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 凉山彝族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
陈丽 刘佳怡 王佳漪
乐山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 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助于促进乡村的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同时它也表现出了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彝文化资源,且保存完好。凉山有着将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产业的优势,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本项目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对凉山彝族的少数民族文创产品发展进行研究,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探究凉山彝族文创产品的多方面发展途径,发掘彝族文化传承新出路,进而达到加速经济发展,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彝族文化
一、当前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21年,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较2020年增加20550亿元,同比增长20.86%,增长空间广阔。2022年的8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表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当下时代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节点。”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推动和群众对文化产品的追求,文创产品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文化旅游正迅速崛起,并且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品,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故宫文创IP、敦煌文创IP”等成功的旅游文创产品实际案例,这些特色的文创产品作为兼具经济功能与精神价值的旅游记忆产品,不仅可以把某一区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鲜活地展现给游客,更是增加区域经济效益发展的二次好突破。由上可见,中国文创产业总体上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大。但是市场中也存在着大量“重产业、轻文化”企业,表面是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却是借助政策优惠、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其文创产品形式和创新仍然“老式化”,文创产品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1.凉山州彝族文创产品发展优势
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地处于四川省西南部,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管辖着15县2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04%,保存着纯粹的民族文化特色,拥有着丰富的彝文化资源:古老神奇的毕摩文化、五光十色的服饰文化、醇情浓香的饮食文化和各种风俗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且保存完整,同时也有着独具特色的非遗工艺: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彝族 漆器髹饰技艺等。凉山彝族文化特色吸引着各地游客,其中凉山彝族“火把节”逐渐走向“国际化”,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对宣传凉山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凉山彝族地区是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相结合的地方,除了独特的文化之外生态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其中邛海泸山、泸沽湖、西昌发射中心等都早已经声名远播。A级景区5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10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淳朴的民族生活环境、热情的人文环境都对现代消费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凉山文化产业结合旅游发展成为了新的突破口。
但是,纵观全国,凉山彝族文创产品及其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比较低,同云南丽江、陕西西安等旅游区域相比差距还很大。而在文旅融合、文化赋能的旅游发展新阶段,凉山州想要打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还得从“文创产品”上下功夫,走出自己的道路。
2.凉山州彝族文创产品市场存在问题
2.1、政府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政策落实的滞后,导致对文创商品开发和营销的投入有所不足,没有政策制度优势。从同种类型文旅发展比较成功的云南楚雄彝族来对比分析。单从财政投入上来看,例如在2023年文旅局支出预算上,楚雄州预算支出为2771万元,凉山州为2041万元。其中专门用于非物质非遗保护上,凉山州也只是略高一些,并无优势。凉山州政府更需要重视在文旅上发展自己道路,发展一条长久路。
再次,文创产品的发展是需要整体旅游环境改善。目前凉山州旅游配套设施的不齐全,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发展低,无法给外地旅客们提供高质量的旅行享受。对外吸引力也会一定程度降低。
最后,凉州政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标甘肃敦煌、北京故宫等文旅发展以及文创产品IP打造好经验模式,还未制定出台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缺少政府财政对重大文艺项目和精品、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的真“帮扶”,只是浅尝辄止。
2.2、设计人才缺失
根据现实来看,凉山州传统手艺人数量较少少,后备新秀人才储备处于初步重视,目前传统技艺人大多都为中老年人,设计创意匮乏,以至于文创产品市场类型极少、产品单一,缺乏与当今时代审美和消费相适应的创新元素,难以打出自己的独特性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