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艺品,在这一时期其装饰
艺术首创金漆与犀皮两个品种。4.名家辈出,技艺的强调元代达到中国
漆器发展史中的较高的高度,为明清
漆器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漆器工艺过程繁复,留有一批技艺精湛、装饰华美的漆艺精品。雕漆、戗金和螺钿等是当时著名品种。《古格要论》记载元代螺钿:“元朝时富家,不限年月做造,漆坚而人物细,可爱。”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广寒宫图嵌螺钿黑漆盘残片”,是《古格要论》的注脚,该残片随形钿螺,美不胜收。元代雕漆工艺得以大发展,张成、杨茂是当时的雕漆剔红高手,5.明清漆器,历史发展的顶峰明清时期,中国漆器发展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并走向成熟。明代政府对于漆器生产的重视超过了明之前的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广植漆树、广邀制漆精湛的艺人,广设官营漆器生产机构成为明代政府在漆器工艺生产管理中的有效行为。在艺术风格上,近乎于纯粹的装饰成为明代漆器突出的时代特色,历代发展而来的漆器技艺在这一历史时期争奇斗艳,每一件漆器作品都精雕细刻、镶金嵌银,极尽奢华之美。漆器工艺的技术总结书《髹饰录》也完成于这一历史时期。明末清初,漆器工艺延续着明代的工艺风格,并在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中逐渐形成了以地域生产为中心,具有地方特色的
髹漆工艺,如北京的雕漆工艺、扬州的螺钿工艺、福建的脱胎工艺等。
中国漆器的发展历程由于
大漆材料的珍稀,髹漆工艺的繁复,中国漆器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宫廷、贵族的生活紧密结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秦汉、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最富有时代特色。漆器的产生根据浙江河姆渡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胎圈足碗”推断,中国先民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已经学会利用漆树汁液涂绘器物表面,来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增加器物美感。《韩非子十过》篇曾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黑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奢侈,国之不服者十三。”文中指出,舜帝求美、求奢,以木为胎,以大漆髹之,制作食器,并因此引发了十三个诸侯国的强烈不满。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漆器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奢侈、华美贵族风格的标记。2.实用与审美功能相统一至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生活器具使用了华美的髹漆工艺,器型多样,装饰纹样丰富多变,祥禽瑞兽充满动势,富有神秘色彩;汉代漆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达到实用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历史发展高峰期。汉代漆器工艺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这一时期工艺管理分工明确;二是漆器器型较大;三是胎体以木胎为主,竹胎、夹纻为辅;四是纹饰有动植物纹、云气纹、人物纹等;五是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但是刺划、贴金银片、镶嵌等工艺也多有发现;六是使用功能是作为贵族日常生活用品及贵族之间的馈赠礼品。
