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造物 鉴赏课 心得造型艺术学院2018级公共空间(20)专升本班 XXX 指导老师:XXX在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有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漆器。它是由天然漆树汁液精炼成多种性能的漆做成的工艺美术品。 漆器形态各异、用途广泛、花色繁多,其技艺之精湛、艺术之精美,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西方近代文化史家以“漆器文化”、“玉石文明”、“瓷器之邦”作为我国文化的代表,甚至以此作为国家之代称,由此可见传统的漆器在世界上所获荣誉之盛。如今,福州漆器最为出名,它历史悠久,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手工艺品。在之前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我们曾经上过两次漆艺课,第一次是学习漆板、漆画的 制作,第二次是学习漆器的制作,因此,我想谈谈在不同阶段我对“漆”的印象和感受。在听过授课老师对课程环境的要求之后,我觉得漆艺应该是一件比较“高雅”的事:环境要干净,制作的过程要小心谨慎,呼吸轻而慢,动作轻而柔。到了购买生漆以及色漆、牛角刀、砥粉、等材料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经济上的压力,漆艺,好像是一件挺“费钱”的事。到了开始涂刷漆板小试牛刀的时候,好像十字薄涂刷法涂了一遍还不过瘾,还想再来一遍,却因没有干透被老师制止了,一天只能干一到两次吧,这时候我觉得上漆好像是一件完全不能心急的慢活儿。
后来我 过敏了,半夜三点钟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一遇到热就发痒,内心无比煎熬,我觉得做漆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到了打磨抛光描绘和磨出变涂花纹的时候,觉得内心好像逐渐明亮起来,有了盼头,慢慢的,我觉得做漆艺是一件充满惊喜的事情。每当花费数月时间完成一件作品再回过头看看的时候,会发现时间的流逝是那么的不经意。沉浸在上漆和打磨的时刻时,我会想象古代的人们静心制作的场景,在那个没有便利现代工具的时代,却涌现出一件又一件绝世精美的漆艺作品,心感佩服。正是因为曾经亲身体验过漆器的制作和对漆的喜爱,所以在这个学期的选修课中,我选择了漆艺造物鉴赏课。在这个课堂上播放的视频中,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中国人利用生漆的历史是世界有机化学历史的源头?在我国汉语中,就有“漆黑”的词汇。漆黑是黑的极致,也是对黑的赞美。我认为说中国人利用生漆的历史是世界有机化学历史的源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早在八千年前古人就发现树漆的利用价值,用树漆制作生成 大漆使木材等器物能够长久保存。2、战国时期古人就开始进行树漆的人工种植,且规模较大,还是当时重要的民生经济。3、中国人在8000年前就掌握了漆器的髹饰方法。
4、利用生漆需要加氧化铁红等物质调配颜色。这些结论是有历史记录或是考古科学依据的。第二个问题是:从历代来看,漆器为什么不是收藏的主流?首先,我觉得是因为生漆的成本比较高,漆器的制作耗时较长,工艺也比较繁琐,成品也比较昂贵。其次,我觉得漆器多是木胎制作,容易损坏,虽然大漆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但它的胎体依然很容易腐化,不易保存。如果作为收藏品的话,是比较难以流传下来的。在现代,人们大多数已经习惯了用其他制品去替代漆器,例如材质优良的不锈钢、玻璃等。漆器的“风”刮到了日本,成为了千万家庭的日用器物,甚至在制作工具上下足了功夫,产量高,工艺优良。在第一次接触漆器的时候,我和班级里的同学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漆”为何物,也并不知道它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可见“漆”文化在我们国家当代传承发展还是略有的缺失的。而我曾经在艺术市集漆器的销售过程中也在思考,花费数月时间去制作一件漆器还要忍受过敏,最后标价两三百元也还是被认为“太贵”,那么相同的,在漆艺行业寻求发展的人们也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该怎样去打破这种困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纳漆器、爱上漆器?进一步说,怎样鼓励更多的人去传承这份“漆文化”?我认为想要改善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媒体的报道宣传,鼓励漆文化的传承。
另一方面需要漆艺文化的从业人员尝试创新,把漆文化与更多现代的文化结合起来,展现它在当代的美感,产品走入更多人的生活。还有一方面是漆器胎体的材料选择上可以尝试更多新的更为耐用的材质,延长器物的寿命,提升收藏价值。再者是在漆器制作辅助工具的使用上应当多借鉴创新和先进的工具,提高制作速度和制作质量,提高成品率,如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人工制作成本降下来了。此次课程我的收获最大的应该是老师让我们做漆器鉴赏ppt和写感想心得时,我主动去了很多关于“漆”的知识,比起之前直接动手做漆器,更多的是丰富了我的知识面。在之前漆画的制作中,我尝试的是戗金和描绘技法的传统图案,却忽略了思考怎么样去画一些现代元素的漆画,怎么样去做现代造型的漆器。希望以后有机会时,我能尝试一下在现代风格的作品中融入漆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