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70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8-29 04:03:16 | 查看: 499| 回复: 0
么是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全国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383项

其中,我省13项传统工艺入选!



我省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汉绣、孝感雕花剪纸、鄂州雕花剪纸、仙桃雕花剪纸、武汉木雕船模、老河口木版年画、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通山木雕、麦秆剪贴、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1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入选的项目是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

想详细了解

我省的这13项传统工艺吗?

咱们一起往下看~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了极高水平,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许多文物考古专家都以为其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但事实上二千多年来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挑鼓架、背鼓架、座挂屏、摆件和“金漆盆盘”等著名实用漆器工艺品,则一直兴盛至清末和民国年间。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出土的部分漆器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虎座鸟架鼓

楚式漆器技艺经历朝历代承传流变,现存的最有特色的则是髹漆彩绘榫卯木雕、金漆盆盘和瓜果甲骨胎漆器三大类。髹漆彩绘榫卯木雕的制作流程是将整体设计的器物分解成若干部分,先分别雕刻部件,再榫卯组合成整体,最后髹底漆和彩绘,其代表作是“虎座鸟鼓架”。金漆盆盘包括各种盆、桶、盘、盒、屏、家具等,明清时期畅销国内,远销海外。瓜果甲骨胎漆器为全国稀有,颇具特色,其中瓜果胎漆器有朱漆葫芦勺、桔柚胎漆器等;甲骨胎漆器则是受古代甲骨占卜影响,由崇尚巫术的楚民制作成占卜法器和辟邪艺术品,现荆州街头仍可见到髹漆龟甲。目前仅荆州城区就有漆器作坊近10家。

汉绣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作为古楚之地的武汉地区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石首市绣林镇、洪湖市峰口镇一带的绣花堤和汉口的绣花街等皆因刺绣集中而得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太极双凤图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刺绣时需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做到下针果断,讲究图案边缘的齐整即“齐针”,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在中国刺绣园地里自成一格,大放异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孝感雕花剪纸

孝感雕花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孝感的剪纸风尚已与民俗密切结合,当地民众习惯于“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至明代,孝感的剪纸艺术日趋成熟。清代以后,孝感剪纸技艺由使用剪刀剪制发展为用小刀刻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管丽芳作品——《槐荫记》

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积极开展剪纸的保护推广工作,至今已保存和创作了两千余种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多件作品被选送到欧亚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获得多项大奖。

孝感雕花剪纸合南、北艺术之长,以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特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其工艺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两种方式,作品纤巧秀美,线面结合,虚实相生,疏密得当,主题明确,构图精致,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给人以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孝感雕花剪纸内容丰富,作品常以长寿、吉祥、幸福、喜庆为主题,善于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显示出独特的美学和艺术价值,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鄂州雕花剪纸

鄂州雕花剪纸流行于鄂州的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150人,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剪纸行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鄂州雕花剪纸《帽花》

鄂州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出售“花样”,影响广远。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雕花剪纸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先后创制出两千余种剪纸花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鄂州雕花剪纸《窍门》

仙桃雕花剪纸

仙桃雕花剪纸流传于仙桃市一带,具有悠久的传承发展历史。据《沔阳县志》记载,仙桃剪纸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仙桃雕花剪纸制作时,由艺人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出俗称“花样子”的绣花纹样,雕刻时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刻刀多系以闹钟发条和手术刀加工而来,蜡盘则以菜油、白蜡及香炉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圆盘中构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艺人雕出的“花样子”多为“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之类的吉祥瑞庆图案,一般用作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的刺绣纹样。仙桃雕花剪纸构图繁复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而兼写意、变形而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郁的特点,在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

武汉木雕船模

武汉木雕船模是武汉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它创始于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民国初年宜昌艺人龙启胜开设小作坊从事船模制作,经过五代人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自具特点的船模技艺,在武汉地区流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龙凤舫

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艺的精髓,前者将传统的单面梭发展为双面梭和多面梭,要求镂空的花纹清晰匀称且宽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精细异常;后者要求模型造型中规中矩,衔接无缝,活动的部位启动自如。

武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老河口木版年画

老河口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鄂西北的老河口市及豫西南一带,明末清初时,木版年画就在老河口牢牢扎根,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尤为兴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门神》 吴志坚摄

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故事和传说,也有适应需要刻制的农历、农事谚语、书法条幅等。其寓意“喜庆吉祥”“辟邪纳福”的作品有《门神》《和合二仙》《一团和气》《麒麟送子》等。还有表现历史上英雄人物如岳飞、郑成功、孟良、焦赞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中堂、门神、贡笺、历画、喜画等二十多种。

制作方面用料考究,一般选用硬质梨木作雕版,并且一块雕版要用两块拼制而成,以免受潮变形。在颜料选用方面,一般用红、黄、绿、紫等传统中国画颜料,也有根据画面需求自制的土颜料,这些颜料不易褪色,能长期保持画面的鲜艳。在表现技法上突出构图饱满而层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苟,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高度概括、高度夸张,画面饱满、形态生动、比例适当。人物面部表情生动,呼之欲出,可谓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老河口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传统美术的优秀代表,它根植于民间,服务于大众,蕴含着深厚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人民群众朴素的民心民意,对研究我国民间传统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吊脚楼建造技艺

脚楼为数根木柱支撑的木瓦结构脚房,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民居,俗称“干栏”“阁栏”“干阑”等,建筑学上称为“栅栏式”结构。咸丰土家族民居吊脚楼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开始大量涌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彭家寨后山吊脚楼

吊脚楼建造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一直到装饰完毕,都有完备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特别是“高杆”定位的发明,“穿斗式”房屋构架,“冲天炮”立柱的建造,十分巧妙地的解决了线面、角度、承重等建筑中的难点问题,是几何学、力学的自然运用。