3.历史的转向,审美性的强调随着六朝时期瓷器的发展,漆器中的食器与酒器渐被瓷器替代,漆器工艺由汉代强调使用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开始向单一审美功能转变。顺应六朝时期佛教的盛行,利用夹纻工艺塑造佛像流行开来;调色技术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色泽深沉淡雅的绿沉漆、色泽绚烂斑斓的斑漆都产生于这一时期。盛唐经济文化的强盛带动了漆器装饰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工艺都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漆器产业的商品化进程,漆器成为官方与民间普遍生产制作、销售明代漆器工艺的装饰性特征装饰之美的追求有明一朝(1368—1644)承元启清,是一个夹杂于外域统治之间,强调恢复汉制的特殊的历史时期。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后,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国势强劲,封建经济积累逐渐丰厚。明中晚叶,手工业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的产生,科学技术的产生,都使漆器工艺得到空前的发展。以奢华为美成为皇室贵族追求的主要的审美风格,清代考据学派顾炎武在《肇城志》中言:“糜然向奢,以俭为弊。”上至皇室,下至经济富有的文人、贵族,m皆过着侈靡的生活方式,以拥有奢侈之物作为精神的最高追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漆器装饰越发奇巧,工艺亦越发繁琐,追求漆器装饰之美成为了上至漆器的拥有者,下至漆器的制作者所要遵循的最高典范。
西方研究中国造物的学者曾指出:“装饰艺术才是
明朝艺术最大的特长。”这一观点运用于近乎于完全抛弃实用功能的明朝漆器工艺则是十分恰当的。2.明代漆器工艺装饰性要点a.果园厂雕漆。果园场是明代永乐年间设立的官营御用漆器作坊,主要生产雕漆与填漆,但是以雕漆工艺最为见长。果园场虽是御用漆器的生产机构,但是其主要的制漆技艺的管理人员及制作人员皆来自民间,是将民间最为优秀的制漆艺人吸纳进来,使果园场雕漆工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乐时期果园场的制漆技艺由元代雕漆名匠嘉兴人张成之子张德刚负责。《嘉兴府志》记载:“张德刚嘉兴西塘人,父成,善剔红器,永乐中,日本琉球购得之,以献于朝,成祖闻而招之。”张德刚子承父业,将明代永乐年间的雕漆工艺,特别是剔红工艺发展到了布局丰满、剔红堆漆肥厚、刀工圆润、藏锋不露、漆面光滑的嘉兴风格;至嘉靖时期,果园场引入云南技艺精湛的制漆艺人,并形成与嘉兴风格极不相同的云南方格,明《万历野获编》中记载:“今雕漆什物,最重宋剔,其次本朝永乐、宣德果园厂谓为旧云南。”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对明朝云南风格的剔红器进行评论指出:“云南以此为业,奈用刀不善藏锋,又不磨熟棱角,雕法虽细,用漆不坚。
”由以上评论可以看出云南风格雕漆工艺有堆漆薄、刀法细、棱线清晰、不藏锋的艺术特点。嘉兴风格与云南风格各不相同,相互映衬,共同丰富了明代的雕漆工艺,使明代果园场雕漆工艺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b.金银描绘。在漆器上以金银作为装饰材料,古已有之,战国时期的描金、秦汉时期的贴金都多有运用。至明代,采用金银装饰手法更为多样,黄成著《髹饰录》中多有介绍,只以金装饰就有泥金、描金、罩金、贴金、洒金等不同工艺方法,追求或金光沉着、或光明莹澈的装饰效果。c.姜千里的螺钿。根据螺钿的厚、薄,可将螺钿分为硬螺钿与软螺钿两种。黄成《髹饰录》螺钿条言:“螺钿,一名蜔嵌,一名陷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滑可赏。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划文。又近有加沙者,黄成文中已将螺钿的工艺特点、装饰效果作了概述。明代螺钿名艺人要算嘉兴姜千里,又名江千里,尤擅长镶嵌螺钿工艺。代表作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云龙纹嵌螺钿长方形黑漆盒”,该盒长13厘米、宽9.7厘米、高6.8厘米,盖面以螺钿嵌行隶书铭文,所嵌锦文精细无比,四面各嵌一巨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盒子以薄螺钿加金银片点缀,装饰效果绚丽多姿,引人注目,体现出明代螺钿工艺的较高水平。
