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培学员访谈笔记-1|大方漆器-高俊
访谈对象:高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方漆器第五代传承人,贵州传统工艺创新创意应用研修班学员采访人:张天依-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本科班2021级学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5BnaYJyNWJNaSk2ky47SNSlxBkdibPGTsM6dxowUgzZ2lRnHDsGG0ByYNCprHTL17KlLZe5gVGE2TaV9R1vnicg/640?wx_fmt=jpeg
采访照片
问:请简单介绍一下您所代表的非遗项目的历史。
答:我是做大方漆器工艺制作这块的。我们大方漆器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在明洪武年间就形成了一套以及皮胎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整套流程技艺已经比较成熟了。然后当时在明洪武年间我们当地的这个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就把我们这个大方漆器做成比较有特色的工艺品,去进贡给朱元璋。我们大方漆器作为我们贵州最具特色的艺术葵宝,在2008年就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能至今传承到我现在是第五代了,我们也是从小在父亲的做漆器的环境中生长,也对漆器从小有一个概念了。我父亲到现在做了三十五年,在一四年才自己成立了一个漆器工艺制品厂发展至今。
问:您是做大方漆器修饰的,有什么特点吗?
答:大方彝族聚居比较多,我们主要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少数民族这个纹路去延伸变化的,还是会保持着传统的图案去装饰。比如说四川的大凉山是那边比较特色的,但是我们这边所作的产品和他们是两个概念,我们不像他们大红大绿,全都是图案画。我们将现代元素和古代元素结合。并不是专门的去做这个彝族文化。但是我们为了以后的发展,这些东西他只能说是作为一个传承传统的这个文化。如果要结合和现在这个市场的话,你只能是在某一个点或者某个产品上做一个点缀,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适合去做专门去做传统,只能时尚的去把民族元素给融入进去。
问:那么您这项非遗主要还是靠家族传承是吗?
答:我是做大方漆器工艺制作这块的。我们大方漆器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在明洪武年间就形成了一套以及皮胎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整套流程技艺已经比较成熟了。然后当时在明洪武年间我们当地的这个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就把我们这个大方漆器做成比较有特色的工艺品,去进贡给朱元璋。我们大方漆器作为我们贵州最具特色的艺术葵宝,在2008年就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能至今传承到我现在是第五代了,我们也是从小在父亲的做漆器的环境中生长,也对漆器从小有一个概念了。我父亲到现在做了三十五年,在一四年才自己成立了一个漆器工艺制品厂发展至今。
问:您是做大方漆器修饰的,有什么特点吗?
答:大方彝族聚居比较多,我们主要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少数民族这个纹路去延伸变化的,还是会保持着传统的图案去装饰。比如说四川的大凉山是那边比较特色的,但是我们这边所作的产品和他们是两个概念,我们不像他们大红大绿,全都是图案画。我们将现代元素和古代元素结合。并不是专门的去做这个彝族文化。但是我们为了以后的发展,这些东西他只能说是作为一个传承传统的这个文化。如果要结合和现在这个市场的话,你只能是在某一个点或者某个产品上做一个点缀,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适合去做专门去做传统,只能时尚的去把民族元素给融入进去。
问:那么您这项非遗主要还是靠家族传承是吗?
答:对的,我们就是家族传承。因为在以前老的一代是从本地的老匠人手里传承下来的,因为它毕竟有600多年历史肯定是有很多老艺人来做这个东西。我所了解的就到我爷爷那里,我父亲就是从小就对绘画有天赋,然后就专业搞绘画了,在八几年的时候我父亲开始画农民画。我家开始的时候也是做农民画的,随着时代发展,在9291年的时候父亲就在我们当地大方国营漆器厂工作,但是也没坚持几年就被改制,厂就没有了。然后从此之后漆艺分崩离析了,大家就各自做自己的小作坊,主要接一些加工啊这些。然后到9495年这个阶段分出来的一些漆艺人,有些家里比较好的他们就自己开了一个漆器厂,当时通过了地方和政府的关注,推荐和茅台酒进行了一个合作。当时做这个茅台酒主要做酒的包装盒,就业了600多人他们做了差不多十年左右。我父亲也经过两三个公司招聘,去做过顾问,设计,后面在2013年下半年就开始萌生了自己出来创业的想法然后做到了现在。我家的是这个大方彝族漆器修饰技艺传承所,现在也被命名了很多嗯挂牌,很多传承相关的资质。至今慢慢发展成具有规模化的企业,在大方来还是比较大的,也是第一家入驻园区的唯一漆器产业。现在目前发展比较缓慢,就业人数35人,传承人是十个人左右。
问:看来传承人目前还是比较少的,有什么原因吗?
答:首先,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坐不住,而且做漆器这个东西,来的特别特别慢,要体现到的这个经济价值在当今这个社会是很难很难维持的。因为它作为非物质文化肯定不谈物质,发展到现在就是觉得很矛盾,我们又要发展又要去传承又要做这些东西,本来漆器就来得很慢,而且和这个社会需要的各种消费者、消费观、实用价值等对于漆器来说,还不是很普及,还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所以说你要发展很困难,但是传承很简单。
问:所以您们在传承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发展问题是吗?
答:对的,是发展问题。但是近几年又兼顾到了传承问题了。我们每年都在大学城举办三四次培训班,每次都是四五十个人左右。今年准备在100人左右。但是每次培训下来的效果不太好,基本上都是外面吸收过来的大学生,他们都基本上坚持不了,能坚持下来的最多也没有超过一年的。
问:是他们不感兴趣吗?还是另有原因?
