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播报
编辑
髹漆,也叫做“髤漆”。
泉州漆器髹饰
技艺隶属髹漆一艺。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即有髹漆
工艺产生。泉州漆器髹饰技艺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永春蓬壶仙洞真宝殿珍藏有一尊隋代“毗卢遮那佛”,其彩绘工艺是泉州地区现存最早的髹漆工艺实物,其全身髹漆工艺已达较高水准,特别是脸部及衣服飘带的彩饰工艺具有审美及科学价值。
自唐以降,泉州港兴。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泉州的造船业异常发达,作为造船技术重要一环的
大漆打底固基及封固、髹饰技艺,泉州髹器为“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丝路”的开拓奠定必不可少的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72年,后渚港出土的泉州宋代古船船帮漆饰及船中货物泉州天然大漆及漆器,证明宋元时代泉州髹漆技艺的发达。
作为多元文化宝库,泉州宗教文化发达。道、佛、伊斯兰等宗教在泉州相融相生,各种寺庙宫观遍及泉州城乡各地,大量的髹漆工艺被运用到佛雕及佛寺的建造中,一种是佛像的漆饰,一种是佛寺屋脊、踏斗、门窗及壁堵的大漆彩绘,包括门神及大厅壁堵的漆饰神道仙佛故事绘画。
泉州民间传统民居五间张、三间张大厝的建造,运用了大量的髹漆彩绘技艺。泉州人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髹饰过的漆床、桌椅、橱柜及漆盒漆篮漆罐,一是牢固持久实用功用,二是具审美功能。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泉州漆饰技艺被传播到台湾、东南亚、波斯湾、非洲沿海岸国家及欧洲各地。 [2]
工艺特征播报
编辑
泉州漆器髹饰技艺涉船饰、屋饰、日用器品饰、推光、拷贝、莳绘、镶嵌、堆填、上漆、补绘、荫干、剔雕、平面彩绘、立体器彩饰等诸多方面。 [2]
工艺流程播报
编辑
泉州漆器髹饰技艺制作方面在千百年的实践及
传承创新发展下,保存并延续下一整套科学而又严谨的规范,即“天然大漆采集、炼制、贮存,漆器品打底、裱褙、上漆、磨显、推光、揩清”等多道繁琐的工序。譬如漆板的制作,即须选用上等日晒烘干不变形的木板,用大漆拌瓦灰打底,然后打磨,再上漆,褙以麻布,上漆,待干后打磨、推光。 [2]
传承保护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泉州漆器髹饰技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其以中国古老的大漆文化为载体,深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和泉州人智慧、创新的特质,延续了海丝文化及泉州多元文化深远而又蕴籍的历史记忆,具有人文历史及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间传统建筑、宗教和绘事、装饰文化,对于重振泉州“海丝”雄风,研究和弘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闽南文化,振奋泉州精神,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泉州漆器髹饰技艺,具有历史、人文、艺术、审美及科学价值。一是存世时间久远,是印证古老泉州宗教及髹漆技艺的直接见证物,具历史价值。二是存留大量民间信俗的实物遗留,具人文价值。三是其彩饰绘画技艺体现了审美艺术价值。四是大漆髹饰保存时间长,起封固作用,防潮防火防蛀,具科学价值。 [2]
传承人物
许晓松,1963年9月出生,泉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泉州漆器髹饰技艺”。1974年开始向外祖父陈春成学习闽南传统古眠床十八堵二十四堵大漆髹漆工艺,后于1983年随大舅父陈土金从事佛庙佛寺佛像漆绘髹饰及漆雕制作,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向陈立德老师等漆画前辈学习漆画创作。 [3]
保护措施
泉州漆器髹饰技艺保护单位为:泉州市民间工艺
美术家协会 。 [1]
社会影响播报
编辑
荣誉表彰
2013年,髹漆平画《古堡》入选“八闽丹青”泉州选拔展;
2014年,漆器漆雕《花开富贵》获中国工艺“百花奖”优秀奖;
2014年,髹漆平画《古堡》获第九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2015年,髹漆平画《南音系列》获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金奖;《延安窑洞》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南音南韵》获“百花奖”银奖;《妈祖神灯》获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银奖;
2015年,漆器《天地和弦》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新杯”铜奖;
2015年,漆画《知足常乐》获安徽合肥工艺美术展金奖。 [3]
主要展览
2014年10月,传承人许晓松与莆田漆画家郭凤群在莆田正和艺术馆举办联展;
2014年底,传承人许晓松在泉州“惠风堂”举办“许晓松何金刚大漆艺术展”;
2015年5月,传承人许晓松在泉州“博艺斋”参加“闽籍名家大漆艺术展”;
2015年6月,传承人许晓松作品《生机》参展“与大师相遇2015工艺美术大师艺术精品展”。 [3]
文章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89%E5%B7%9E%E6%BC%86%E5%99%A8%E9%AB%B9%E9%A5%B0%E6%8A%80%E8%89%BA/5977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