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的嵌银
漆器。□本报记者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于志君
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到天安门城楼,从北京奥运会、全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一直有一个来自潍坊的元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就是古雅的
红木嵌银漆器。
潍坊的嵌银漆器以名贵的红木、天然漆和
金银丝为主要原料,是我国传统特种
工艺品的瑰宝,其古朴典雅、秀美飘逸的风格独具"中国范儿",因而经常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友人和出访的礼品。
据介绍,在清康熙年间,潍县的铜业已相当发达,一些工匠比照金银错工艺在铜器上
镶嵌金银丝花纹,以扩大销路,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到了道光年间,在红木上镶嵌金银丝的工艺才正式出现。
清光绪末年,田智缗等人在潍县东门里开设了嵌银铺"扣雅斋"。1915年,"扣雅斋"制作的"西湖十景"挂屏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最优等奖"。之后,嵌银行业进入兴旺时期,仅潍县地区从事红木嵌银的店铺、作坊就达到了9家。
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红木嵌银在传承与创新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标准。选材上求"真",天然是终极追求。"我们潍坊的红木嵌银制品全部采用珍贵木材,木质坚硬,不用怕产品会变形,各种图案都采用高纯度金银丝、宝石手工镶嵌,与木质牢固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就跟天然的一样。"寒亭区盛壮红木嵌银厂办公室主任徐庆国告诉记者。
红木本就拥有古雅的坯子,而工艺上求"精",最终成就了红木嵌银漆器。对此,盛壮红木嵌银厂嵌银车间主任张其珍深以为然。"嵌银的时候先用这把软铲沿着图案凿出一道沟,这个沟得凿得和丝的深度一样,打深了丝就掉到木头里去了,浅了丝就露在外面了,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你看这个梳妆盒,上面的图案就像是画上去的,但它全是用银丝镶嵌的,而且打开之后里面‘机关重重’,非常精巧,很多人买回去给孩子当嫁妆用。"张其珍说。
这种精巧源于潍坊的艺人们对红木嵌银工艺的高标准、严要求。"现在咱们潍坊的红木嵌银厂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备加以优化组合后应用于产品生产,各道工序仍然坚持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生产过程也细化到了十几道工序。现在市场上漆器产品鱼龙混杂,但是咱们真正的潍坊红木嵌银漆器的品质一眼就能看出来。"徐庆国说。
的确,从下料、木工、组工,到雕刻、嵌丝,再到上
大漆,每一个大的工序都包含着多种小的细节,整个流程里最出彩的就是嵌银,这也是潍坊的一绝。品相如何,嵌银做得好不好是关键因素。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这项潍坊特有的民间工艺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技艺的传承也提上了日程。如今73岁的王德培,凭着精湛的技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嵌银漆器代表性传承人,也担负起了设计图样和培养传人的艰巨任务。
"我从小就学习红木嵌银漆器的制作,对这项工艺的感情很深。几十年积累的这套东西不能丢失掉。这嵌银工艺和纯粹的国画不一样,那个地方该怎么画,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构图怎么构,用笔的粗细如何,石头怎么个画法,树干怎么个画法,都得跟徒弟讲明白。"王德培说。
潍坊红木嵌银传承到今天,已经发展到100多个品种,1000多种花色。代表性产品"嵌银博古文具"和"红木仿青铜文具"被定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并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