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漆魂/
菠萝漆,乍一看是不是似乎闻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酸甜?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菠萝漆,可不是海南远道而来的可口水果,而是一门在南宋时期作为贡品的民间老手工艺,这项工艺在历史长河中几近失传,最终在一群老匠人手中重现辉煌。
菠萝漆,或称犀皮漆。其纹理红、黑、黄三色相叠,与剔犀相似。所不同的是菠萝漆显示的纹理是平面、曲线而随机的,而剔犀显出的纹理是立面、平行而有规律的。
明代黄成在他所著《髹饰录》中说:“犀皮,或作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说的便是这种 漆器工艺。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徽州菠萝漆就作为贡品为皇宫所御用,视为珍宝。菠萝漆由于色彩灿烂华美,纹理富有变化,天然流动,非常美观,故深受世人喜爱。
菠萝漆的制作过程尤为复杂,需要经过近12道工艺,其中光是刷漆就要达到十多次。趁 漆器半干时制造凹凸表面,待干后再用不同色漆分层髹涂并加以研磨,显现不同的花纹和斑斓的色泽。每刷一道漆,待其自然阴干后再刷下一道,制作一个器具往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由此可见手工艺人们的耐心。
历代漆器艺人对菠萝漆的工艺密不外传。因此,在各种不利的因素影响下,历代曾多次失传。尤其是清朝中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近200年间,几乎失传,差点淹没在历史车轮扬起的滚滚灰尘里。
1983年,屯溪漆器工艺厂老艺人俞金海试制成功菠萝漆,在全国引起轰动。俞老谢世后,技艺失传,以致当年中国 漆艺协会副会长、漆艺专家乔十光先生在书中感叹地说“……屯溪的菠萝漆,如今已无人会做了……”。
“不能让徽粹瑰宝就这样眼睁睁地从眼皮底下流失”。2003年,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安徽黄山人甘而可先生毅然挑起了复活徽州传统漆器工艺的重担,开始了他对徽州漆器髹饰技艺追寻。
在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下,甘而可先生终于将濒临失传的徽州传统 髹漆技艺“菠萝漆”、“漆砂砚”恢复新生,并重新焕发出活力。
好物推荐
七易 传统徽州工艺菠萝漆手作杯
工艺:毛瓷包银,外涂菠萝漆
所有材料均采用纯天然原材料和矿物颜料,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手作杯表面菠萝漆纹理流畅而随机,每款绝不雷同,独一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