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语漆缘 发表于 2023-8-29 14:00:26

用名词激活对大漆的遥远技艺

传统工艺研究-大漆(15)

² 关于一些专业名词

http://dingyue.ws.126.net/2023/0530/dc66e591j00rvgtri01xad000v900r8p.jpg

漆器,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工序繁多,一器之成动辄就要耗费数月时间。像推光、雕漆和脱胎漆器髹饰等技艺,工艺颇为繁复,例如雕漆:用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将漆规律地逐层髹涂百余遍,再雕刻出云纹、花卉、动物或人物等图案,刀口断面富含灵动美,整个漆器光彩夺目。具体的剔红、剔黑、剔犀等技法频频出现在我国馆藏的漆器精品上,欣赏漆器会有不少小门槛,如果不做一些名词类解释,接下来的讲述可能会举步维艰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学习——漆器离现代人太远了,写这段也是我自己系统性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

我们说了半天髹饰录髹饰录,不妨就从“髹”开始吧!

髹:xiu,音同“休”,髹是漆器或者大漆行业专属的名词或者动词,基本上也不用于别处。指的是用漆涂抹物体,当名词用是指赤黑色的生漆——赤色是古代生漆最常用的颜色,而黑色就是大漆干燥后的“本色”,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生漆从漆树上割下来的颜色是乳白,在空气中氧化逐步变成褐色,当最终氧化并干燥后就是黑色,很纯的黑——我们常说漆黑的夜晚就是指夜晚无光那种极致的黑。另外大漆天生自带黏性,它的粘着力不弱于胶,所以有“如漆似胶”的成语。髹当动词用,比如髹漆就是说以漆涂物;当名词用,比如髹饰就是说用赤黑色的油漆涂物为饰。

http://dingyue.ws.126.net/2023/0530/a6b22a39j00rvgtpy00fid000u000cip.jpg

生漆:我们现在在商业领域所俗称的“生漆”其实并不是是“生”的漆,而是总称——包括了原生漆和熟漆。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所谓的熟漆是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精制和熟化,改变原生漆原有性能,比如在硬度、粘度、透明度等等方面。所以通过精制来改变生漆原粗糙的分子结构而使之结合得更为紧密,即可以理解为增强漆酶的活性。常见的熟漆有推光漆、透明漆,而推光漆又分为红推光漆、黑推光漆。在古时代就有了对于生漆的提炼——当然可能只是出于偶然。由于原生漆液过于粘稠,也许开始在生漆中兑水,希望通过稀释易于使用,结果是适得其反的,水兑得越多漆液越稠,越发无法使用……又不得不通过晒制或熬制的方法,脱去过多的水分。通过这种晒制脱水的实践,在无意间发现经过晒制或熬制的生漆,漆膜的色泽、亮度还是韧度、透明度,都得到很大的改观。原生漆熟化就是在实际制作过程衍生出的生漆晒制和熬制加工工艺。

当我们提到大漆,总是习惯性往漆器的方向拐,实际上大漆竟然伴随着中国人超过7000年了(河姆渡),甚至8000年——在河姆渡遗址附近,新发现的井头山遗址(距今8000年)中也发现了漆器用具。但是大漆实际上的使用方向有大约三个方向:把混合颜料的漆作为绘画原料的漆画,使用大漆作为髹饰涂料,以大漆为主做有胎或者脱胎的漆器。

岩壁涂鸦到后期的单独品类——漆画,很多漆画采取用漆器制作同源的推光和螺钿在屏风之类的平面创作,近现代甚至探索按照西方油画技法绘画……

髹饰技艺虽然主要用于漆器制作,但是在艺术性的工艺品之外,也有与现代的油漆异曲同工的用途。对实用器物通过髹饰扩展“抗性”——防腐、耐磨、防虫蛀、增加强度和抗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楚式髹饰工艺”就在漆器工艺品、实用器保护和木器维修以及房屋装饰和保护三方面都有实例。古楚国和现在的荆楚地区髹饰技艺不仅服务于贵族的审美需要,也渗入日常生活-1927年《东方杂志》记载“沙市多漆工,故漆器为沙市特产一大宗也”。髹饰技艺在这个区域的存续与漆树等物产资源丰沛和气候多潮湿虫蚋繁盛有关。

当然,从精美和艺术价值到存世数量来说,漆器是大漆最重要的应用方向。说到漆器,既然是“髹”,那就意味着你得有个“胚”——即使是脱胎漆器,在制作时也是有胎的。常见的胎体有金属(金银铜)、陶、竹、牛皮,最多的胎体当然是木胎,最有特色的是夹纻胎。

http://dingyue.ws.126.net/2023/0523/d20c51ffj00rv3h9i00pmd000nc00m7p.jpg

木胎:多以香樟木、楠木等成年老木为料,也经常选用阴沉木,雕刻技法有圆雕、透雕、浮雕等。一般的盛器可以用单一实心木器,对于大件的物品楚式的漆器会使用榫卯结构制作胎体,如大型器物虎座鸟架鼓、虎座飞鸟都是通过榫卯结构来完成。

