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
漆器制品
古老神秘的
彝族“撮泰吉”
绚丽多彩的
苗族服饰
清润悠长的三眼箫
……
这些承载着毕节市各族人民文化传承与记忆的艺术
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
遗产
它们是毕节历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瑰宝
在全社会的共同保护下
成为生活在毕节这片土地上人们共同的乡愁记忆
目前
全市共列入国家、省级非遗名录50项
其中
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7个
省级保护名录43个
这些文化遗产
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的心态
记录着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人群的生活形态
近年来
毕节市建立和完善各级名录保护体系
并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抢救和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威宁彝族撮泰吉
彝族“撮泰吉” (阿铺索卡 摄)
“撮泰吉”被誉为“人类的祖宗戏”,“人之初,戏之始,彝之源”。中国戏剧家曹禺先生说:“撮泰吉”是戏剧“活化石”;曲六乙先生说:“撮泰吉”是中国戏剧珍贵的“活化石”。
“撮泰吉”是彝语音译,“撮”为“人”,“泰”为“进化”“变化”,“吉”为“玩耍”“游戏”“表演”。从整个演出内容看,“撮泰吉”应翻译成“人类变化(进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的主要内容是向后人传授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知识而保存祖先取得的劳动经验,是原始初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从猿转变到人的真实记录,是模仿古人类进化过程的一种历史意义上的“情景再现”,令人惊讶地吻合了“劳动把人类从猿转变到人”的科学定义。其演出时间是每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内容包含祭祀、农耕、麒麟舞、扫火星四个部分。
“撮泰吉”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和挖掘,至今已有30余年。如今,“撮泰吉”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走向各地彝族村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2006年5月20日
“撮泰吉”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9月16日
由毕节乌蒙演艺集团编排打造的精品剧目《撮泰吉》在毕节大剧院精彩上演,这也是该剧目首次亮相舞台。
2015年10月19日至20日
精品剧目《撮泰吉》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以其悠久古老的题材、新颖古朴的表现形式、精彩绝伦的表演,惊艳京城舞台。
2016年8月3日
中华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在威宁举行,中外众多知名学者齐聚,分享各自对“撮泰吉”的理解及认识,并为“撮泰吉”的发展建言献策。
2017年2月10日至15日
精品剧目《撮泰吉》首次走出国门,远赴法国参加尼斯狂欢节交流演出,其神秘独特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精彩的舞台展演,赢得国际观众好评,有效提升了毕节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撮泰吉”的热爱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和传承者。比如,威宁自治县板底乡倮嘎村的文道华,作为当地唯一的“撮泰吉”传承人,虽已年过七旬,但仍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对“撮泰吉”的传承,把“撮泰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年轻一代。再如,赫章县珠市乡阿西里西村的苏万朝,凭借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自发组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队,多次将“撮泰吉”搬上舞台并获大奖,为“撮泰吉”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苗族“滚山珠” (王纯亮 摄)
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服饰,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节日或农闲时节,苗族同胞们就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表演舞蹈动作。这便是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传说,远古时期,在大迁徙途中,荆棘丛生,拦住了苗族先民的去路,英勇的苗族青年就用身躯从荆棘丛中滚出一条道路,让迁徙队伍顺利通过。为铭记迁徙途中的艰辛,苗族后裔模仿先辈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佐以芦笙伴奏,自创了“地龙滚荆”舞蹈。
而它如今之所以叫“滚山珠”,则多有仿生意味。
据说,苗族聚居的大山深处有一种虫子,没有受到惊扰时,身体是舒展的,自由爬行;一旦受到惊扰,就蜷曲成珠子形状,快速滚动。这种虫子被形象地取名为“滚山珠”。苗族芦笙舞的表演者因为常常要在地上翻滚,形似那种名叫“滚山珠”的虫子,所以,苗家人干脆将“地龙滚荆”更名为“滚山珠”。
“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是苗族迁徙舞中技巧性最强、难度最大的一个舞种。在表演过程中,不管动作多么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芦笙不离口,吹奏不停顿。舞蹈与芦笙吹奏自始至终协调配合,同时体现“步要轻、转要圆、踢要直、力要稳、跨要开、体要快、蹬要轻”等多个要领。另外,“滚山珠”还有一些炫技性的高难度表演,诸如“旋仰击鼓”“刀丛滚身”“倒挂金钩等”。
“滚山珠”最大的艺术特征,在于它汇集了奏与舞两个元素。声与形的契合,口与手的协调,个体与群体的交融,成就了它最耀眼的亮度:
★
1984年
时年7岁的纳雍县猪场乡苗族儿童王景全表演的“滚山珠”摘取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比赛桂冠,一舞成名;
1990年
“滚山珠”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表演,连演28场,成为贵州艺术团的压轴戏;
1992年
“滚山珠”表演队远赴荷兰参加第37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最终捧回“金山杖”奖;
2005年12月
“滚山珠”商标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
2006年5月20日
“滚山珠”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时移事迁,苗族同胞们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动作,不断充实、完善“滚山珠”的表演方式,使其从原来的“重在再现”升华为“重在表现”。
