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
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在一些国家兴起,现在已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公约定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方面:⒈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⒉表演艺术;⒊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⒋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⒌传统手工艺。
2011年2月,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对非遗作了一个定义,非遗是指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
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
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已达42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我市在2006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当时普查,我市共有非遗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4大类(除民间语言、曲艺外),共1325个项目(全省10016个),种类和数量在全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经过这么多年申报,我市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项(
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子项目;程大位珠算作为珠算子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63项,市级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154人,市级658人。
代表性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按十个大类来分的。我市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名录,民间文学(12项),传统音乐(9项),传统舞蹈(25项),传统戏剧(3项),曲艺(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4项),传统美术(11项)、传统技艺(93项)、传统医药(16项)、民俗(37项)。
01
(一)造型(技术)文化类非遗
按照浙师大陈华文教授的分析,从形式上去归类,大致可以归纳为造型(技术)文化类非遗,从制成或创造的产品上看,可以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三大类,它们以技术为核心,以产品形式为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有形的赋予意义和价值的作品(产品)进行呈现。
文房四宝类
歙砚、徽墨、竹雕、徽笔、漆砂砚、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太平曹氏纸、新安画派、徽州手工纸、徽式装裱、墨模雕刻等。
点击视频,观看歙砚制作技艺
歙砚制作技艺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问世于汉、晋时期。唐代龙尾砚石被发现后,名声日盛,歙砚的名声更大,精品大量涌现,明清时期成为宫廷和士绅赏鉴流连的珍品。歙砚石质具有“石质坚润,纹理缜密,贮水不涸,发墨如油”的特征,宜于书画、研磨。歙砚雕刻由选石、设计、雕刻、打磨、包装等多道
工序构成,题材广泛、构图新颖、造型美观,集书法、绘画、雕刻、装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古歙砚讲究的是材质,砚石属沉积岩,纹饰主要分为沉积构造纹饰、变成构造纹饰以及复成构造-混合纹饰三大类,按天然纹理来分,主要有:眉纹、罗纹、金星、金晕、鱼子纹、带状纹等等。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击视频,观看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制作源自于南唐奚廷珪的易水墨法制墨,质量上乘。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徽墨”由此而来,之后出现了程君房、方于鲁、曹素功、胡开文等一批制墨名家。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主要原料制作而成,按不同原料分为油烟墨(采用动、植物油炼成的烟,配以纯皮胶、金箔、麝香、冰片、中药材、香料等精制而成)、松烟墨(采用松树熏烧而成的松烟,配以纯皮胶、冰片、中药材、香料等精制而成)、炭黑墨(采用色素炭黑,配以皮胶、骨胶、冰片、香料等精制而成)三个品类,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等工序。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质,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成品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徽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击视频,观看徽州竹雕
徽州竹雕
明清时期,上海嘉定和南京金陵两地为江南各地刻竹名手汇聚之地。王世襄《竹刻小言》说嘉定竹刻代表性人物朱松邻世本新安。与其它玉雕、牙雕相比,竹雕给人以淡雅、清秀的印象,一直是文人书斋中的佳品。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作品中运用多种技法,有浮雕、透雕等。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屏风、笔筒等。风格上注重表现丰富的立体画面层次,强调形神兼具,刻法多变,写意与写实结合,达到材美与工巧的结合。2014年,徽州竹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击视频,观看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
版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明代版画达到鼎盛时期。由于市井文学的兴起,为了吸引读者推销书籍,加入了大量插图,为版画的兴盛提供了载体。徽州的特产、新安画派、徽墨以及雕刻技艺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徽州木刻家是构成这一时期的主要支柱。特别是歙县虬村黄氏一族刻工从明正统至清道光(1436-1850年)四百余年的刻书历史,他们的出现,使得久负盛名的建安派和金陵派的版画相形见绌。徽州版画具有传统版画的基本特色,注重线描,突出人物,构图饱满,不留空白,刻工细密纤巧,有文人书卷气,也有民间朴拙之美,可作文人案头读物,也可为村妇书童所理解,雅俗共赏。2007年,徽派版画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击视频,观看徽州
