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语漆缘 发表于 2023-8-29 19:40:52

一路芳华画春秋——福建省漆艺大师特级名艺人陈秋芳的漆彩人生



一路芳华画春秋——福建省漆艺大师、特级名艺人陈秋芳的漆彩人生
从16岁到75岁,
她不停探索漆艺之路。
从寒门学子到漆艺大家,
她从未忘却初心。
匠心守护,用心传承。
她的漆艺之路,纯粹又踏实。
让我们走进漆艺大师陈秋芳,
感悟她的漆彩人生。


陈秋芳 作
01
严谨踏实 探寻漆艺之路
淡淡一弯柳叶眉,盈盈一张樱桃嘴,恰如其分的杏子眼,加上略显丰盈的脸盘……距今约700年永乐宫朝元图,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其中手捧果盘的玉女,衣纹圆浑严谨,疏密有致;衣带飘逸飞舞,如满壁风动,成了朝元行列中最富风情的人物形象,也成为后世艺术爱好者争相模仿的对象。
而眼前这幅《永乐宫玉女》却别有一番巧思,不是一味地简单临摹,而是以漆为媒,用心慢慢地磨出来的。你瞧,她,峨眉青黛,明眸皓齿;肤脂如玉,恬静柔美。汉时李延年词曲中吟唱“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大抵应该就是这般模样。这幅入选首届中国漆画展,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所珍藏《永乐宫玉女》,出自福建省漆艺大师、特级名艺人陈秋芳之手。


《永乐宫玉女》陈秋芳 作
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氤氲着淡淡的香气,与陈秋芳老师面对面交谈,你会发现这是一位活泼开朗、生活优雅的老太太,更是一位严谨坚守、匠心独运的手艺人。从16岁学习漆艺,到如今75岁高龄,陈秋芳在漆里度过了近一甲子的光阴。她常常笑称自己这辈子算是卖给了漆。“做漆艺真的很苦,首先你要耐得住寂寞,拿得起,放得下。大漆引发的过敏都是家常便饭。做一幅漆画,从头到尾要几十道工序,仔仔细细做下来,快的话三个月,慢的话也许一年半载。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苦,还可以从中找到许多乐趣。”
螺钿、蛋壳、漆粉、闪光磷,五彩斑斓的色彩;打捻、上漆、打磨、推光,古老繁复的技艺,对陈秋芳而言,漆的世界无奇不有。花鸟虫鱼,山水建筑都可以是创作对象,但她最为擅长的还是人物造像,尤其是玉女和观音。她手下的玉女,乌发蝉鬓,明眸流盼,柔情绰态;她所作的观音,双眉纤细,双目微张,慈祥安宁。


《西藏门饰》陈秋芳 作
“我很崇拜敦煌壁画的神功。在山洞里刻上画,上色彩,我觉得很了不起。我认为应该继承与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使用各种材料,创作出自己最满意的漆画,来表现它们,也表达我对它们的喜爱。”风格是漆画家张扬个性最好的手段,也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而所创作的对象往往能很好体现个人风格,陈秋芳的观音,玉女,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宁静与祥和之感,正如她所走过的漆艺之路,淡泊悠远,又踏实严谨。


《东方圣殿》陈秋芳 作
02
恪守初心 与漆结缘数十载
陈秋芳出生于福州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兄弟姐妹10人,身为老大的她很早就担起了家庭重任。14岁时,父亲去世,生活非常困难,尚在福州女子中学学习的陈秋芳,开始琢磨如何挑起养家的重担。
“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她对我爱,对我的指导,这个人叫陈峥,是我就读福州女子中学的美术老师。她和我说,秋芳你每次画画,我都拿去展览,都有获得一二等奖,说明你喜欢画画,而且你做手工也很勤快。你可以考工艺美术学校,三年中专出来,就有钱支持家庭。我说谢谢老师,我一定会考上的。”课余时间里,陈峥专门为陈秋芳补习,教授素描。为不辜负这份期待,陈秋芳每日仅仅睡上5个小时,挤出更多的时间用来绘画。


《锦鸡牡丹》陈秋芳 作
梅花香自苦寒来。1961年,16岁的陈秋芳如愿考进了当时有着“黄埔军校”之称的福州工艺美术学院,成了这所学校的第4届学生,师从陈子奋,李芝卿,潘主兰,高秀泉。
尽管60年的光阴将逝,但是一张小板凳,一位穿着长衫的老先生,在陈秋芳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却。“板凳,我们通常都是横着坐,这样比较舒服。但是陈子奋老师每次都把它竖过来,我坐在前面,他坐在后面,手把手地教。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他的头一句话是,你们将来毕业要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工艺美术大师。他讲话大嗓门,穿着长衫,很有大家风范。”