“滚山珠”这一充满力量、技巧和民族记忆的舞蹈形式,蕴涵着苗族人民顽强而又不屈不挠的性格,给人以惊艳的视觉体验和精神冲击。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大方漆器 (魏运生 摄)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下发,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位列其中。
史载,大方漆器制作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进而又以牛皮制成胎坯,用生漆涂髹,制成酒具、乳具、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间,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了地方特色产品,并开始向朝廷进贡。清代《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家庭漆器制作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从业者达千人之众,故大方又有“漆城”之美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官府向民间征集精品,大方县
髹漆界特制的朝珠盒、朝帽盒、凤冠霞帔盒、满汉全席餐具等都被列为贡品。贡品皮胎描金葫芦,现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方漆器制作工艺独特,制作要求高,工艺流程繁杂,主要有制漆、胎坯、灰底、漆地、罩面、装饰5大工艺,需50多道工序,80多道生产环节方得以完成。
大方漆器图案典雅逼真,质地坚实耐用,造型古朴雅致,漆色润泽生辉,色彩艳丽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制作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并书有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雅庄重;装饰多以写实与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地方色彩。
现大方漆器除了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描金、刻银、填彩等品种。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坯之间,若隐若现,独树一帜。明末清初,大方的皮胎隐花漆器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与北京的雕漆、山西的云雕、四川的雕填、甘肃的填彩等漆器齐名,被载入史册。五彩,是大方漆器的又一特色,它突破沿袭已久的单一黑红相衬的传统手法,协调运用嫣红、翠绿、天蓝、浅灰、乳白等颜色,色彩调配趋于鲜艳夺目,更富民族气息。
大方漆器用作食具,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雅致。民间也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
为开发新品种,发展新工艺,1958年,国营大方漆器厂组建,并连续两次派人到福州取经,学习布胎、制漆、髹漆等先进工艺,引进了台花、印锦、赤宝砂、薄涂彩绘、嵌蛋壳、台花着色等品种,工艺水平得到提高。
面对日益兴起的庞大旅游市场,大方漆器开始改进产品造型、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小件工艺品、纪念品,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旅游业的刺激下,大大小小的私营漆器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方漆器家庭作坊生产开始复兴,同时出现了大方漆器工艺制品厂、宏发漆器工艺厂等多家较成规模的企业。目前,大方漆器产品囊括杯、盘、碗、罐、盒、瓶、壶、屏风、家具、玩具、漆画等9大类400多个品种。
赫章彝族
火把节
欢庆“火把节” (阿铺索卡 摄)
在黔西北的广大彝族聚居地区,多年来均有过“火把节”的传统习俗。2010年6月,赫章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有着美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彝家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天,眼看就要丰收了,可天王耿兹却不愿让彝家过上好日子。他派下一个名叫阿且的大力士来践踏庄稼,彝家义愤填膺,纷纷推举勇士阿荣同阿且比试高低。搏斗了三天三夜后,阿且败下阵来,逃至点吐山时被阿荣追上杀死。天王耿兹恼羞成怒,连降雨点般蝗虫,要把所有庄稼吃光。彝家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徒劳,于是每人手执一把火,把所有蝗虫一烧而光,保住了庄稼。从此,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就成为彝家点燃火把、除恶灭害、共庆丰收的盛大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彝语称之为“朵扔吉”,实际上,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来定的。在彝族十月太阳历中,一年以十个月计算,一月以三十六日计日,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季节,斗柄正下指南为大寒,在这段时间过十月年节,即彝族十月年;斗柄正上指北为大暑,在这段时间过新年,即火把节,又叫作“星回节”。后来此种仪式经过发展演变,增加了歌舞表演、服饰展示、斗牛、赛马、摔跤、打陀螺、荡秋千等内容,成了今天的“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村寨中散发出咂酒诱人的香味,百听不厌的旋律由唢呐、月琴、口弦等各种乐器弹奏而出。
青年男女们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绚丽服饰与精彩才艺,此外,赛装与选美活动也会有序展开。
节日的撩动,让人心驰神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汇集在一起,走过用花和松枝扎制的迎宾彩门,在通过以金银铜为序的三道门时,品尝彝家小伙抬出的咂酒、彝族姑娘捧出的水花酒。
火把节期间还有机会观赏彝家的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活动。获胜的小伙子,还有那赛赢的马、牛、羊披红戴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石峰下面,箭竹丛中,杜鹃树下,百合花旁,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分作两队,大展歌喉,用长篇“咪古”古歌对赛,比才斗智;涓涓流淌的小溪两岸,有青年男女用蛇皮、竹筒和麻线制作“顺风耳”,在相隔几十米的两端互打“土电话”问候,一首首“曲谷”情歌从话筒的这边送到那边。
临时搭起的摊点上,摆满彝家的“蜂蜜蘸荞粑粑”“荞饭下冻肉”“全羊汤锅”“燕麦汤圆”等风味小吃。
当夜幕降临时,彝寨的每户人家都不约而同点燃火把,进行象征性的驱虫活动。火把绕自家住房一圈后,大家又把举着的火把汇集到一起,顺着村寨转两圈后,移至田间地坎,山坡林下。
一会儿,山上的人们陆续回到村寨边,燃起一堆堆篝火,围着篝火,在唢呐、笛子、月琴的伴奏下,拉开圈子跳起《阿西里西》《撒麻舞》《撒荞舞》《乌蒙彝舞》等欢快的舞蹈,一次次将火把节推向高潮。
推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