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漆器传承面临“没人”的困境
http://img.cyol.com/img/yuanchuang/attachement/jpg/site2/20181109/IMG509a4c084d0749175371341.jpg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制作的皮胎漆器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张敏) 作为贵州三大宝之一的大方漆器,曾名噪一时,几百年来创造了无数辉煌,被称为贵州最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但如今这项手艺的传承也面临着“没人”的困境。
近日,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在接受“丝途·昂扬”大型文化交流考察队采访时表示,“现在大方最缺就是漆器人。”
http://img.cyol.com/img/yuanchuang/attachement/jpg/site2/20181109/IMG509a4c084d0749175371342.jpg
高光友正在描金填彩
位于贵州毕节市的大方县是大方的发源地,素有“国漆之乡”之美称,栽培漆树的历史,距今已1000多年。早在1700年前的蜀汉时期,大方漆器就已经和金银成为财富的象征。后来,大方县境民间髹漆艺人在革器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了一套更能体现器皿艺术效果和实用价值的皮胎漆器制作工艺。到明洪武年间制作技艺已基本成熟,距今已有600年的厚重历史。
据记载,彝族是首先将漆器运用到生活中的。从历史上可溯到东汉年间,彝族同胞发现这个漆干透以后,有其它任何涂料没法达到的功能,比如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防腐等这些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族匠人们就逐渐把它完善,不仅考虑它的防腐性,做一般的涂层来用,还把它用于工艺品里。
http://img.cyol.com/img/yuanchuang/attachement/jpg/site2/20181109/IMG509a4c084d0749175371343.jpg
陈列的漆器
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方漆器既创造了无数辉煌,也经历不少坎坷。在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达到了繁盛时期,各类漆器作坊达数十家,从南到北形成了“漆器一条街”。但到了新世纪之后,国营漆器厂因为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浪潮,渐渐失去了生产和发展的动力。
作为传承人,高光友经历了这样的窘境。当时在国营漆器厂工作的他面临着下岗,家里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爱人到街上卖鸡蛋。有好友曾劝他放弃漆器,但他说,“我还是决定坚持下去,不只是因为我喜欢,还因为它是我们彝族人的传统文化,它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市场价值。”
http://img.cyol.com/img/yuanchuang/attachement/jpg/site2/20181109/IMG509a4c084d0749175371344.jpg
漆画工艺环节-磨显
高光友陆续将手艺传给自己的孩子,并接纳徒弟。2013年,为了更好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带领儿子与徒弟成立了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漆器的传承和发展不只是需要物理上的空间,更需要新生代力量的延续。”没人成为大方漆器传承最大的阻碍,高光友说,“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激励措施来吸引年轻人,特别是热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