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美千年
话雕漆
雕漆,是老北京八大
工艺门类“燕京八绝”之一。北京雕漆造型古朴、纹饰考究、形态典雅、色泽光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走进位于东城区“京城百工坊”的殷秀云工作坊,琳琅满目的雕漆工艺品顿时映入眼帘:屏风、花瓶、盘子、笔筒、首饰盒……造型有圆有方,颜色有红有黑,细致精美,典雅华贵。而这些气韵流动的工艺品,都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和她的徒弟们之手。
本期非遗时光
小文和您一起探访
传统
美术之
“三落三起”说雕漆
雕漆艺术的“三落三起”
工笔精刀摹美人,
环姿燕色幻如真。
晶莹
髹漆千层罩,
月里嫦娥羡几分。
雕漆工艺,是指在经过加工的器物胎型上,涂上数十道乃至几百道
大漆,然后在形成的厚漆层上进行
雕刻。
殷秀云介绍,雕漆是名副其实的“时间的艺术”:“雕漆是从光漆开始,1毫米的漆需近20层,之后一刀一刀雕刻,一个作品,起码要一年多。”
雕漆工艺是从
漆器发展而来的。据考古发掘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树漆的国家。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木胎涂漆碗。
到唐代,古人开始在漆器上雕刻花纹。
宋朝时,匠人们用金银做胎,在外面雕漆,不料却被后世砸毁雕漆,扒出金银,所以只有四五件宋代雕漆制品传到现代。
到元代时,江南的能工巧匠把雕漆工艺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工艺门类。
明朝永乐年间,琉球购买了一件雕漆制品,当做礼物进献给朱棣,朱棣看了龙心大悦,命人在果园厂(今西城区灵境胡同一带)设立作坊,专门制作雕漆器皿,供
宫廷使用。雕漆成为一项宫廷
技艺。然而,随着国力衰微,雕漆艺术经过一轮兴盛之后陷入低谷。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雕漆艺术迎来了第一轮兴旺期。作为一门宫廷艺术,雕漆的发展与国运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乾隆之后,雕漆又一次由盛转衰,到光绪一朝,雕漆技法几乎失传。直到清末民初,北京民间的能工巧匠才重新发明了雕漆工艺。
清末民初,北京雕漆经历了短暂的兴盛,然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雕漆工艺短暂的春天被打断了。戏剧性的“三起三落”,雕漆工艺走到了现代。
1949年后,雕漆匠人们散落民间,有的卖起了早点,有的做起了裁缝。在计划经济时期,出于出口创汇的需要,政府设立了雕漆厂,经过几次体制性的调整,最终形成北京工艺美术厂下设的雕漆车间。殷秀云就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走进了雕漆工艺的世界。
殷秀云的“三落三起”
1968年,21岁的殷秀云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厂。殷秀云从小具有绘画天赋,一直梦想着从事象牙雕刻,但是来到厂子里,却被领导分配到雕漆车间。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殷秀云并不甘心:“刚开始一点不接受,申请去象牙雕刻车间,领导没同意。后来,有师傅说,你学的是象牙雕刻,如果能把雕漆的人物刻得像象牙雕刻那么美,雕漆就丰富了。”
正式雕刻前,师傳先让殷秀云学习磨刀。雕漆的技法分为勾、片、起、铲、剔、刮、推等,需要用到六七十把形状功能各不相同的刀子,但是这些刀子并没有成品出售,需要雕漆工一把一把自己磨出来。
“我第一件真正的作品,是1970年做的一个仿瓷瓶。当时我设计了一个傣族和佤族少女的《赶摆图》,反映特别好,这样就从一开始抗拒,到慢慢地接受,最后又喜欢上它了。”殷秀云回忆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殷秀云借鉴牙雕创造的大型屏风《洛神赋》和牙型摆件《郑和宝船》,表现了当时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准,她一举夺得了1980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优秀创作设计奖。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北京工艺美术厂取消了雕漆车间,殷秀云经历了工艺生涯的第二次失落。“当时我做了3年的景泰蓝壁国设计。有外贸企业在农村建了加工厂,我就到这儿做了19年。那个时候企业非常困难,过年给工人发不出工资。”一位代表国家最高水准的工艺美术大师,就这样守着自己钟爱的雕漆工艺。
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授予殷秀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12年,殷秀云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迎来了雕漆事业的第三个春天。不过,目前北京从事雕漆工作的人不超过50人,后继无人依然是雕漆工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我现在70岁,还在坚持手工雕刻。我跟年轻人讲,雕漆的将来,就在你们这一代人手上。”
开国大典雕漆鼎的故事
2008年,北京工美集团找到殷秀云,希望她能出一个作品,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殷秀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雕漆创作个鼎,将油画《开国大典》的画面刻在鼎上。
“当时这个想法遭到了专家反对,说这么一个大鼎,而且要做这么多人物,雕漆不可能完成!可我还是想试一试。我买了所有能买到的开国大典人物的传记书,人物的眼睛、鼻子、眉毛,我都要先描出来,之后用橡皮泥做,再用雕蜡雕,觉得像,最后才在雕漆板上雕。这个大鼎雕起来非常困难,现在想起来,还会忽地出一身汗。刚开始做的时候,刀子都不敢走,稍一出错就会掉一块漆!做着做着就觉得,虽然很小,但是它在我的眼里变大了,刀子很自如地就在上面走了。”
北京雕漆作为一项古老的
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是如何走出宫廷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小文与您相约下期内容,不见不散~
非
遗
追寻与记录
惊艳与传承
我们一起满怀真心
为追寻千年印记,小文带您回味京城文化,探索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民俗,在感受的路上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