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清华
2016年3月27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非遗进清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副部长项兆伦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专程前来观展。随展览同步进行的还有两场精彩的春季学术论坛,主题分别是《非遗触网——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和《工艺振兴——工匠精神如何助推产业升级》,现场都有哪些精彩观点和作品,小鼎将为你一并解析。http://ws.stream.qqmusic.qq.com/105422605.m4a?fromtag=46
当时的月亮央吉玛 - 中国之星 第6期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png
展览呈现了全国各地41名非遗传承人
约140套、300余件作品
秉承传统技艺原汁原味的精髓,亦探索复兴传统技艺的新路径,传承人与指导教师双向沟通、相互启发,碰撞出一系列既坚守初心,又传承创新的巧思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
▲开幕式上非遗进清华项目全体传承人、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合影。
01
展览现场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
本次展览作品包含三部分:
一、清华纪念品展区
用工艺语言传达清华精神,创作题材涉及衣食住行,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经典作品和创新作品陈列区
在保持传统工艺不变的基础上,传承人经过清华研修后,在功能、形式、包装、展陈等方面进行尝试,充分展示具有时尚感和现代气息的传统工艺之美。
三、生活情景区
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以传统技艺为基础的生活场景区:卧室、书法、客厅…… 无论经典款还是创新款,只要经过有品位的搭配,马上就能给生活增添新的情趣和创意。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
▲《龙舟》清华纪念品,作者:嵊州竹编传承人吕成,灵感来自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龙舟LOGO,四面旗帜分别代表衣食住行,象征引领设计理念,服务衣食住行。诞生于1958年的《装饰》封面,原设计作者张光宇先生。同为清华美院校友的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先生表示:“今天看到龙舟竞渡在论坛背景上,第一眼就为之动容,由中国设计前贤主导的这种为生活之美而设计的精神,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致敬!”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6
▲《清华国学导师》清华纪念品,技艺:南昌瓷板画,作者:胡权权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7
▲《呼吸》,技艺:嵊州竹编、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创作导师:雕塑系副主任李鹤,作者:吕成,何满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8
▲传统技艺创新作品《纯银体壶》(整体及局部细节),指导教师:李鹤、章锐,作者:何满。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副部长项兆伦饶有兴趣地讨论着青海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雒树刚部长认为让“非遗”活在生活中的核心是:“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让非遗进入老百姓的家庭生活,使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活起来。”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9
▲《曹氏宣纸》,传承人曹立现场展示抄纸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0
▲《灵猴献瑞》,传统技艺创新设计作品,建水紫陶传承人田静作品,以建水陶窑白泥拉胚成型,手刻浅纹于器身。使用者长期使用,茶渍会慢慢浸染于手刻画中,最终以茶色染画。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1
▲《重塑》,用夹缬印染工艺创新纯棉旧衬衫,作者:王悦、杨攀。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2
▲《文房系列》,缂丝作品,作者:孙琳,很多女性参观者都非常喜欢这个作品,久久驻足,80后的孙琳告诉GreatSeed,因为喜欢这门技艺,放弃了曾经的专业、工作,专门学习缂丝至今已经6年,刚一开始非常难,没有出师的时候收入微薄,缂丝这门手艺很寂寞,但真心喜爱的她,乐在其中。孙琳表示,来到清华后,打开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文房系列是她第一个为日常生活专门所创作的作品,这件旗袍的版型让缂丝与旗袍的结合更显独特,这种启发和版型的选择都是在指导老师帮助下,才最终完整呈现。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3
▲孙琳缂丝作品,局部细节。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4
▲潮绣传承人詹惠娜作品《竹林四贤》,其创作导师,也是同为孙琳创作导师的李迎军告诉GreatSeed:这组作品的版型选择并非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旗袍的理解很曲线很紧,而是很松,很舒适,但很优雅,参考民国时期的旗袍。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5
▲苗绣传承人龙禄颖,作品《苗乡耕乐》,把苗族的传统民俗、节庆绣于披肩上。照片上是龙禄颖及其90后的儿子,现在他帮助母亲一起运营并开发新设计。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6
▲澄城刺绣传承人武麦花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7
▲韩美林先生参观陕西澄城刺绣技艺传承人武麦花的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8
▲《荷》,蜀绣传承人黄静作品,材质:桑蚕丝。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19
▲蜀绣传承人肖华现场展演技艺,其背后的作品是其创作的《竹林仕女》。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0
▲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叶小倩的清华纪念品作品《百子清华》。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1
▲河北威县土布展演,作品《水木清华》清华纪念品及土布传统纹样茶席,作者:陈爱国、高东梅,他们是一对夫妻,妻子展演纺线,丈夫展演织布,技艺传承自陈先生的母亲。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2
▲《喜鹊登梅》局部细节,南京云锦传承人徐爽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3
▲《大富贵》,汉绣传承人任本荣、王子怡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4
▲吉林满族刺绣传承人爱新觉罗文芳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5
▲通古斯鄂温克民族服饰传承人阿拉坦古拉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6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7
▲文具三件套创新设计及布偶作品《木卡姆》,作者:新疆布偶传承人,绣塑布偶创始人单秀梅。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8
▲谢通门民族手工艺制作技艺(皮具) 传承人格琼作品,带手包。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29
▲斌巴蒙古族金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斯楞格的传统妇女银头饰和骨雕马头琴。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0
▲文化部雒树刚部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教授、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参观河南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刘红生的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1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2
▲钧瓷柴烧技艺传承人刘红生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3