悬空修造的吊脚楼,解放了地面,克服了山地民居建造与狭窄空间地貌的突出矛盾;“翘角桃”的采檐,“龛子”(走廊)的配置,则使吊脚楼的外观形式产生根本变化,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而“看风水”“拜山神”“祭鲁班”“砍梁木”“说福事”等众多民俗事象在吊脚楼建造中的大量出现,充分展示了土家族浓郁的乡风民俗;还有廓栏、门窗、柱础、挑方上的花纹图案,无不生动彰显着咸丰土家族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平坝上双吊式干栏吊脚楼群

咸丰被誉为“中国干栏第一乡”,境内随处可见多姿多样的民居吊脚楼,有的在山坡上傲然耸立,有的在谷地中集结成群,全县约有大小吊脚楼群近百个,单体吊脚楼逾万栋,俨然一个吊脚楼的大观园。修建吊脚楼的能工巧匠在咸丰约在800人以上,其中比较有影响、有成就的至少200人。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其中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尤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讥讽为“整巴掌”(即笨女)。

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黄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七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主要有被面、床单、门沿、方巾、围腰、衣裤、鞋垫、枕头等,其中以方巾最为出色,曾多次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挑花是纯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图案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黄梅会挑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特色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红安绣活

红安绣活是湖北红安一带流行的民间刺绣艺术,其绣品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兴盛。在红安,连袜绣花鞋垫既是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具有特别意义的民俗艺术品,妇女们借它来展示才艺,制成的鞋垫既可作为馈赠礼品,又可作为男女传情的信物。连袜绣花鞋垫的绣制、交流、展示、馈赠等系列活动营造出充满人情味的民俗氛围,使红安绣活最大程度地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红安绣活展板

将鞋垫和袜子结合为一,这是民间智慧的体现,它可以延长棉袜的使用寿命,同时让制作者和使用者产生一种彼此会心的亲切感。红安绣花鞋垫的制作者基本是识字不多的乡村妇女,她们借自由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愿望,使红安绣活成为广大乡村民众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

目前,红安绣活的传承发展状况已大不如前,有必要积极倡导,加强保护,让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在当地广大乡村妇女的巧手中生生不息地继续流传下去。

阳新布贴

阳新布贴是流行于阳新县一带的民间布艺。作为世代沿袭的乡土手工艺,阳新布贴的起源和沿革没有文字记载可考,根据其婆媳传承的世系来推断,它在当地至少已有二百年的历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布贴涎围 吴志坚摄

阳新布贴属于民间实用艺术,其工艺和制品应用范围很广,粗略统计,有近三十个品种,从童装到嫁衣,从日常穿戴到庙观器物,都不乏布贴制品。阳新布贴多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土布为底布,而以鲜艳亮丽的花布在上面贴花,成品具有黑漆点金般的直观效果,色彩和明度对比极其强烈。布贴的构图自由随意,天上人间、山禽水族集于同一画面,表现不求形似,每以夸张变形手法构象写意,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呈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除此之外,阳新布贴还以细致的刺绣工艺来调和色彩,丰富大块贴布的韵味,精美考究的刺绣纹样和“遇折回转”、绕边细密的针线做工充分反映出民间艺人的独特匠心。

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是中国民间木雕的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地处鄂东南的通山县及其周边地区,其雕刻用材取自当地,以浮雕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纹理色彩的处理手段构成自己的技艺体系,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大门上的斗拱和额枋和骑门梁谢志兵 摄

通山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魏晋至宋元时期以宗教作品为主,至明清时期其雕刻技巧日趋成熟,出现了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技法,其作品以实用和适用为本,以老百姓的需求为根,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装饰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装饰木雕、陈设欣赏品装饰木雕、宗教和丧葬用品木雕。现藏湖北省群艺馆的“通山木雕看橱”,是通山木雕艺术的典型作品,被行家们誉为“木雕珍品”“记载着通山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情风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

发掘、研究通山木雕和其传承历史,有助于我们从艺术、历史、民族学、民俗学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充分了解通山的变迁和居民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通山木雕富于创造性,体现了通山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与民俗习惯,对后世作品影响深远,是历代木雕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它长期在民间活态传承,是后人获取先辈创造能力、掌握运用传统技能的基本途径。

麦秆画

麦秆画又称麦雕,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处理,巧妙制成工艺品的一种剪贴艺术。麦秆画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怀王墓发掘出的麦秆画作品距今两千多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麦秆画于清道光年间传入沔阳,据《邓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年间,邓修成、邓之红、邓之烈兄弟于沔阳府城镇用麦雕制作喜联、寿幛,经两百多年的传承,流行于仙桃城区及三伏潭、陈场、毛嘴等地。

仙桃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包括构图、制作麦秆贴片、过稿、雕刻、烙、粘贴、装裱等,同时吸收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构图完整繁茂,雅俗形神兼备,其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风景、建筑、书法等,充分表现了荆楚文化和江汉水乡特色,作品效果具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透视、自然的光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装饰美。仙桃麦秆画曾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及2008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金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然除了以上13项传统工艺之外

我省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秀传统工艺项目

振兴传统工艺,湖北义不容辞!



《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已经省政府办公厅同意并印发,我省将参照建立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坚持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推动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立足荆楚优秀传统工艺资源,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传统工艺企业、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和行业协会等,在保护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充分彰显荆楚传统工艺特有文化元素与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与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销售市场,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到2020年,全省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努力打造一批湖北特色、国家水准、影响广泛的知名品牌,培养一支数量较大、后劲较强的传承队伍,推出一批引领时代、技艺精湛的工艺大师,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较大的传统工艺企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7:37 , Processed in 0.0507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