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获赠美好的
《
大漆中的记忆》一本
以下内容节选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楚式
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
邹德香口述史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德香
NO.1
手艺人的
黄金季节
楚式
漆器
楚式漆器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兴盛起来的。当时
楚国的漆器很有名,它在楚国贵族阶层盛行,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
《仿凤鸟纹圆耳杯》邹德香作品
上世纪70年代在荆州的凤凰山、雨台、天星观等墓葬发掘的时候,出土了大批的楚汉时期的漆器。从那时候起,这些漆器就被称为“楚式漆器”了。
《仿鸳鸯盒》 邹德香作品
▽
我刚开始学艺的时候是20世纪60年代初,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因为我们那里做这个手艺的只有我们一家,所以总的来说生活还是比别人好一点。
镇上的漆器、木工的活儿我师傅都接,哪个有活儿要做,就直接找他,有时候把活儿拿回自己家来做,有时候到别人家里去干。
邹德香在雕刻漆器“卧虎剑架”
▽
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师傅去别人家里做活儿——哪家女儿要出嫁了,就把我们接到他们家里去做活儿;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就让到里面来,先请客人“喝茶”,就是打鸡蛋给你吃。
那时候人们对手艺人是非常尊敬、优待的。
邹德香在漆器上彩绘
▽
我跟师傅边学边做,做了将近5年。出师之后,我就在我们那个地方周围接点活儿,同时做农活儿。一年中活儿的多少也分季节,在春季、冬季农闲的时候,有的人家才准备结婚办喜事。
邹德香在漆器上彩绘
NO.2
手艺行的
“帮规”与“协会”
楚式漆器
我们那个镇分为几个片,这片的活儿由哪个做,都是商量好的。一个手艺人学成出师以后,就划一片地方给他。如果跨越了区域,就要按照“帮规”处理,那是要挨打的。这个所谓“帮规”都是大家在一起商量好的规矩,默认的。大家都是自发组织的,就像现在的行业协会、商会一样。
当时手艺人根本不用走街串户,都是客户找上门来。人家也会给你宣传,跟别人说我们那儿出了个师傅,会做什么。我的生意慢慢多了起来。
▽
刚开始独立做没多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就很少有人找我做活儿了。
1970年,我就“响应号召”去当兵了,退伍回来在镇上农具厂干了十几年。
邹德香在工作室指导学生
NO.3
复活古楚
神与艺
楚式漆器
1985年,荆州博物馆有一些出土的漆器文物在墓葬里被腐蚀了,需要修复或者复制。当时从事这行的人很少,就在整个荆州到处找人来做,这时候他们打听到我会雕、漆、画,就找到我。我就到荆州博物馆工作了。
▽
我参与修复和复制的主要是西汉古尸168号墓(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168号墓)和天星观1号墓(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境内的春秋时期楚国墓葬)出土的漆器,有鸟架鼓、蛇鸟座屏,还有曾侯乙豆,很多很多。
《仿虎座鸟架鼓》邹德香作品
▽
我修复的第一件漆器文物是虎座鸟架鼓。主要是修复鸟嘴和鸟腿的位置,还有鼓腔也都散了,鼓腔整个都是拼接起来的。鸟嘴坏了,有些残片还在,有些找不到了。残片在的,能用上去的尽量把它用上去。不能用上去的就用当时出土的时候墓里面的棺椁,从棺椁上取材,把它脱水处理了以后,以旧补旧。就是用原来的老木头修复它,修复得一模一样以后,再在上面反复的上漆、打磨。修复用的都是生漆。
上漆打磨之后,最后在上面彩绘,再做表面处理,就是做旧吧,让它颜色看上去没有那么鲜艳、光亮。
《仿凤鸟蛇座屏》邹德香作品
像蛇鸟座屏这样的文物,整个屏风只有51.5厘米长,高也才只有15厘米,上面却有52个动物,有鸟有鹿有蛇有蟒有凤,还有青蛙。那个鹿是非常小的鹿,鹿角非常细,有的掉了,我们就把它粘接回去,有的坏了,我们就重新雕一个鹿角,型做好以后,再在上面上漆、打磨、彩绘,处理好了以后再把它粘接上去。这些也是用老木头,以旧补旧,才能达到那种修复的效果。
▽
一般修复一件这样的漆器文物大概要一个多月,都是两三个人一起做。因为修复文物要快,时间长了它就收缩变形了。我们这两三个人互相配合,比如我在做鹿角,别人就做头啊或者其他部分,还有的在打磨,就是为了抓紧时间把它做好。
《仿鱼纹漆盘》邹德香作品
▽
文物修复完成以后,做文物复制,因为有时候文物要到别的地方去展出,博物馆里面就空了,所以必须要有替代品摆在那个地方。
▽
除了展览需要之外,我们做的文物复制品也出售,因为博物馆也搞创收。
《仿曾侯乙豆》邹德香作品
20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外国游客对中国漆器感兴趣,带动了我们的产品销量。像我们复制的鸟架鼓一件大概能卖五六万,蛇鸟屏那个时候大概是八万左右。当时来说好像听着也是天文数字了,那个时候我和另外两位师傅,我们三个人为博物馆创收能达到一两百万。
《仿鸳鸯豆》邹德香作品
邹德香(194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3岁师从齐义柏学习漆器制作,1985年到荆州博物馆工作,参与西汉古漆木器等文物的复制,成功复制出《蛇鸟座屏》、《曾侯乙豆》、《鸳鸯豆》等大批楚式漆木器。2000年成功设计开发出《斗牛》、《鸳鸯墨盒》,发掘了失传已久的甲骨胎彩绘漆器“龟盾”,和以桔、柚为胎的
髹漆露胎杯盏。2010年作品“虎坐鸟架鼓”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2012年作品“曾侯乙豆”在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2010年7月,作品《虎座鸟架鼓》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为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