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3-9-11 20:01:08

承传统文化 展非遗之美

https://k.sinaimg.cn/n/sinakd20230829s/439/w708h531/20230829/2dc1-fa5489873a5a3edc78320ee12f28b1c0.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https://k.sinaimg.cn/n/sinakd20230829s/439/w708h531/20230829/9877-3f5d64eec573a2270edd4f62db972828.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https://k.sinaimg.cn/n/sinakd20230829s/439/w708h531/20230829/2884-dca486796e5282c87fc4c412ca244edf.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楚式漆器的传承故事

本报记者 邓丽娟

走进非遗展湖北展区,从虎座鸟架鼓到曾侯乙豆,从茶针、香筒到长命锁,处处都能找到“漆”的元素。湖北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琴正向游客讲解楚式漆器的传承故事。

记者: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怎样的一种工艺?

李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始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的有榫卯木雕类、金漆盆盘类和瓜果甲骨胎类。楚式漆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生漆绘制。楚式漆器以楠木和樟木作胎,髹漆通常以黑漆为底,外以红、黄、金等色加以绘饰。每一件楚式漆器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数位匠人通力合作,历经数月才能完成。楚式漆器上的图案多以凤类为主,另还有龙、麒麟等神兽。楚式漆器充分吸取了荆楚民间传统技法,具有极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

记者:当前,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情况如何?

李琴:从非遗传承人的谱系来算,这项技艺目前传到了第十代。家翁(公公)邹德香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于漆艺世家,从事这项技艺已有50多年。丈夫邹传志是国家级“功勋式非遗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他13岁起师从家翁练习雕刻和美术。2011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初,这项技艺都是家族内部传承。为了不让它失传,我们开始带徒弟,目前,已经带了二三十年的徒弟有十几人。我们计划每年招收新徒弟,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这次带来了哪些展品?

李琴:虎座鸟架鼓,凤在虎上,展翅欲飞;虎在凤下,俯卧威武。灵动而勇武,表达着楚人崇凤、追求优雅祥和以及浪漫飘逸的审美意识,也体现着勇于征服、不畏强暴、勇于开拓的自强不息精神。曾侯乙豆,是古时贵族用来盛佐料的器皿。耳杯,也叫羽殇或羽杯,是古代的一种饮器。曲水流觞中用到的酒杯,指的就是它。

这次还带了很多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文创产品,比如镇纸、茶针、香筒、发簪、梳子等。

天津:“大百科全书”引人入胜

本报记者 吕娜

“没想到我们天津泥人张彩塑这么受大家欢迎,每天都有人前来购买。”走进非遗展天津展区,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作人员李佳说。

李佳身前的展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泥塑作品,有看书的、发呆的、嬉笑的……泥塑在李佳的手里有了血肉、灵魂。

据了解,天津泥人张彩塑是由张明山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天津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作品题材多选自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生活气息浓厚。

除了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现身于天津展区后,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欣赏。杨柳青木版年画源于天津千年古镇杨柳青,始兴于明末。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以资料完整、遗存丰富著称。”该项目非遗传承人刘静介绍说,它取材于世俗生活、神话传说、文学典故等,被称为来自民间的“大百科全书”。

本次天津参展的非遗项目还有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以及市级项目胡连庄杨氏手工柳编技艺、区级项目津派翟氏风筝制作技艺,每个项目都深受大家喜爱。

“鹏城烟火”绽放独特魅力

本报记者 吕娜

你可知,现实中的咏春拳是怎样的呢?走进本次非遗展深圳展区,就可一探究竟。

据介绍,咏春拳是一种源自中国南方的武术门派,以简单实用、套路流畅、内外兼修等技艺为特点著称。咏春拳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地,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现场还可以了解由深圳市出品的舞剧《咏春》,它以上世纪90年代电影《咏春》为引,将“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傅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让两个故事承载的“拼搏精神”在不同时空中同频共振、温暖人心。

在展区的一旁,一排香云纱服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这一岭南“宝藏”面料的非同凡响。

“香云纱代表着中国丝织染整工艺的最高成就,因其干挺顺直、隔热耐汗、易洗易干等特性,深受大家喜爱,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和丝绸中的‘软黄金’。”现场工作人员鲁红霞向记者介绍,香云纱,是一种古老手法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700年前,以桑蚕丝为坯底,由野生中草药薯茛的汁液浸染,再以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后经反复日晒加工而成,整个过程需历经14种工艺、36道工序,以及1到3年的窖藏。

此次深圳展区主题为“鹏城烟火”,展陈区域分为服饰、茶艺、装饰3个板块,有工夫茶艺(深圳)、乌龙茶制作技艺(信记)、粤式酥点制作技艺、竹木家具(宋式)制作技艺、粤绣(珠绣)、咏春拳、香云纱染整技艺,共7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展。

广东:白沙茅龙笔 传承不变情怀

本报记者 刘红文

你见过用草制成的毛笔吗?走进本次非遗展广东展区,来自江门市的白沙茅龙笔,给人以不一样的书写体验。

在广东展区偌大的展台上,一支支精致的白沙茅龙笔和一幅幅白沙茅龙笔书画作品静静陈列,第二代白沙茅龙笔传承人陈柏权正在为游客演示白沙茅龙笔的非凡之处。

“白沙茅龙笔笔划中都留有空隙,形成书画作品中难有的‘飞白’,别具一格。”陈柏权说着便即兴而作,只见他随手拿起一支白沙茅龙笔,在宣纸上行走、跳跃,一幅书画佳作便跃然纸上。字,牵丝飞白,飘逸狂放;画,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据介绍,白沙茅龙笔是一种由茅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笔,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他取材于江门圭峰山上特有的茅草,创制了一种自己使用的笔,美其名曰茅龙笔,后人便称之为白沙茅龙笔。

用白沙茅龙笔写出来的字,笔势若腾蛟起凤,刚劲有力。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艺几近失传。1978年,江门市决定恢复白沙茅龙笔的制作;2008年,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柏权说,白沙茅龙笔为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琐碎,要经过选草、剪裁、锤砸、浸泡、刮青、削峰、上胶、晒干、装饰等近10个环节,因原料的差异,每一支白茅龙笔的性能都会有所不同,与其他毛笔的书写效果也大不相同。

陈柏权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书画爱好者使用白沙茅龙笔及会制作白沙茅龙笔的人逐年增多,白沙茅龙笔不再只是一支笔,而是文化和情怀的载体,相信其制作技艺及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承传统文化 展非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