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9-11 09:04:25

甘肃天水百年雕漆工艺的生存之路

甘肃天水百年雕漆工艺的生存之路    上世纪末,甘肃天水雕漆产品在辉煌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后,一度出现了萧条疲软之势,究其原因,有三大因素。 原因之一,天津口岸外贸包销线的撤离,使天水雕漆由外销转为内销,销售量大大降低。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天水雕漆产品全部由天津口岸包销,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按订单生产后全部被销往了海外。由于雕漆产品在国外的畅销,也引发了国内尤其当地普通百姓的购买欲望,许多人家里以有雕漆器具为荣。同时,它还是走亲访友的高档礼品和旅游纪念品。此时的天水雕漆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1989年之后,天津口岸被撤,出口的销路中断,而当地的销售毕竟有限,致使大量已生产为成品的雕漆产品被迫积压,资金不能正常运转,严重影响了雕漆行业的发展。 原因之二,制作雕漆产品工序耗时、复杂,原料昂贵,且传统雕漆器具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抬高了雕漆器具价格。制作一件石刻镶嵌的产品,仅制漆一道工序得上十多遍漆才能达到漆底的要求,而每一遍从上漆到打磨再到晾干也要数日才能完成,再加上制胎、染漆、抛光、刻石、镶嵌、描金等过程、100多道工序的耗时,累计下来少则半月多则数月。如果制作大型的高档屏风,用传统的工艺,至少需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同时,原料的稀少及产品价高,以及传统雕漆产品与现代家居的不协调也成为雕漆发展受阻的一个原因。在石刻镶嵌屏风上,常会用到寿山石、象牙等名贵稀少的或受保护的配料,这使得采用石刻镶嵌技术及珍贵配料的高档雕漆产品价格不斐,一般普通家庭享用不起。另外,早期传统的雕漆产品由于主要为了出口,因而按国际审美的要求,图案设计的色调都偏深一些,要求在不同颜色的漆里都要添加黑色的漆,以体现出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感觉。但这种颜色却与现代的家居装饰很难达到协调统一,更不符合如今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原因之三,从业人员的缺乏和私营小作坊的无序市场竞争,是阻碍雕漆发展。据退休的雕漆老艺人讲,大多的雕漆工种又累又脏,像漆工、石刻等工种工作难度大,工资却不高,又累又脏,一般年轻人都不愿干,厂里的老艺人想带个徒弟都很困难,这使得雕漆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另有一些私人的小作坊也在积极的挖熟练工人,仿正规产品以抢占市场,这些小作坊仿做的雕漆产品虽粗劣,但对于大部分不懂行的人来讲,价格相对低的优势使这些仿制品占领了一部分市场。 天水雕漆产品与现代家具相比更具有用料考究,使用寿命长,艺术性强的特点。有位老人讲,她家在上世纪80年代所买的雕漆沙发桌和圆桌,在她家的其它家具已换了三代的今天,依然光亮、美观、结实耐用,被老人所珍爱。

雕漆产品不仅经久耐用,而且更具融美术与文学于一体的艺术性特征,有着很好的收藏价值。最近几年,对已故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关注。央视《鉴宝》节目,曾给已故工艺美术大师杜秉臣的一件雕漆作品估价90万元。 飞天漆器厂技术科的胡科长讲,为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一方面勇于创新,重点开发和增加了一批与本地旅游景点紧密联系的漆器旅游纪念品及适合现代室内装饰的漆器产品和漆器工艺家具等,如麦积山系列、伏羲文化系列及石窟艺术系列等雕漆产品。像麦积山系列产品,从小件到大屏,在天水很具有代表性,并保留了天然材料,传统手工制作之特点。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研制生产漆器艺术精品,如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典民著、神话传说、仕女人物、花鸟博古以及天水当地名人字画与漆器产品进行结合,像以郑板桥的竹,何晓峰老师的花鸟作品为题材设计制作的挂屏、旅游小件等,打破了以往一幅设计图生产好几年的惯例,运用一些新工艺、新材料,大量的开发新产品,现在花色品种翻新快,产品的开发速度也大大提高,前景乐观。 胡科长说,目前他们的新厂区正在建设之中,计划将在新厂建一个展示雕漆工艺生产全过程的平台,供游客参观,以使这种传统工艺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让这一传统工艺迎来它的再次腾飞与辉煌。(摘自《天水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天水百年雕漆工艺的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