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网9月28日讯(吴孙民)这是一处位置偏僻得不能再偏的地方,也是棚户区内一幢极为破旧不堪、满目苍痍的建筑。白色墙面经过常年风雨洗礼,已经出现了大面积剥落,露出了斑驳的泥块。如果不是专心来寻访,一般是很难踩得进来。然而,徽州漆艺人黄文勇却把连阿猫和阿狗偶尔过来逛逛就走的地方,作为他的安心之地。多年来,心静如水地独自躲藏在这幢楼房内,闭门谢客。仔细研习 漆器每一个细节,斟酌良久徽州 漆器每个弧度,使一件件古老的徽州漆器经过他的一双巧手重放光彩。
黄文勇,安徽休宁人。16岁开始进入黄山市工艺 美术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屯溪漆器工艺厂学习 髹漆技艺。按照古话来说,这就是他的童子功,第一门手艺就是做漆。所以,于他而言,这份记忆一直紧紧印在心中,那份深厚感情永远挥之不去。三十多年,黄文勇漆艺得心应手,技巧娴熟, 做起漆活来废寝忘食,几近痴迷。他认为,通过第一线生产活动累积的审美经验,综合书本的理论才能创作一件成熟的漆器作品。不仅从视觉上给人带来材质所体现的润泽美感,而且在制作过程所经历的反复打磨、层层累积、逐渐呈现的无穷韵味,每一个细节都证明着做漆人的 艺术美感。
做漆人为了追求技艺的完美与作品的极致,每件作品与每个细节都会一丝不苟,严格地按照制作流程,历经数月甚至数年,反复处于裱布、刮漆灰、打磨、推光、揩清等程序之中,容不得一丝浮躁,不允许有丝毫误差。他说,一件完整的作品出炉,至少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能达到耐酸、耐碱、耐温效果。
高雅漆器艺术与其深厚的书画艺术修养分不开,黄文勇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从书画入笔,刻、雕、画不懈,所以他既是个书画家,又是个髹漆艺术家。今年7月10日,黄文勇创作的《绳胎犀皮漆果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展出,受到主办专家组的一致青睐,经协商,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作永久收藏。
黄文勇称,该作品直径为39cm×6cm,设计灵感来自他日常的观察积累。创作中,他采用了苎麻绳、天然 大漆媒材,运用夹纻脱胎、犀皮漆技法,借鉴敦煌壁画中的那些斑斓影调产生的奇幻艺术效果,历时三年半,综合运用了脱胎、犀皮漆等工艺手段,完全吻合双年展“承古启今,巧夺天工,薪火相传,演绎华彩”的主旨,具体呈现了他对徽州菠萝漆的有序传承,进而展现了自己从古典制作技艺向现代漆艺探索方面的一点成绩。
一个人经年累月做一件事,若想做到“擅长”,也许不会太困难;若要做到“浑然”,那必定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他说,徽州漆器技艺有名,但日本漆器工艺在世界上属于顶尖的,希望有机会能与日本的漆器大师交流,促进自身的漆艺得到提高。
冯骥才先生说,“传承是非遗的生命”。日前,黄山学院专门邀请了黄文勇先生为工艺美术系的学生开设了艺术课堂,在完善理论研讨的前提下,通过系统完整的教授与操作,将徽州漆器这一古老的技艺毫无保留地在当代社会中薪火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