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 漆器髹饰 技艺(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 传承人甘而可(左一),与艺术家交流徽州漆器技艺。 记者 潘 成 摄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漆器!”“我在很多大展上看到过甘老师的作品。”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开幕。在“非遗大集”雕刻类作品展区“漆器髹饰”展台前,众多观众被一件件流光溢彩、浑厚华滋的漆器所吸引。这些漆器均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之手。
1955年出生的甘而可长期致力于漆器创作,通过多年实践,成功恢复了濒临失传的犀皮漆、漆砂砚、鹿角砂等传统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甘而可还将黄金及贵重材料入漆,并发明了红黑推光漆精细层面抛光技艺、流淌漆技艺等。2009年,甘而可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而可对“传承人”这三个字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我不仅自己要做好,还有责任与义务把这项技艺传给下一代。‘传承人’这个称号最初给予我的是荣誉与自豪,现在越来越多的是责任与担当。”甘而可说。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多光彩,是甘而可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甘而可认为,作为非遗传承人,要深入了解传统的工艺、造型、材质等细节;同时,也要重视时代性,从历史、美学等方面重新发现、重新解读和重新创作,探寻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新路径。“我十分注重漆器语言的原创性,力求每件作品都有新的创意和突破,以此赋予徽州漆器髹饰技艺新的生命力。”甘而可说。
作为非遗传承人,甘而可深知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为传承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甘而可成立了“而可漆艺工作室”,如今工作室已培养学徒20多名。除此之外,甘而可还走进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通过担任研究员以及硕士生导师等方式,毫无保留地将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自非遗大展开展以来,甘而可连续六届参加。在今年的大展上,甘而可还首次展出了自己最新创造的“红金斑犀皮提梁盒”。谈起在家门口举办的非遗大展,甘而可说:“这为我们传承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只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辜负非遗传承人的职责与使命。”(记者 袁中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