▲《唐三彩八人乐驼》,传统雕塑印胚工艺/高岭土,作者高贺。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4
▲《“致远”跳刀茶具》,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珩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5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6
▲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俞均鹏作品,葫芦花瓶,材质:锡胎(红色花瓶),瓷胎(蓝色花瓶),天然大漆,有色矿物。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7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8
▲重庆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高玉平。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39
▲漆艺文房系列,成都漆艺传承人周雪莹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0
▲麦秸技艺传承人马文侠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1
▲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徐惠斌创新作品,剪纸元素餐具套件。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2
▲南京剪纸第五代传人张钧展演过程中,一个外国小朋友被深深地吸引,作为一个学设计出身且从事过媒体工作的80后“传二代”,张钧把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整理了中英文双语注解,且做了精致简练的裱画包装,买回家只要放到镜框里,一副剪纸作品就变成了一件观赏性装饰品,张钧告诉GreatSeed:"我的剪纸不是窗花,如果客人买窗花,我不建议他买我的剪纸,我想做的是具有装饰性的剪纸艺术。"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3
▲安达剪纸传承人孙秀英现场为一位小朋友创作剪影(左图),为孙秀英长达18米的剪纸作品《百龙图》局部(右图)。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4
▲图一: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经典门神长卷》(局部),图二:手工雕版,图三:创新设计作品《古意新姿》,图四:甜点衍生品。作者:李力。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5
▲景泰蓝制作技艺创新作品,卢雅燃作品。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6
▲左图:《乌镇印象》生活情景区创作,桐乡蓝印花布印染,右图:草木染服饰材料包套装,作者:哀警卫。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7
▲南通蓝印花布家居系列生活情景区创作,作者:吴灵姝。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8
▲帛伞,帛画创新设计作品,作者:帛画传承人穆益林之女穆昉昀。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49
▲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功强研究员、雕塑系副主任李鹤副教授陪同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炳林教授参观成果汇报展上视觉传达设计系原博副教授与曹氏宣纸合作的"家书"系列作品。
02
懂非遗而后善用非遗
展览上有一组非常特别的作品,让小鼎印象深刻。这组作品叫《如旧》,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李迎军设计,除了出色且充满概念的剪裁之外,巧妙嫁接传统技艺制作,与其非遗研修班的学生们——陕西澄城刺绣传承人武麦花、潮绣传承人詹惠娜、缂丝传承人孙琳、苗绣传承人龙禄颖共同合作完成。如旧,寓意全新,但以旧为表达。李迎军告诉GreatSeed,他与这些学生之间是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作为一名老师,他很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带给学生,比如这些刺绣底纹都是专门为这些技艺所设计,如果让它们彼此交换,味道就会不对,而自己也从学生那里收获了很多灵感。他的这群学生非常喜欢李迎军,孙琳为了完成李老师的作品,放弃了春节休假耗时1个月,才保证作品如期完成,她告诉GreatSeed,李老师懂刺绣织锦缂丝的工艺,他知道怎样设计图案,学生们执行起来最容易实现最顺手,做他设计的图案太舒服了,不是做所有的设计做起来都顺手。作为设计师,懂技艺本身,很重要,和李老师学习,收获非常多。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0
▲李迎军与学生们合作的《如旧》系列。
03
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在3月28、29日的两场学术论坛上,阿里拍卖总监、文化中国项目负责人毛丹红,华晨宝马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经理、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负责人杨新斌,雅昌文化集团ARTPLUS总经理、艺术网市场总监程璐、GreatSeed鼎坤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佳雯、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等企业、媒体和文化机构代表和院校专家、非遗传承人一起分享了各自保护非遗的成功案例和深度思考。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1
▲非遗触网学术论坛主持:陈岸瑛,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2
▲工艺振兴学术论坛主持:贾京生,清华美院染服系教授、博导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3
▲特邀嘉宾: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
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提出:“非遗研修不是使传承人离传统更远,而是更近。非遗离不开学术的支撑,非遗的保护也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技艺本身是无价之宝,但需要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架起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使遗产保护真正地家喻户晓,走出世界。”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4
▲GreatSeed创始人邓佳雯
邓佳雯女士的演讲主题是《古艺新生》,她与大家分享了GreatSeed在2015年成功运作的“丝路纸道”项目、中国民间艺术家美国东部巡展、为BMW设计的木版年画元素宣传海报“马上封侯”,以及连续2年在非遗国际化传播领域所做的持续努力,拍摄了50种技艺的短视频纪录片,预计今年拍摄100部,且由GreatSeed制作的中国非遗传统技艺2分钟短视频成为唯一一个获奖15强全球多媒体竞赛决赛的中国项目。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5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
曾辉先生认为:“现代手工设计的创意思想、价值理念、审美原则、功能尺度、技艺特征、材料特征、科技内涵、经济原则、传播方式充分体现着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现代手工设计的发展是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6
▲阿里拍卖总监,文化中国项目负责人毛丹红
毛丹红女士与大家分享了阿里的非遗创新联盟计划,把非遗产品打造成东方奢侈品的愿景,以及将手艺人与品牌跨界融合推出拍卖产品的成功案例。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7
▲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负责人杨新斌
杨新斌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中国文化之旅项目开展连续9年的众多感人故事,行程20000公里,途经21个省份,共捐赠90个非遗项目,探访近250个项目。
http://image103.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1/2420/90035557_58
▲雅昌文化集团ARTPLUS总经理,艺术网市场总监程璐
程璐女士在论坛上带来了名为《“慢”手作如何适应“快”生活?》的主题演讲。她认为当代工匠精神应当附着在当下的生活方式里,融入现代生活。工匠精神是一种体贴,是从包装到细节,是全面“为您的客户着想”。
◆◆◆◆◆
文\图|GreatSeed
鸣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