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中国传统漆艺经典 · 悦享漆彩人生
“
2018年5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
振兴目录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18〕12号),制定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83项)。福建省
福州脱胎
漆器髹饰
技艺入选。
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是为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任务要求,经商财政部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制定的。目录重点选取了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
”
沈绍安雕像
福州脱胎
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同列中国工艺“三宝”。它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耐酸碱腐蚀,随船沉入海底千年仍色泽鲜艳。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评价福州脱胎漆器:“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包含制作器型和
髹漆技艺。
历史的馈赠 沈绍安脱胎髹饰漆艺
沈正镐 梅瓶
“世界漆艺看中国,中国漆艺看福建,福建漆艺看沈绍安。”千百年来,
大漆都以沉静的姿态展示着他的风韵,其所散发的气韵一直与时间相伴。如果说大漆是造化的恩惠,那么沈绍安漆艺便是历史的馈赠,沈绍安作为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毋庸置疑是中国漆艺界的集大成者。
1898年4月,一年一度的法国巴黎博览会开幕,展览会上云集了世界各地的新奇产品,吸引无数人前去参观。博览会开幕第一天,有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只,停靠在了塞纳河畔。法国人看见两个长辫子的中国人,居然抬了一头大水牛来参展。更让他们好奇的是,这两个中国人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很轻松的就将水牛抬走了。他们不知道这头水牛就是来自于福州的脱胎漆器。而这正说明了福州脱胎漆器的特点之一,那就是质地轻巧。
而提起福州脱胎漆器就绕不开“沈绍安”这个名字,至今福州工艺
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清朝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在一座古寺修补牌匾时,注意到几片从匾额里破落出来的麻布,虽然周围的木头已经腐朽,但是用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很轻。回家后他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夏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了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经过潜心钻研,终于造出最早的脱胎漆器,一度失传的“夹苎”传统工艺失而复得。
沈绍安开创了我国漆艺文化的新面貌,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绍安进贡朝廷的脱胎菊瓣形朱漆盖碗,通高10厘米、口径10.8厘米,壁薄如纸,厚不及一毫米。乾隆帝见后龙颜大悦,亲自在盖内、碗心题刻隶书填金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露掇其英。"乾隆帝的诗,生动地描述了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特点,足见当时沈绍安首创的脱胎漆器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件漆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自沈绍安首创脱胎漆器起,其技艺代代族传家承,1920年,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苹果、葱绿、古铜等颜色,使漆器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得到全新的改变,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灿烂夺目的效果。1898年,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的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各种奖牌,声誉大振。
1905,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正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 1910又晋升沈正镐、沈正恂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1949年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
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1964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漆器装饰工艺技法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批漆画作品,首次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受到首都美术界和群众的瞩目,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进入观赏艺术领域。原来漆画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几十年来,通过画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装饰技法运用在平面上,来做成独幅画,这就形成了漆画。漆画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
髹饰之境 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
福州脱胎漆器品类极多,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福州脱胎漆器的美,除了器型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大漆在器物上所呈现的最终状态,大部分在这个步骤中完成。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匠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漆与其它各种材质进行结合,算盘珠起纹,丝瓜络起纹,报纸起纹,甚至树叶、绿豆、稻谷等等都可用来起纹。
一件漆器的完成要技师具备极大的耐心,一件作品制作下来短则数星期长则一两年,等漆器表面的装饰物完成后,还需刷几遍透明漆,来使漆器表面恢复平整。大漆透明漆一刷,实际上里面东西看起来只是隐隐约约看起来没东西。
比如用蛋壳贴一只鸟,怎么能显现出来呢?这就是靠推光。人们对福州脱胎漆器的评价就是“光亮如镜”跟镜子一样,可以照见自己的脸,就是靠推光推出来的。用很细的瓦灰、生油用手反复的推光,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神奇过程,通过技师反复的摩擦,再用布、清水擦拭掉磨出来的杂质。鲜艳的图案慢慢呈现出来,同时这图案并不是直接张扬的表露开来。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这些图案含在半透明的漆下面,呈现出一种含蓄润泽之美。
漆器重视质地之美,一遍又一遍的髹漆中,漆底变得越来越莹润,色彩变得越来越亮泽;一遍又一遍的刻凿中,纹饰变得越来越丰满,造型变得越来越有厚度。虽然工艺繁复,漆工们追求的却是得心应手的挥洒,进入禅境的淡定。正是在这种美学哲思中,漆器由实用走向艺术,器型和纹饰由简约到繁复、由抽象的神秘到现实的温润,甚至到高贵的华丽,超越形式而拥有了灵性,漆的秉性、语言超越物性,技和道浑然一体,体现着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主导下随时代而变的审美,体现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传递着中国历史的温度,承续着中国文化的质感。这便是大漆之境。
追远履新 重塑大漆之风
沈绍安漆艺馆
不得不承认,传统漆艺及至近代,已经逐渐疏落。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漆艺虽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保护,但大漆“百里千刀一斤漆”的特性和髹饰繁复的工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面临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危机。现代漆艺虽然不断得到拓展,传统髹饰工艺却已远离了生活;部分手工艺人虽然还在坚持使用大漆,但许多漆器的器型设计、雕饰和用色,常常让人感到少了些如牡丹怒放时的大气、雍容和华贵。
大漆是上苍对人类的馈赠,大漆文化像东方人的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国文化的内核之中。一些有文化责任担当的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由佳信海坛控股集团出资建立的沈绍安漆艺(下设沈绍安漆艺研究院和沈绍安漆艺馆),以拯救、传承非遗大漆工艺、重塑大漆艺术文化生态观艺术为己任,以“树百年品牌,制传世精品”为宗旨,结合当代审美取向,创新发展“中国当代漆画艺术”和“大漆美学生活器具”,再现中华美学醇厚、深邃的文化内涵与气韵精髓,推动整体、可持续的漆艺文化生态链的构建,让千年技艺重获时代新生。
沈绍安漆艺
远研髹饰录 近迈沈绍安
沈绍安漆艺
地址:福建 · 福州 · 鼓楼区光荣路319号天下西湖
电话:0591-87710052
开馆时间:09:0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