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语漆缘 发表于 2023-9-11 18:02:02

楚式漆器:不褪色的人间繁华.docx

楚式漆器:不褪色的人间繁华湖北日报讯图为:楚式漆器的传承人邹德香。图为:邹德香之子邹传志为漆木器上色。图为:楚式漆器加工作坊。图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图为:鸳鸯墨盒。图为:鸳鸯豆。图为:漆器笔筒。图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图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记者李新龙刘天纵见习记者打开淘宝网,搜索“漆器”,经营楚式漆器的湖北网店已崭露头角。据淘宝武汉二人行家居店老板介绍,楚式漆器瑰丽奇异,让看腻了漆盒、屏风的顾客有新鲜感,每周订单数保持在10个左右。春秋战国时期,楚式漆器的造型之美、彩绘之精,是我国漆器制作工艺的巅峰。湖北作为楚式漆器的故乡,漆器产业迎来市场拓展期。“巨大的反这是记者近日来到荆州市城南御河路,看见楚式漆器加工场之后,油然而生的第一感觉。老久的仓库里,杂乱地堆砌着各种木料,屋顶光线四漏,窗户上没有玻璃。旁边的双层楼房里,隔着三间房,分别从事木雕、描漆等。手工艺人的脚下,放着一扇小小的电取暖器。没料到,数千年前的楚国重器、华美瑰丽的漆器,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制造出来的。不知道那个遥远年代的工匠们,又是如何工作的呢?楚人生死不离漆漆器是楚文化一个鲜明的符号,楚人对漆木器到了情有独钟的地步。据说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死不离漆”,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漆”被称为“涂料之王”,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古人将漆液涂在木器或陶器上,形成了最早的漆器,这种工艺被称为髹漆。荆州阴湘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漆木钺柄,距今约5000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漆器之截至目前,荆州地区出土的各类漆器已超过1.5万件,约占全国总量的3/5。漆品多以楠木和樟木为原材料。生活用具有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盘等;娱乐用具有漆鼓、漆瑟、漆琴等;工艺品有漆鹿、漆座屏;丧葬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楚国,南拥长江、北依汉水、西靠三峡、东接洞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其富产楠木、漆树等优质树木。据《史记》,楚国西部生长着成片的漆树林,称为“漆园”,楚人庄子曾做过“漆园吏”。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先民砍伐金丝楠木,斧刨雕刻制作木质胚胎,再涂抹天然漆,使之经久耐用。他们在漆中调配红色的矿物质原料,使沉寂冷静的黑色和活泼跳跃的红色结合,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式漆器达到了中国“漆器工艺的高峰”。这时的楚人学会了运用加热法,对天然漆进行脱水,去除生漆中的水分,生产出推光漆,而后加入熬制的植物油,研制出“油性大漆”,并调制出红、黄、蓝、绿、金、银等彩漆,再加上天然漆特有的防潮防腐性能,使这些漆器历经千年,仍然光彩夺目。

楚人血液中的天真浪漫、热情率真,幻化为楚式漆器恣意张扬、神秘奇诡的风格,艺术与巫术相互交织。它的色彩以黑、红、金为主,图案充斥着云纹、凤鸟、鹿角„„那无限的想象、夸张的解构,活脱脱地洋溢着自由生命的情调,却又放射出揽阔宇宙的气魄,展现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审美格调。汉代以后,随着瓷器的兴起、楚国的灭亡、漆器制作原料的消耗与匮乏,楚式漆器作为实用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化出人们的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出土文物,鲜见汉代之后的楚式漆器,史料中亦鲜有记载。史学家一度认为,楚式漆器在中国历史上已“断代”,其技艺也已失传。事实上,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州地区不断传承。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漆器陆续出土时,人们常惊讶地发现,2000多年前的“捧盒”、“茶盘”、“茶食盒”等,居然与建国初期本地人生活所用的物件完全一样。荆州市群艺馆馆长赵玉春告诉记者,楚国灭亡后,楚式漆器制作技艺通过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等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元、明、清时期荆州生产的“金漆盆盘”等曾闻名全国,这些生活用具及髹漆木雕“八仙过海”、“大闹天宫”等艺术品,曾远销南洋、日本、印度、美国等地,荆州现仍有清末制作的“挑鼓驾”存世。