《海上放幻灯》梁汝初和陈秋芳合作
也许最初学习漆画,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深受老师们影响,与漆接触的时间越长,漆的分子结构,随着时间、温度、湿度的变化,呈现出的艺术的自然状态,以及富有的极强生命力,让陈秋芳渐渐着了迷。3年的学校生涯,陈秋芳一刻也不曾停歇,如同海绵一般,不断地汲取艺术养分。3年后,陈秋芳学业有成,留校任教,这让她颇感自豪:“从第一届到第四届,就我一个女的留校任教。”
之后,陈秋芳全力投身于漆艺创作中。1964年,她与梁汝初先生合作漆画《海上放幻灯》入选全国美术展,开启漆画参加全国美展的先河。漆画作品《海上放幻灯》《扬帆》入选《中国现代美术集——漆画卷》。


《扬帆》梁汝初和陈秋芳合作


陈秋芳和先生梁汝初合影
陈秋芳擅长蛋壳镶嵌,几乎每一幅画都能找到蛋壳的踪迹。蛋壳镶嵌是漆画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技法。大小不一,疏密不同的蛋壳,能够把画中不少需要表达的关系轻易勾勒出来,而且展示着自然龟裂的肌理美。“每个画作,我基本上恰如其分插入蛋的成分。一个是它不会分裂,一个是它纯真的白,和漆有一个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安静平和的感觉。”作品《滴水观音》,以黑漆为底,蛋壳为衣。陈秋芳将镶嵌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一片蛋壳的使用都恰到好处。天衣罗裙,当风而舞,纯粹的白与黑,两种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物造像立体感十足,画面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滴水观音》陈秋芳 作
一件真正的漆艺作品,须耐得住时光的打磨。相同的大漆,在不同的人手中,注入了不同的灵魂,宛如给予全新的生命。这不仅仅是需要过硬的技术,更是需要专注的精神。对陈秋芳来说,漆画是自由的,但是制漆的过程是严谨的,容不得一点马虎。“行话说,千干不一色,所以做漆,要手眼合一,要如琢如磨,一丝不苟。你看我的手有些弯曲变形了,但这就是一双工艺美术的手。以前天天按在水里磨漆,现在好多了,还有机器磨,也就是贴贝壳,螺钿的时候辛苦,但过程是很享受的。”


《最后的晚餐》梁汝初和陈秋芳合作
03
匠心守护 用心传承漆艺
寒来暑往,岁月沉淀留给陈秋芳的是一份坚毅与执着,她的内心从未停止对大漆的爱。尽管年岁已高,她依然坚持每日花上2小时从事漆艺创作,在夜半三更时画人像,修补建盏,但是现在的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留给了对漆艺术未来发展的期盼。
自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任教起,陈秋芳从未停止栽培漆艺人才,她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传播着大漆艺术的“星星之火”。“当时的老师都是大家风范,对我百般爱护。现在我想继承他们的样子。只要你肯学,我就肯教。只要你努力地学,我就努力地教,把我最经典的技艺都给你。”


《三国演义系列》梁汝初和陈秋芳合作
年过7旬的陈秋芳,依然坚持亲自带徒弟,而且免收学费。在福州漆艺术苑,5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跟随她学艺,年龄最大有60岁。学生们常常和她抱怨,做漆很辛苦,但她总是笑着打趣:“你不要把它当成是工作,把它当成过家家。我们一起来愉快地玩耍,玩漆,给画上颜色。”
过家家,玩耍,这是需要对漆始终保有着赤子童心,方才能如此肆意鲜活地创作。如今传统漆工艺的技术脱节,很多老艺人年华老去,无法从事手工创作。人才流失与技术的断层,成了漆艺行业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这一切并没有阻碍陈秋芳对漆艺的那份初心挚爱,反而坚定了继续传承漆艺的决心。“女儿梁今也从事漆艺,我很开心她和我一样喜爱漆艺,用心地传承它,发扬它。我现在年纪大了,就想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尽可能地交给子女,学生,期盼他们这条漆艺之路走的比我更加踏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漆文化“薪火相传”已经走过了几千余年辉煌历程,如今的陈秋芳依旧延续这条道路继续前行,她期盼更多的人能爱上漆艺,为漆艺的发展添薪传火。


《俄罗斯美少女》梁汝初和陈秋芳合作


《蒙娜丽莎》陈秋芳 作
艺术简介


陈秋芳
1945年生人,福建省长乐市人。工艺美术师,特级名艺人,福建漆艺大师,福建省美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福州市脱胎漆器行业协会会员、福州市漆艺研究会会员。师从李芝卿、陈子奋、潘主兰、高秀泉等老师,1964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后,就开始长期从事漆艺术的创作与制作,1972年开始带徒传授漆艺技艺至今,桃李成溪。1964年与梁汝初先生合作漆画《海上放幻灯》选送全国美展,又选送法国等欧洲国家展出,最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漆画《永乐宫——玉女》入选首届《中国漆画展》,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漆画《海上放幻灯》和《扬帆》被福建美术馆收藏。漆画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示获奖,并被多个国家及国内外人士收藏。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做出贡献,陈秋芳还擅长人造花、盆景设计,其中作品80年代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路芳华画春秋——福建省漆艺大师特级名艺人陈秋芳的漆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