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人物
苗饰
鸟尊
永乐宫壁画
传承人群
2016年7月2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
培训计划
山西首期普及培训班(髹饰技艺)在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正式举办了结业展览,这也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正式结束,来自山西运城、
平遥地区的50名
学员在山西大学经历了短期的大学生活后即将踏上回乡之路。这50名学员都是从事漆艺设计与制作的非遗传承人群,最大的学员55岁,是来自新绛黄河云雕厂的管海龙,年龄最小的是来自稷山李爱珍螺钿工作室的宁晓娟和贺亚娴,只有20岁,虽然年龄上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在一个月的学习中都倍加珍惜这段时光,50名学员通过一个月的认真学习,经过导师组的综合考核全部结业。在教学当中,由于有些学员是漆艺作坊老板,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多次请假,经过耐心教育还是留下来认真听课,在结业展的最后阶段都激动地表示,幸亏没有中途放弃,虽然影响了小生意,但听课后的收获是巨大的,眼界的提高将对公司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项目自2015年开始经过逐级申报、推荐和评审,山西大学成为目前我省唯一入选文化部首批研培计划的参与院校。同时,本次研培计划也是我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非遗传承人群的集中培训。本次培训是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三晋工匠精神的具体举措。
平遥印象
对于山西漆艺而言,平遥具有不可撼动的龙头地位。悠久的传承历史、丰富的非遗项目和人文环境在这座古城当中此起彼伏地传递着文化的脉搏。明清之际,平遥
漆器就随着晋商的崛起誉满天下,漂洋过海远销欧洲,因此也奠定了中国“四
大漆器基地”的盛誉。但随着我省上世纪7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手工业为了国家的外汇储备开始加速发展,传统工艺的技术开始在喧嚣中不断消弱,材料的更替更是加剧了漆艺最终走向低端化的肇始。化学漆的不断渗透和参与最终导致平遥漆艺产品的同类化。产品的销量虽然在旅游市场的助推之下不断增加,但经年形成的“首饰盒”化已经成为平遥漆艺的象征,走遍全国旅游市场,只要有漆艺首饰盒的地方,基本都是平遥的“出货”。
在反腐的利刃插入礼品馈赠行业之后,平遥漆艺的唯一巨量销售通道被戛然堵死,从业人员由上万人减少为几千人。人们似乎看到了平遥漆器的末路,残酷的现实是大量倒闭的零售商铺与加工作坊。享誉海内外的平遥推光漆似乎被死神卡住了咽喉,难以动弹。作为围观者,业内并没有更好的良药来拯救这一养育了数万人的民间技艺,相反,讪讪者居多。他们的观点大都是,平遥漆艺滥用化学漆,完全丢弃了大漆原本的属性,消亡是早晚的事。作为一名从事了大漆多年的“匠人”,我也始终困顿在“平遥漆艺滥觞”的论调里添油加醋,恨不能将这个扰乱大漆行业的“怪胎”生生掐死。
今年7月,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月,50名学员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学员对漆艺熟练的操作程度和现代的设计理念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在结业作品中,大家利用课堂上所教授的十多种
技法进行了漆艺设计,包括有戗金、彩绘、打色、螺钿、云雕、贴金、晕金、莳绘、堆鼓等技法,尤其是彩绘环节,在全国大漆行业陷入唯材料论的浪潮之中时,我们的精细彩绘显得如此纯正唯一,这一工艺曾经是福建漆艺的长项,现在看来全国当数平遥传承最为有序。
学以致用
虽然有部分学员处于创作临界点,固守传统,坚持自己的技法和构图,针对这种情况,导师组并不急于调整,而是通过其他学员的作品来进行案例分析说明,最终打开这些学员的思路,使其在创作中有所突破,作品的呈现极为多样。这也证明了虽然产品的导向受市场左右,但良性的文化引导是促进市场精品化的关键。
整体学员的结业作品造型严谨,色彩大胆,格调雅致,肌理强烈,并对大漆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借鉴了日韩漆艺的技法特征,并且将《髹饰录》中的记载进行了分析与再现,古法与现代技法的融合,传统材料与新设计的对话是本次培训学员作品的印象。学员通过夜以继日的加班创作,最终完成了自己满意、观众满意的作品,在结业展览上,山西大学的师生对学员的作品反响强烈,纷纷表示“高手在民间”,这种朴实的说法道出了山西漆艺的高超技巧和纯熟技法,经过培训,文化修养的提升也集中体现到作品中,演化成一幅幅精美耐看的作品,以飨众宾。
通过本次培训,工作组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与学员结构分析,尤其是针对平遥推光漆。中国著名的漆艺家陈勤群先生曾说:“中国的漆艺问题不在漆,而在胎。”第一,漆胎作为漆艺的立足之本,是最为核心的骨骼,平遥推光漆自然也有这样的问题存在,相比日韩漆器,我们的漆胎品类单一,尤其是首饰盒的泛滥已经导致市场的饱和,但并没有更好的更替品进入,日本的漆胎多是生活用品,作坊传承在200年左右的极为常见。因此,大漆的推广在日本极为广泛。相比之下,我们的日用餐具极少开发此类产品,而大漆的抗菌型、抗腐蚀性和抗氧化性也正是这一产品绿色和环保的象征。因此,如果想要普及大漆的受众,必须在胎型的多样化与精致化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够摆脱单一商品化样式发展。
除了胎型的问题,化学漆是第二个问题,这已成为业内争锋的焦点,但这一问题早已在日本漆艺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表明身份”是最佳的途径。“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因此,在平遥所见的漆器都标有这一名号,殊不知这一技艺对材料和工序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至于产品自然是“上等佳品”。因此,需要市场自觉地进行诚信表达,在材料、工序、价格上要有所区别才能够形成市场的良性秩序。虽然目前大量漆艺从业者并不能熟练操作大漆,但经过文化部5年的项目帮扶与相互学习,大漆进入平遥各作坊并不遥远。
平遥漆艺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艺术来源。漫步在古城大街,“首饰盒”的图形多以“出闺新娘”和“福禄喜寿”为主,这些题材虽然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但如果将这样的图案放置在现代家居当中似乎又格格不入,因此,既要有美好的寓意,同时又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新潮的设计手法的漆艺作品亟须面世。本次学习,学员们借鉴了大量山西寺观壁画造像和青铜纹样、戏曲人物的样式,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的漆画作品,这些创作能够丰富平遥漆艺市场的多元化图像样式,自然会吸引新的受众群体。
非遗传承的重要目的就是在认真学习、地道传承中,以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赋予非遗新生命,把千年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推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现代人文元素的艺术精品,推动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时代新光彩。而平遥推光漆器拥有大量的从业人员,其中不乏能工巧匠,这是平遥推光漆器的根本,这些工匠师傅应学思结合,弥补短板,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以致用,大胆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不是一句空话。山西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遥的漆艺又是这些项目中的龙头,通过培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山西全域旅游的文化构想;实现地方经济的精准脱贫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山西漆艺重上巅峰的前奏。
本文为山西省科技厅2014年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科技图像的内核挖掘”资助项目2014041060伊宝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所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