答:他们对这个也不是不感兴趣。是他们本来也是做这个专业的。比如那个清华大学也有漆艺专业,我们也去清华那边培养,去搞这个研修班。他们对这块,只是说他们喜爱这个事业,但是没有说去想要传承下去的想法。就只是一个兴趣而已。但是对我而言,因为我本身也是做这个,感觉不传承这个心里也过意不去,就一直坚持做下来了。因为现在在我们的肩膀上责任是比较大的。我父亲已经快60岁了,现在传到我这里,我和我弟弟专门做这个传承工作和发展。我弟弟主要负责规划,而我负责管理生产和产品设计这方面的传承培训。现在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前几年运势还比较好,在去年有各方面的这个政策支持和我们自己的一些渠道,就完成了一批订单,感觉运营慢慢顺畅了。而且我们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的机遇,所以说我出来学习、培训这些我们都要借鉴,比如来苏州这次老师们带着我们出去调研和实地考察这些对我们的帮助是挺大的。
问:您是如何向下一代传承这个非遗项目的?
答:我们主要靠培训,现在也和各大院校合作,他们的学生毕业就往我们这输入,包括学生的毕设也会给他们提供材料和工具,也是去宣传传承。
问:您接触这项非遗是家族影响,那么您从小就耳濡目染咯?
答:我觉得这是看个人。像我弟弟他从小就对这些东西没有感觉的。我是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绘画了。毕竟每个人都有遗传不一样的基因,那我恰巧就遗传了我父亲的基因——对绘画是比较有浓厚的兴趣的。我16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做绘画工作了。当时读了一个大专就回来了,后面就跟着父亲一直工作。差不多到现在也工作了有十七八年了。
问:那么您在学习和传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有没有想过放弃?
答:当然想过放弃了。我六年前放弃过。因为六年前,我坚持不下去是因为,每天都这么坐着,冲着这些产品,很多产品做好了摆在那里没有人买也没有人去推广。我就放弃了一段时间去外面做工程了,做了一些美丽乡村建设,做了两三年。中途偶尔去看一下所遇到的困难,开一个家族会议讨论办法。后面两三年左右,我又放弃了这些工程,又回到父亲身边。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丢下了真的太可惜了,现在在大方做的比较大的就是我家,且在正常生产也只有我这一家。我觉得这个作为大方一个特色农产品也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思前想后还是考虑了一下,我还是专心专意的把这个东西给他做下去延续下去,至少在我这一代能够把它做到一个台阶,就足够了。
问:您是否参与了当地的乡村振兴计划?
答:参加了。我们公司作为大方漆器传承项目就是带动乡村发展的作用。现在在我们大方兴隆,有八个村寨都全是苗族的,入驻之后就可以开传习所,这样就带动乡村里面的很多这个年轻人。大家都可以参加这个培训,去宣传推广我们大方漆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及将来的发展的规划。现在已经有旅游景点了,我们就在相关机构支持下设置了一个点,搞了一个展厅和孵化基地,主要是传习和展厅。目的就是可以带动当地老百姓传承技艺。虽然政府提供平台,但是依然有很多东西还是靠我们自己自发性的。我们觉得这个技艺不能让他断代,要一直保存传统传承下去就只能这样做,你只能一个点带个面一个。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努力把我们这一代的事情做好,少给下一代带来问题,让下一代面对的时候就已经很成熟,宏远的目标就是把它做成一个很大的产业。
问:对待这项非遗您是否有创新的想法或者经验?
答:我们主题肯定是离不开我们本地的文化元素的。进一步的把我们文化元素延伸出去,延伸到各种与漆能够附着的载体上。结合现代元素把它重新变成属于我们大方的时代文化标志。
问:您对非遗项目发展有什么建议?
答:可以多一些相关的政策来特别的关注我们。希望宣传力度加强,还有人才输送这块。在我们那都是漆工传承人比绘画要多,在我们当地绘画传承人可能没有超过三十人。漆器工艺比较繁琐要五十多到生产环节和八十多到生产工序,周期也比较长,特别缺乏人才。近几年我们也在研究漆,因为漆的要求特别严格,我们最近着重考虑漆面的特征,现在感觉慢慢研究的也不错了,但是依然缺乏人手。
问:做漆艺对个人体质是不是也有一定影响,这会是传承人少的原因吗?
答:对的,做漆艺对个人体质还是比较有要求的。很多人闻到漆都会过敏,但是这个也是小事,在我们那里工人基本上都从过敏过来的,这个会慢慢适应的。这个是纯天然的植物提取的,而且还可以吃的。我们吃那个腰果,里面就是可以提炼出漆的。不过确实有很多人刚接触就坚持不了的。
工作照片及作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5BnaYJyNWJNaSk2ky47SNSlxBkdibPGTWicetLm2mjcGRHuHuxKnySCmx4BmiaZ2yerM0pVZzDMQ8t8tzQ3MsIaA/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5BnaYJyNWJNaSk2ky47SNSlxBkdibPGTr6MPlv9dwQKQpyoJDPat7EeM3ncN3Uy7icq9k7MvjOBn3k7cZSjKSlg/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5BnaYJyNWJNaSk2ky47SNSlxBkdibPGTsyXBhZxcQAd2ia18ibOq8eFuCmz71qxPqWSVIEAMRpyoNRePzheFxxMw/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z94Fdib7MmdJ6lnQ267OOyRVpHCwuEdVVfGVnuwApECUupAJzxJwKBIbUkf1uomVIhAwNK0fhhxeM1ibicIFI7ickQ/640?wx_fmt=gif
END
欢迎“非遗”研究者、从业者、爱好者互动投稿!
投稿邮箱:FYHIFA@163.com
声明: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传统工艺青年论坛”。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5BnaYJyNWKnicqgCSFGYRgM2HLicCBqIe3f0iaF0vxibZgfq4Q4zJd3jU7ia1HeTXiaGhSEiacSnMNElwe6vdUibiaeBpw/640?wx_fmt=jpe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