清宣统元年,沙市“金漆盆盘”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金漆盆盘”,指荆楚民用漆器中的杯盘盒勺,如脸盆,提桶、茶盘、果盘,首饰盒、挂屏、圈椅、圆桌、方凳等。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器物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宋元之后它们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不同的是,木料从贵重的金丝楠木,变成了普通常见的柳木、杉木等。20世纪40年代,因战乱经济萧条,“金漆盆盘”生产逐渐衰落。2006年前后,荆州市群艺馆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荆沙地区尚有漆器作坊近101963年师从一名齐姓漆工学习漆器制作工艺,因天资聪敏,很快青出于蓝。1977年,荆州市博物馆聘他修复出土漆器,一干20余年。其子邹传志,从小对楚式髹漆木雕兴趣浓厚,1990式随父学艺。他传统工艺功底扎实,同时又锐意创新,设计开发出的“斗牛”、“鸳鸯墨盒”等漆器,深受海内外好评。2009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邹德香、邹传志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技艺再放光芒临近春节,邹传志的楚式漆器加工场特别忙。这个仅21人的小厂,2012年的销售额达200多万元,产品供不应求。弟弟邹传军刚从《赵匡胤》剧组归来,就开始赶着给漆器绘色。他说,以前影视剧的漆器道具,制作比较粗糙,根本不能拉近距离的特写。

自从他们受邀为剧组提供漆器的纹饰彩绘,或直接制作道具之后,这一切都改观了。年,他们已参与《铜雀台》、《三国演义》、《楚汉传奇》、《杨贵妃》等多部影视剧的道具制作。楚式漆器精美华贵,源于制作工艺的讲究。邹传志告诉记者,漆器全部手工制作,生漆绘制。木料一般要存放两年以上,待完全干燥后,才加工制作成白胚器物,再用天然国漆经过磨光、刮灰、砂光、清灰、上漆、绘画、描金等近20道工序制作而成。因生漆晾干一次至少12个小时,所以一件工艺品少则用时一个多月,多则半年一年才能完成。这使得每一件漆器都价值不菲,如一套“鸳鸯墨盒”,售价是3000但楚式漆器色泽柔和鲜亮,且保存时间长,收藏价值大。普通木材的漆器可保存数百年,若是楠木,则可达千年以上。脱胎漆器是楚式漆器一绝,顾名思义是指没有胎底的漆器,制作工艺被认为早已绝亡。但记者在厂里却看到几件脱胎漆器,质地轻薄,摸着光滑细腻。邹德香说,脱胎漆器制作程序十分复杂,先要用丝绸或麻布裹着漆,细心轻刷一次基本成型,自然晾干后再反复打磨、校准形制。这套程序要重复14次才能最终成器,然后再绘画、描金。此外,邹氏父子还开发出了失传已久的甲骨胎彩绘漆器“龟盾”,和以目前,荆州不少年轻人对楚式漆器感兴趣。

可由于环境简陋杂乱,加工场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也难以承载太多学员,邹传志十分无奈。可喜的是,这种窘况将很快改观。赵玉春透露,荆州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已建设完工,为楚式漆器规划了1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及一间传承人工作室,今年月即可进驻。另外,非遗展示展销基地也将于2014年建成。在武汉,57岁的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比建也从创新中得到回报。刘比建为省博物馆长期从事漆器文物修复、复制工作,是湖北九连墩出土文物“漆木十弦琴”唯一的馆藏复制件制作者,也正是这台琴让刘比建找到创意灵感。“十弦琴文物表面,虚实结合的动物浮雕错落有序,辅之楚国特有的漆 绘图案,实属鬼斧神工之作,没有理由不把先人的设计理念带出博物馆。” 刘比建说,运用楚式漆器的美学特点,他开发出古瑟、古琴、古筝等乐器产 品,价位从 2000 万元不等,国内音乐院校、演出团体需求每年看涨,他去年卖了 50 多件乐器,今年销量有望翻番。 编者配诗 山林开启文明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楚式漆器:不褪色的人间繁华.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