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广东“ 阳江漆艺”将精彩亮相2016 海峡书画艺术产业博览会。本次阳江漆艺来厦 参展,得到阳江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作为知名画家关山月故里,阳江漆艺有何特色?阳江书画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报记者专访了阳江市文联主席李彪。
记者:阳江是关山月故里,“南海Ⅰ号”栖息地,首次来厦参展,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彪:这次是阳江市文联组团第一次参加博览会,主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了解目前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照自身差距。让本土文艺工作者拓宽思路和视野,更好地向先进地区学习和借鉴经验,再结合实际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为阳江书画艺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向市委、市政府等建言献策。
我们也想借博览会面向海峡两岸的大好平台,展示阳江的优秀地方文化和文化产品,拓宽阳江的知名度,寻找和创造新的合作交流机会。
记者:广东阳江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这次来参展的漆艺作品,有什么亮点?
李彪:经过认真筛选,阳江带来的主要展品是漆画和 漆器,共31件,极具代表性,有漆画《白孔雀》、《蝶系列》、《金鱼图》、《梅雀图》、《逸风系列》等,还有制作精良的漆瓶和漆盘及漆工艺品,作者都是在漆艺领域较知名的手艺人,比如范俊、傅以周、陈其积、陈自豪等。
阳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有45项,其中,“阳江漆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漆画是阳江市书画艺术产业领域里,跟市场结合最好的,希望通过这些展品,展现阳江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记者:广东省是经济发达地区,阳江书画产业是否也很活跃?面临怎样的挑战?
李彪:目前,阳江市书画产业渐成气候,成立于2015年初的阳江市画廊协会是广东省第一个此类协会,书画创作、装裱、展览、销售都已形成相关的产业链,但与山东潍坊等书画产业先进地区相比,还远未形成规模效益,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阳江漆艺产品基本还未形成工业化生产。
今后还要将书画艺术产业与先进科技、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思路和手段,加强展示和销售。目前,阳江市文联牵头、市书协、美协等参与的“书画进万家”活动,让市民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心仪的艺术品,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活动。
参展 亮点
阳江漆器是“阳江三宝”之一。清嘉庆、道光年间,阳江漆器在全国已颇具影响,至清末,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时因使用阳江研制的“腰果漆”制作而别具一格。阳江漆器产品不仅材质优美,高贵耐用,而且品种众多,手工精湛,多销往东南亚一带,甚至欧美。在融入了现代漆画创作技艺后,变得更加精益求精。1962年,《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参观阳江漆器厂时,题写了《过阳江观漆器歌》:“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阳江漆艺”,最具特色的是皮胎、布胎和纸胎,阳江漆器具有质轻、坚固、耐用、耐水、防潮湿、耐碱、耐大气侵蚀、耐热、耐磨等特点,以及硬度高、光亮、漆膜丰富等。
机构 名片
广东阳江——关山月故里“南海Ⅰ号”栖息地
阳江作为高凉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以中原文化为根底,融汇了俚僚文化、海洋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等等,形成了兼容并蓄、多源继承、特色鲜明的阳江文化,诞生了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涌现出阮退之、何士德、苏天赐、许章衡、吕如雄、黄安仁、陈醉、林贤治、许鸿飞等文艺名家。
在中国最美海岛之一的阳江海陵岛,闻名于世的“南海Ⅰ号”就安放在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这条南宋古沉船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估计船内载有文物6到8万件,被专家誉为“海上敦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