d.周制百宝嵌。百宝嵌是在漆器表面镶嵌其他珍贵材料,以起到装饰美化的视觉效果。镶嵌工艺在中国远古时代已被运用,但是发展到明代的百宝嵌,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1)花纹繁复,如明代晚期“缠枝莲纹嵌螺钿舟形黑漆洗”,先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该洗椭圆如舟形,内有隔断, 器内外均为黑漆地,周身满嵌螺钿条片组成的缠枝莲 纹,整个布局满而不乱,地、图对比强烈,莹润华美。(2) 材料多样,明代百宝嵌既有螺钿、金银,又有各式珠宝, 珊瑚、碧玉、翡翠、玛瑙等物,材料多样,已达到奢华的视 觉效果及贵重的材料价值。(3)工艺复杂,钱泳《履园丛 话》中论及明代周制百宝嵌曾言:“以金、银、宝石、真珠、 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 钿、象牙、密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 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4)用途广泛,既用 于大型屏风、桌椅等家具,也可用于桌上笔洗、砚匣等 物。明代百宝嵌制作的一代名匠要属扬州人周翥,百宝 嵌为周翥始创,后人将此装饰手法直接命名为“周制”。 百宝嵌的装饰工艺极尽奢华之道,将“百宝”堆砌于 器物表面,与漆器追求大漆本身的色彩与肌理效果相违 背,使中国的漆器走向了以奢为美的装饰倾向。
3.髹饰录—漆器工艺技法的总结 《髹饰录》作者 黄成,是明代隆庆年间一名漆工,因原文文字过于简洁, 至天启年间,嘉兴漆工扬明为之加注,使之成为中国古 代唯一传世的漆器工艺技术的总结性专著。《髹饰录》分 为乾集与坤集,共十八章,二百二十条。乾集分为两章, 对于制造漆器的工具、材料、工则等问题进行阐释;坤集 对于漆器各种装饰工艺分门别类进行详细的叙述。《髹 饰录》作为中晚明时期完成的工艺巨著,恰恰是因为中 国漆器装饰工艺的成熟使然。这既是一本中晚明时期中 国漆器装饰工艺的技术总结性文献,也是中国七千多年 来漆器从产生到走向成熟的历史缩影。 清代漆器工艺地方特色的形成 清代漆器制作规模宏大,其制造业较明代更为繁 荣,在北京城,清代政府设立造办处漆作,专事漆器的生 产加工。明末清初漆器延续着明代漆器的装饰风格,但 Forum 132 南方文坛 艺术时代 是至清乾隆年间,描金、剔犀、螺钿、犀皮、款彩、百宝嵌 等装饰工艺都有所发展,工匠们争奇炫巧、精工细作,装 饰风格渐走向繁缛,工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没有带来 美学上的提高,这是晚清时期漆器发展的历史趋势。清 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漆器的工艺发展最 有时代特色的应属漆器产业及风格的地方化,逐渐形成 了以北京、扬州、福州为地域中心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的漆器工艺。
清代雕漆以北京所产为主,较之明代雕漆,在色彩、 刀法、纹饰风格、胎体材料都有显著变化。清代雕漆色彩 艳丽、刀法棱线毕露、纹饰纤巧繁缛、胎体除木胎外增加 了紫砂胎、瓷胎等,清代北京雕漆以造办处产品最为出 色,代表着清朝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准。 如果清朝雕漆以北京为代表,那么螺钿就应属扬州 了。扬州漆器厂直至今日仍然继承有点螺、百宝嵌等工 艺。清朝扬州螺钿工艺以点螺最为出色。 福州脱胎漆器色泽华丽,器体轻薄。这一漆器装饰 工艺的开创人是清乾隆时期漆工沈诏安,沈诏安在传统 夹纻技法的基础上加以创制,并形成了福州脱胎漆器的 轻巧华美的艺术风格。 地域特点是清代漆器工艺发展的时代特色,对欧洲 诸国及当代的漆器地域化风格特点的形成都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纵观漆器的发展历史,中国漆器从其产生之始,就在审美与功能的天平上有所倾斜,至明清时期,则一改 秦汉时期尚注重使用功能的历史阶段性要求,完全追求 漆器的审美功能,强调装饰的技艺技巧,其装饰工艺达 到了登峰造极,后人近乎无法超越的程度,这既是漆器 工匠集体与个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漆器发展至明清 时代,特别是清末,甚至于当代漆器业都不愿与生活用 品相结合埋下了伏笔,中国的漆器业既曾经创造了历史 的辉煌,也在历史发展的辉煌时期潜伏着未来发展的危 机,中国漆器业今天的发展该何去何从? 【注释】 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英]苏立文:《中国艺术史》,曾堉译,246 页,台北南天 书局 1985 年版。 长北:《髹饰录图说》,123 页,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尤景林,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与设计系)(上接第 130 上的不断创新,随着新加坡英语文学的繁荣,笔者相信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Lee Tzu Pheng : s, 2010(10).pp67-72
文章来源:
https://www.docin.com/p-81198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