漆器制作技艺
漆砂砚制作技艺
我国古代的名砚,大多是用石或泥制成。漆砂砚是一种以木为胎,外用生漆、瓦灰或高岭土调和金刚砂等研磨物加以髹饰而成的砚台。漆砂砚最早始于汉代,北宋较风行,后衰落,清代扬州卢氏恢复漆砂砚工艺,后又失传。上世纪1978年屯溪工艺厂俞金海恢复了漆砂砚工艺。漆砂砚主要工序有制胎、涂漆、糙布、调灰、上灰、髹饰等,具有质地细腻、滴水不涸、容易发墨、不伤笔毫、重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2017年,徽州漆砂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篆刻
徽州篆刻是指明代嘉靖、万历以来篆刻流派中的徽州籍贯篆刻家群体及其雕刻的印章作品,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徽州篆刻以其历史悠久,开宗立派者和篆刻家众多,享誉印学界。明代五大影响很大的篆刻家: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除文彭,余者都是徽州人。何震、苏宣与文彭被誉为明末篆刻“三鼎足”。何震用刀犀利,并开创单刀刻边款。朱简刻印外,开篆刻理论批评先河。汪关作品工稳清丽,后世学这路风格者皆趋而同之。清初至中期,程邃、汪肇龙、巴慰祖、胡唐,后四人并称“歙四子”。清末最著名者为黟县黄士陵,他与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并称为清末四大篆刻家。
近代,以叶铭、黄宾虹成就最高,叶铭是西泠印社四位创始人之一。徽州篆刻家自明末到清末,有史可查者近三百人。其中最杰出的十余位印人则在文人篆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徽州篆刻史,实际就是明代以降中国篆刻发展史。
虽然徽州篆刻在叶腊石上刻印,但仍然借助于古代玺印形式来表现,承接着秦汉印章的艺术元素。各种刀法是徽州篆刻主要工艺特征,冲刀是主导刀法,每个刻印者的手法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除了独特刀法,印章还蕴含了书法和词章之美。其附属工艺如印纽、边款拓制、印泥制作等,也具有各自的工艺价值。印章边款不仅是印面的延续,也是篆刻作品的补充,较之印文,边款上书法性和文学性更能得到发挥和表现,大量史料信息蕴藏在印章中。徽州篆刻是徽州文化组成部分,而这些文字除了对徽州篆刻家本身具有研究价值外,对徽州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具有文献价值。2007年,徽州篆刻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2
与茶叶制作有关的
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松萝茶、安茶、珠兰花茶等。
点击视频,观看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精制有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成品祁红,外表色泽乌润,条索紧细,锋杪秀丽。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最具魅力的是香气,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果香,并带有蕴藏的兰花香,清香持久,独树一帜,被誉为“祁门香”。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点击视频,观看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绿茶烘青类。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鲜嫩芽叶,经杀青、轻揉、烘焙精心制作而成。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色如象牙,峰显毫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因“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故取名“毛峰”。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澈微黄,叶底嫩黄明亮,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被誉为茶中珍品。它超群的自然品质和精湛的手工制作工艺使黄山毛峰逐步成为烘青绿茶中的佼佼者。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主要产区为黄山区新明乡,制作技艺分为采摘、拣尖、摊青、杀青、整形、烘干等六道工序。每片茶都是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成茶扁平挺直,魁伟壮实,色苍绿多匀润。入杯冲泡后,芽叶缓慢舒展,并竖立成朵,汤色嫩绿明澈,香气鲜灵高爽,滋味醇厚持久,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高香,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2008年,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它还有早有名气的松萝茶以及作为药用的安茶等。
安茶制作技艺
安茶,民间俗称“软枝茶”,是介于祁门红茶、绿茶之间半发酵的紧压茶,色泽乌黑,汤浓微红色,味香而涩,不仅为上乘饮料,且被视为良药,岭南中医诊方常用此茶作引,在广东和东南亚地区被尊为圣茶。安茶生产历史悠久,明永乐《祁阊志》已有软枝茶记载,安茶创于1725年前后。主要产区在南乡芦溪、店铺滩和溶口一带。安茶加工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初制由茶农手工操作,精制由安茶号进行。安茶制作技艺工序分初制和精制。初制采摘、晒青、杀青、揉捻、烘干4道工序,然后茶农将毛茶售于茶号精制。精制分为滚切、分筛、拣干、风选、拼堆、复火、夜露、甑蒸、装篓、打围、复烘等10余道工序。其中几道为安茶制作特有。分筛:就是将毛茶用竹筛按顺序分筛分等级;复火:就是对毛茶进行补火,以提高香气,易于保存和吸收露水;夜露:就是在秋后晴朗之夜,用竹垫把复火过的茶叶摊于露天下,自然吸潮;甑蒸:就是用蒸笼或者饭甑将夜露过的茶叶进行蒸烹,使之变软易于成形;装篓:就是将蒸软的茶叶压紧装,装入衬好箬叶的椭圆形小蔑篓,并放入茶票;打围:就是把装满茶叶的小篓串连一起,紧压茶叶;复烘:就是将安茶整齐码放在烘干槽上,盖上棉被,用炭火烘烤,待安茶水分全部被棉被吸收湿透又烘干。与一般茶叶不同,安茶刚制成时不能直接饮用,还需放在适宜的仓库中进行陈化,储存数月,甚至2至3年方能饮用。2014年,安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对饮茶的描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03
