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75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4-27 06:01:00 | 查看: 344| 回复: 0
荆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早已被中外专家所认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德香

历史渊源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荆江段,自古就是优质木材、生漆产地,是璀璨的楚文化发祥地。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为其主要品类。二千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世代传承。建国以来,荆州地区楚墓中陆续出土的漆器已超过五千件。人们惊讶地发现,出土文物中二千多年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技艺特色

楚式漆器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彩,色彩饱和雅重。榫卯组合是其一大特色,整体物件往往由分别雕刻成形的部件榫卯组合而成,造型生动牢固。楚式漆器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其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彩色漆料必须经过色料研磨、日晒脱水、色料与透明漆料搅拌、密封存放等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器物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近二十道工序。目前,荆州市几位楚式漆器技艺世家的传承人不仅高仿出了出土的楚国漆器精品,还制作了砚盒、笔挂等文房用品。

楚式漆器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保护承传“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对研究东方漆艺及荆楚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铅锡刻镂技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技艺特色

“铅锡刻镂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精细程度和纹饰的流畅自如。用《铅锡刻镂》技艺铸造出的青铜器纹饰造型与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极为相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敖朝宗

该技艺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能让制作者对器物的纹饰及造型随心所欲。在设计图样上,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完成精致的模型。

制作者依据家族内世代相传的“心法”、“口诀”不仅对这项技艺进行了充分的概括、总结,而且将无形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强、全面而系统的实用手工技艺,从而利用这些技艺再现和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古代青铜艺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传承价值

“铅锡刻镂技艺”对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模具制作技术提供了很切实的范例,对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原真性修复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在我国金属模具技艺和铸造艺术中具有独立门类的学术价值。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敖朝宗。

◆鼓盆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鼓盆歌俗称“丧鼓”,源于我国古代的“击缶”、“鼓盆”,是在丧事中演唱、为丧礼的内容之一。鼓盆歌作为民间丧事礼俗,经历了夏商周形成期,战国之后千年的发展兴盛期,到宋代已成为习俗而流传至今,主要分布于沙市、荆州、江陵一带。2006年,鼓盆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鼓”是鼓盆歌唯一的伴奏乐器,而具有鼓盆歌标志性特征的是“鼓”在“敲板”中的应用,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击鼓而歌”或“击缶而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鼓盆歌的表现形式

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民间演出时热心的听众也可参与帮腔,即在每段唱词的开头和结尾一起齐唱,也有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形式。与沙市周边民间丧事礼俗的活动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沙市城区演唱"鼓盆歌"的艺人现在仍保持着原生态坐唱不表演的格局。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使得鼓盆歌在演唱的时候没有太多花哨的动作,而且仅演唱无表演的特征也更具有原始性特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沙市鼓盆歌在开唱之前都会先摆一张方桌,以供歌手围坐。到了三四十年代,演唱者增多,一桌坐不下,就用两个或三个方桌一拼,成为长形歌案。歌案上面挂着一对风灯,内点蜡烛,前面则放置一屏风,中间供着庄周木刻的雕像,卧睡在小木棺内,表示庄子试妻、田氏劈棺。案台上摆有由丧家提供的供品,并焚上香。鼓师将鼓放置在一个翻扑的木盆上,用火纸垫稳。到如今,这样的摆设更为简化,桌上的庄子像已被撤去,鼓下的木盆也被省略掉了,同时风灯中的蜡烛也被现代化的彩色灯泡取代,打击乐器由最早的缶到木盆,再到木盆上架鼓,最后定型为单一的鼓。这些简单的家什被歌手们称为"丧鼓担子"。

鼓盆歌的艺术特征

鼓盆歌在击鼓的节奏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虽然有悖于音乐节拍的常理,但其在世界音乐演奏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鼓的节奏总是在唱腔的下句结束前两小节时出现浑洪的"咚咚"声后,而在结束小节的强拍上却意外地出现休止,使伴奏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悬念"感觉,使人难以平静。铿锵的击鼓声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中给人以振奋,但长时间的击打往往会造成冗长单一的效果。这种欲止而继的特点避免了演唱和听歌的疲惫和休止性,使鼓盆歌能像绵绵不断的泉水在缓缓流淌中触动人的心灵。这种强拍无重音的独特性伴奏处理方式是数千年积累的结果,古今中外,绝无仅有。所以说"鼓盆歌"也就是"鼓的艺术”。

◆荆 河 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荆河戏的历史渊源

据荆河戏诸多老艺人讲,荆河戏起源于明永乐2年(1404年)。据文字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荆河戏在沙市的演出已十分繁盛。明代文坛巨子袁宏道、袁小修曾多次应“诸王孙”之邀在沙市观看荆河戏(当时袁小修称其为“楚调”),袁小修在其日记中就有“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歈,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钗》”的记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于万历37年(1609年)因怀念其沙市的戏曲挚友,在《赠郢上弟子》诗中写道:“从来郢市夸能手,今日琵琶饭甑多。”盛赞荆沙戏曲之成就和演出之繁盛。据老辈荆河戏艺人讲,他们于民国初年曾看见清顺治8年(1651年)重修沙市老郎庙的“碑记”中有上河戏在沙市活动的记载。清代嘉道年间,沙市出现了“泰寿”、“三元”两大荆河戏名班,两班名伶荟萃,争强好胜,在荆沙享誉100余年,不少湖南籍艺人也搭班其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世纪20年代,“泰寿”、“三元”两大戏班在沙市先后散班,其中不少艺人散落于荆沙民间坚持开展活动,并教授了不少徒弟。建国后,沙市成立了业余荆河戏剧团开展活动。时至今日,土生土长的“单钹路子”的荆河戏仍在荆州沙市一带流传,受到荆州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群众的欢迎。荆河戏在荆沙形成后,逐渐流入湘西北一带,并对恩施南剧,及我国西南部诸多南北路剧种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复秀