夹纻胎:纻(zhu,音同住),是苎麻织成的粗布。髹饰录中将其记为“重布胎”,现在制作多以夏布(苎麻布)为料,在制好的石膏模上先刮漆灰再贴夏布,在夏布上挂漆灰,反复多遍成型,待干后,去掉石膏模,磨光表面,使器型标准,即成胎体。夹纻胎说白了就是一种纯粹拿布和大漆制作漆器的逻辑。夹纻胎和脱胎的传承有点意思,我们后面会单列一节专述。

另外,使用大漆髹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技法,我们也集中说道说道:

平漆:就是刷漆……最先漆物只这一种方法,平易简洁。早期的殷商和夏朝,就是红黑两色涂。

斑漆:是两晋南北朝漆饰的一种技法,古时用它作为车乘的装饰。此法有用单色漆的薄厚深浅来显出深浅不同斑纹,更多的是用两种以上色漆,互相交错,呈现各种花纹,犹如动植物上面的斑纹而得名。《髹饰录-坤集-复饰》:“细斑地诸饰”。杨明注:“所列诸饰,皆宜细斑也,而其斑黑、绿、红、黄、紫、褐,而质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错杂者,又有质斑同色,以浅深分者”。这描述就与斑漆差相仿佛了。

描金: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为最常见,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称作“描金银漆装饰法”的。

戗金:qiang,在工艺上不读一声而读四声,音同呛。器物上既涂以漆,等干固后,再以针刻刺图样,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之平,称为戗金。撒银屑的,称为戗银。

描金和戗金的手法不只在漆器,很多制器中都用。等到了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种种因素使工艺美术也随之发达,唐朝漆器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的风格,漆器制作技术也往富丽方向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开始盛行。

金银平脱:将金银薄片刻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用胶粘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经研磨显出金银花纹,使花纹与漆底达到同样平度,再加推光则成为精美的平脱漆器。金银花纹面较宽的地方还可以雕刻细纹,但不能刻透金银片。这种装饰法,精细费工,材料高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相互辉映极为华丽,是十分贵重的漆器。《酉阳杂俎》、《安禄山事迹》、《太真外传》、《唐语林》等,都有关于唐玄宗、杨贵妃赐给安禄山的各种平脱漆器名目的记载。

雕漆: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我国雕漆始于唐代,历史上以元代嘉兴西塘的最为著名,现代主要产地有北京、扬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雕漆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是待半干时描上画稿,施加雕刻的一种髹饰技法。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

填漆:《遵生八笺》:“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堆刻后填彩,磨显出花纹来的髹饰技法称之为“填漆”。

螺钿:dian,音同甸。亦作"螺填"、"螺甸",是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镂或髹漆器物上的装饰技法。平漆之后,而饰以彩色,则有描漆、彩漆、漂霞妆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饰以金的,则有砂金、描金、洒金、涂金、泥金、贴金等名目。

点螺: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因点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故又称“薄螺钿“和”软螺钿“ 。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就是用螺片镶嵌出广寒宫。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现在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

犀皮:犀皮并不是犀牛的皮,而是一种特殊工艺。也叫西皮、虎皮漆、波罗漆、菠萝漆,后汉三国时期的孙吴墓和朱然墓有出土,表明其创制或许更早。唐宋是犀皮的兴盛期,制作出的图案取决于表面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化。《髹饰录》里面也介绍过犀皮,简单讲就是在凹凸不平的器物上髹饰,最后推光之后,会呈现出迷人的花纹,这犀皮也值得用一节单说。

漆器的制作工艺粗略一说就是一大堆,一般人听了准晕,咱们简化一点说漆器吧,大体上的漆器可以简化成这么几种:剔红,剔黑,剔犀,推光和堆红。严格来说,剔犀和把犀皮镂刻并不是一回事儿。

剔红: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 “剔红”就是在器物的胎形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

剔黑:剔黑就是用黑漆堆积,然后剔刻花纹的做法,又称雕黑漆。分纯黑剔黑,朱地剔黑,朱锦地剔黑,黄地剔黑,黄锦地剔黑, 绿地剔黑,绿锦地剔黑等多种。目前在中国尚未发现宋代剔黑漆器,但日本文化厅(又是日本……)收藏有宋代剔黑婴戏图盘。

剔犀:剔犀原理上和剔红剔黑一样,都是雕漆的手法。一般用两种以上的色漆(多以红黑为主),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这种独特的效果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剔犀色彩比剔红或者剔黑丰富,而题材上相对来说却比较古朴而且单一,它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该工艺唐代始有出现,至元代趋于顶峰,同时涌现出一批如张成、杨茂等著名的匠师。传至明代宣德年间,曾盛行一时。

推光:其实就是打磨工艺,如同抛光工艺,就是将漆器表面打磨至光滑圆润的状态,现在的知名的有平遥推光漆器

堆红:漆器的面堆成种种花纹,覆以朱漆,称为堆红。《格古要论》谓,假剔红用灰团起,外面漆上朱漆,称为堆红,又叫罩红。我严重怀疑,最开始的堆红就是剔红的“平替”,比起剔红,堆红的简化和工期缩减明显。但是堆红作为平替,最终反而单独发展出一路“审美”,也算意外之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名词激活对大漆的遥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