与建筑有关的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徽州三雕、徽州古建砖瓦制作技艺、黟县彩绘壁画、皖南油灰三合土技艺、徽州楹联匾额传统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作家具制作技艺、打土墙技艺等。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徽州文化的典型表现,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在营造中主要采用穿斗式的结构方式。发展到宋代,穿斗式与抬梁式融于一体,营造技艺有了较大的提高。明代徽州民居出现了内设天井的平面布局和三间五架的建筑形式,且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徽州民居营造技艺由此趋于稳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师徒间代代相承。徽州建筑工匠借助锯、凿、尺、刀、板、锤、铲等各式工具在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各显身手,彼此协作。各行工匠均有明确的分工,如铁、窑两行工匠为房屋营造提供建筑材料,砖、木、石三行工匠相互配合,具体负责施工建造等。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彩画艺术也在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传统徽州民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子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徽州古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它们既是徽州古建筑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又是徽州古建筑中起到美化作用的装饰构件。木雕装饰于古建筑的月梁、额枋、斗拱、雀替等木构件上,还体现在老式家具,如床、椅、柜、桌等方面;砖雕主要在民居的门楼、门罩、门窗上;石雕主要体现在祠堂的石栏板、民居门墙的础石、漏窗以及石牌坊上。三雕雕刻技法上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徽州三雕不仅仅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题材受儒文化的影响殊深,多为情节化的神话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2006年,徽州三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楹联匾额及传统制作技艺楹联是我国汉语独特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一副标准的对联,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两代徽商经济的发展,致富以后的徽商在家乡大兴土木,营祠建房,因而楹联匾额也处处落脚。加上徽商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交往,他们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上,竞为时尚。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凡有建筑,皆有楹联匾额。徽州楹联多以匾额形式出现,悬挂于大厅、便厅、书房等处,它们与门楣、堂匾、书画、瓷瓶画等一起构成徽派民居文化的一部分。徽州楹联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写景、状物、抒怀;造境、遣词用语;楹联匾额的形制用料都有突出的本地特征。
徽州楹联匾额按其内容可归纳三类:一是格言联,将中国传统礼教和大量训诫,利用楹联形式,灌注于人脑,让子孙后代传留;格言联大致又分为三种。一是以伦理观念和处世哲学为中心内容。譬如“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经商创业讲究的是和气生财,遇事能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不要斤斤计较小亏小损,只有先付出才有大回报,只有吃小亏才能赚大钱。二是以表述崇儒重礼教为中心内容。儒教思想是封建社会治国齐家的根本,儒教的仁、义、礼、智、信也是旧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是否崇儒尚文是区别雅与俗的标志。所以不论官宦商人,都要在自家厅堂中悬挂几幅崇儒重教楹联,一则作为训诫后辈的警语,让他们铭记文化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使儒学的道德观,渗透于后辈的生活习俗中,植根于子孙的脑海里。如“近知近仁近勇 立德立功立言”上联出自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下联出自左传。三是以助人为乐,积德行善,塑造后人为中心内容。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都把培育后代作为自己和家庭的命脉以及事业的延续,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精心关注,不懈努力。涉及这方面的楹联内容或是教育后代继承先人以勤俭为创业之本,或是提倡积德行善,为后代开拓源远流长的幸福之泉。如“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教子教孙须教义,栽桑栽茶胜栽花”;“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等。
二是言志联,寄情山水,直抒胸臆,言成才、成事之体会,抒立业富家之豪情;如“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忙里偷闲、坐且行、行且坐,劳极思逸、谈而笑、笑而谈”,“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等等。
三是风物名胜联,或描景绘色,诗情画意,与胜景相得益彰;或借物抒怀,画龙点睛,使建筑的氛围升华增辉。如西递的“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唐模的“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等等。2007年,徽州楹联匾额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
徽州楹联匾额传统制作技艺,是指制作楹联匾额的一种技艺,传统方法制作的楹联匾额可长时间防潮,不变形、不开裂、不剥落,大多能保存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其选料考究、工艺复杂,融合了木工、漆工、刻工等传统工艺的精华,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手工艺。其工序为制坯、嵌补、褙麻、刮腻、上漆、水磨、推光、风干、描字、雕刻(阴刻)或堆灰(阳刻)、贴金描粉等。其所用的原料有杉木条、桐油、猪血、生漆、石膏、苎麻布、木炭、草木灰、沙叶、百节草、石绿、金粉、金铂等。2014年,徽州楹联匾额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