荆河戏的表现形式

荆河戏为高腔、昆腔、弹腔(南北路)、杂腔小调的多声腔剧种,吸收了荆楚民间劳动、生活腔调不少素材。声腔高亢激越,优美婉转;表演大气直率,贴近生活、人物;武场面用土锣、土钹、马锣,大闹台用整套曲牌,演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唱念语音偏重沙市口音,过去,湖南荆河戏艺人到沙市演出,有到沙市“洗口”的说法;保留了一些特殊的演出习俗。

深入研究荆河戏,对研究戏剧发展史,剧种的流传,戏剧声腔、表演、音乐的演变,戏曲文学,戏曲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关系,以及民俗等等,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啰啰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监利秧田号子“啰啰咚”是国家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监利位于湖北省的南部,东临洪湖,南濒长江。属“云梦古泽”的一部分,地形南北部比较高,中间属于四湖洼地,盛产水稻,一年三次插秧可分为早稻、中稻、晚稻。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所以流传了具有山歌风味的秧田号子“啰啰咚”。“啰啰咚”主要作品有《花“啰啰咚”》、《也“啰啰咚”》, 《十想》、《十绣》、《罗成显魂》等。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王斯彬、田维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啰啰咚的表现形式

“啰啰咚”主要是以唱民间戏曲唱本为内容。属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演唱分头声、二声、三声。三声过后“掀蔸子”(即合唱)俗称“打和声”。从而达到高潮。音乐的骨干音以“5、1、2” 为主,属楚商、楚征体系的民歌。同时还有变化音“↓7”的出现。音域宽广、旋律高亢,带有一股自然的原始野趣。“啰啰咚”的发音是监南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很多“下平声六麻”的古音楚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年10月,监利县文化馆利用插秧号子《啰啰咚》的声腔而创作的舞蹈精品《稻乡飞歌》参加了湖北首届艺术节暨第十五届“楚天群星奖”,获作品奖。

◆马山民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马山民歌”国家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距楚故都纪南城(古称“郢都”)30公里,属郢中腹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马山民歌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久远的“田歌”。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过重属而和者数百人”。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兆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黄清芳、段永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兆珍

马山民歌的表现形式

荆州马山民歌是郢中南特色民歌的积存地,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曲调优美,风格独特。在已搜集的142首民歌中,田歌72首,占50%以上,此外还有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内容十分广泛,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喇叭调”、“伙计调”、“得得调”、“叮当调”、“蛤蟆调”和五句子歌各具特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鼓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鼓子”是国家第二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一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唢呐伴奏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说鼓子”在荆州又因其所用方言不同而分为“公安说鼓子”和“松滋说鼓子”“流行于湖北省公安县及松滋、石首等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鼓子历史渊源

说鼓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其表演形式与特点又与宋代流行的民间说唱艺术鼓子词一脉相承。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说鼓,被民间艺人带到公安、松滋。这些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观众的需要,在表演、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曲艺形式的营养,并结合地域和方言的特点,最终演变定型为公安说鼓和松滋说鼓,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说鼓子表现形式

说唱的内容多为演义传奇、戏曲故事,百姓琐闻。语言诙谐幽默,唱词通络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说鼓子”曲调优美明快,采用鼓和唢呐配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极富表现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跳三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跳三鼓”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主要流传在我市石首市和江陵县。跳三鼓由民间丧葬风俗“跳丧鼓”发展衍变而来。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称为“孝鼓”,为高寿长者演唱的称为“寿鼓”,各种喜庆场合演唱的称为“喜鼓”。跳丧、跳寿、跳喜称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为三人,打击乐为三件,每段唱词为“三句头”,取“丧”和“三”的谐音,20世纪50年代,定名为“跳三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跳三鼓历史渊源

按清道光年间的《长乐县志》和清光绪年间的《江陵志余》记载,跳三鼓在石首地区流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跳三鼓主要活动与分布区域在湘鄂边的石首、江陵、公安、松滋、华容、安乡、南县等县(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跳三鼓使用的打击乐器

跳三鼓一般由三人演唱,歌台或平地上放一张桌子,一个凳子,一人坐着打鼓帮腔,另两人手拿竹筷击单镲(钹)演唱。表演特点是“右手筷子左手钹,上靠膀子丁字脚,三步半朝前梭,左右不离桌子角,背靠背擦身过,两人对面笑呵呵,你一个歌我一个歌,鼓声不停舞不落。”它的曲目丰富多彩,题材广泛,现在石首市已搜集整理的唱段近300篇,江陵县收集有300多篇。大致可分为孝歌、寿歌、点歌、正本、叮头子五大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搜集的部分跳三鼓唱本

跳三鼓的唱词,每段分前三句和后四句,前者为三句头,后者称落句。“三句起,四句落,七句联成三鼓歌”。伴奏器乐由鼓、镲、筷组成。镲上有1米左右长,25厘米左右宽的布巾,或红或绿,俗称“白环”,用来配合艺人的舞蹈动作。音乐唱腔主要有卡七字句、扬嗬嗬、欢调、三句半、十字调五种。分别入选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舞蹈音乐集成》三大集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9:33 , Processed in 0.0627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