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741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8-30 14:02:41 | 查看: 890|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张宇与老搭档张来喜 阮传菊 摄

在扬州,自古就有“髹漆成器”之说。漆,漆树伤口流出的树脂;髹,以漆漆物之意。髹漆成器,就是把树漆涂抹在器物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扬州工”最杰出的代表,而一直从事着漆器制作的张宇,也在2007年作为扬州漆器艺人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京杭大运河造就了扬州昔日的繁华,而繁华的扬州则孕育了无数盐商,当富有的盐商开始附庸风雅后,扬州漆器变成了奢侈品。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物品中最贵重的就是漆盒、漆盘等几十件漆器,这些来自中国的漆器对日本漆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人只知“China”指陶瓷,但鲜有人知道“Japan”则是指漆器。如今的日本漆器就从扬州发仞。

时间回溯到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那时上海开埠、扬州盐务衰败、盐商纷纷出走,漆器失去最大的买主。偏偏有个名叫梁友善的“玩主”对漆器痴心不改,他创立“梁福盛”漆号,以“仿古”和“漆玩”招徕顾客,在漆号林立的扬州专心做细分市场,最终打出了品牌,成为当时与福建沈绍安漆号并立的漆号翘楚,成就了“南沈北梁”之名。以至于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60岁寿辰,特地在“梁福盛”漆号定制了一堂花鸟屏风。

到20世纪30年代,“梁福盛”漆号传到“漆二代”梁体才手上时正值津浦铁路筑成,上海一跃成为东南大都会,扬州漆号纷纷“泽富而栖”,梁体才却对扬州不离不弃,他以扬州为生产基地、上海为中转站,把梁福盛漆器销往国内外。在各地都主张“西化”时,梁福盛在西方掀起漆器之风,年销量达3万件,让扬州漆器成为中国工艺品的代名词。

然而梁福盛也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命运,当梁体才逝世以后,其子梁国庆继承家业,只有守成,没有创新,最终关门大吉,而其他几家漆号也在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并入扬州漆器厂。

扬州漆器分为点螺、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雕填)、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八大工艺”,漆器制作又分为创意设计、胚件制作、雕刻工艺“三大工序”,每一个大工序又分为若干小工序。张宇目前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创意设计,这在漆器工艺过程中属于“顶层设计”,一件漆器作品的格调高低,在创意设计时就已经成型。

张宇出生在扬州的书香门第,其父亲张曙生是冶春后社诗人,母亲吴茹庆是扬州著名国画家吴笠仙之女,姨母吴砚耕是扬州著名的女画家,家族的熏陶让他在艺术上有着过人的领悟能力。不幸的是,家道中落使得张宇刚上初一就辍学了,不得不与弟弟张宽一起到邗江玉器生产合作社当玉器学徒,每个月拿9块钱的工资贴补家用。

后来,玉器社和漆器社合并,有一定绘画功底的张宇被主管漆器创意设计的画家姜壁看中,进入漆器设计室,开始主攻绘画和漆器工艺设计。“师傅说,漆器设计就是把自己看到的美好的东西用漆器表现出来,除了绘画技巧高超,文化修养更不能少。我虽然有家常渊源,但是毕竟只上过3年学,因此要下苦功。”于是张宇开始每天清晨早起去采风,晚上挑灯恶补唐诗宋词。只要可能,他就把每个看到的美好场景用笔画下来,凭着自己的天赋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三四年后,他终于可以开始独立设计作品。

原以为终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张宇却赶上“文革”,漆器设计室解散,设计人员都必须下车间劳动。绝大多数设计人员无法适应车间工作的辛苦,纷纷转行离职,而原本就从玉器车间出身的张宇却留了下来。他从做胚做起,做底、光漆、描样、雕漆,把那些以前只听说过却没有见过的工艺做了个遍,他发现,以前在设计室只是天马行空地创作,从来没想过怎样与工人配合,有时创意虽好,实施下来却是空中楼阁。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设计是在纸上用墨为笔,画眼中美景,而雕漆却是在漆胚上用刻刀刻心中灵泉,只有二者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创作出完美的漆器作品。”

越剧《柳毅传书》中最著名的场景“龙宫饯别”是张宇的经典作品之一。为了把水中的虾兵蟹将画得活灵活现,他让妻子到菜市场买来活虾、配上水草,放在水盆里饲养,一边观察一边创作,历时3天才完成第一步。而在后续的制作过程中,他更是首次将平磨螺钿工艺与点螺工艺结合起来,终于制作出“水晶幻境”。这幅作品一完工,就获得了全国首届工艺百花奖。

张来喜是张宇的老搭档,张宇负责绘制,他主攻雕漆,两人合作已有30多年。雕漆是整个工艺制作的核心,接到图纸后,张来喜将中国生漆调成色漆,一层一层地涂在各类胚胎上,当涂漆达到符合生产需要的厚度后,用刀在漆层上雕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图案。一位设计师的心血之作要交付到另一位工匠身上,这需要两人有着极高且切合的艺术修养和手工技艺,两人不仅制作了无数传世作品,更培养了许多徒弟,无奈的是能留下来继续从事漆器制作的却寥寥无几。

漆器制作是一个需要天赋又“见效慢”的工艺,要成为独当一面的雕漆艺人,少则五年,长则十几载。如今,即使在扬州漆器厂,能熟练掌握扬州漆器中难度系数最高的“红雕漆刀法”的也不过10人,而能在设计和刀法上“珠联璧合”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那些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只能由张宇、张来喜联手,能沉得下心来钻研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漆器如何传承成了他们的心病。

从前,旧厂房在扬州市中心,人们如常上班。后来,厂房地皮被变卖,新厂址偏僻得很,加上从业者纷纷离退休,漆器厂逐步衰落。眼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漆器行,传承也就出现了“断层”。

几年前,漆器厂面临倒闭,人才大量流失,厂长把退休多时的张宇请出山,维持着厂里的希望。张宇说,自己这一辈子跟扬州的漆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他最质朴的愿望就希望漆器这张扬州的名片能永远流传下去。

文章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68395159381700777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9:45 , Processed in 0.0604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