是尧舜时期的重臣,而尧舜禹当时活动中心就在运城一带,你能说后羿嫦娥与运城没有渊源吗?
在河东,在运城,自古以来流传着诸多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有的发生在运城一带,有的与运城人文有着特殊的关联,它们无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符号,被古往今来口口相传。比如秦晋之好、化干戈为玉帛、中流砥柱、克勤克俭、三过家门而不入、披肝沥胆、万家生佛、脚踏实地、高朋满座、洗耳恭听、身在曹营心在汉、汗牛充栋、物华天宝、冰山难恃、鉏麑(chú ní)触槐、唇亡齿寒、唇齿相依、假虞灭虢、董狐直笔、龙阳泣鱼、围魏救赵、伯乐相马、割股奉君,等等。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对申遗工作的更加重视,随着我们对河东文化的不断研究梳理,一定会有更多重要的文化符号被挖掘出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还会涌现出一批“世遗”、“世保”。在这方面,我们有着足够的文化自信,也一定会有更强力的文化自为!
我们坚信,古河东、新运城,一定将是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向往的地方!
最后,就让我们在一曲《向往河东》的歌声中结束在运城“四千万年”的神奇之旅吧!
向往中条,向往历山,
一缕曙光昭示咱祖先。
向往黄河,向往西侯,
一堆圣火燎原天地间。
仰望舜日,仰望尧天,
一座都城中华大摇篮。
仰望关公,仰望吕岩,
一方神仙福佑大家园。
河东这一方土,
扎的是华夏的根,
河东这一方水,
流荡着文明的源。
向往河东,龙腾盛世九万里,
向往河东,再造文明五千年!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