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手工艺?·江西篇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336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清顺治十六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婺源三雕”极盛时的气象。
“婺源三雕”虽附属于徽派建筑,但它冶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严格,砖一定要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石则须用安徽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细木雕则用纹理细密的楠、枣、杨、桃等。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极为常见。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艺自成谱系,但目前与“徽州三雕”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扶持。
344 萍乡湘东傩面具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萍乡市
湘东傩面具是优秀的民间传统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湘东为“江南煤都”萍乡所辖,是江西的西大门。据处士赖明德口述,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较粗陋,宋代雕法比较精细。现存湘东傩面具雕刻技法在清代时由湖南传入,在湘东已传至三代,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用这种手法雕刻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目前的传承人能够雕刻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 湘东傩面具的品种较多,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十多套程序。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雕刻工艺精湛,面具神态古朴,手法夸张,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由于手工雕刻出的傩面具技术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年轻人多不愿学,故湘东傩面具雕刻现已后继乏人。目前,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进入傩面具的制作行业,促使湘东傩面具进一步市场化,由此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走向消亡。另外,传统的傩面画谱多毁于各种历史动乱中,现仅存一部完整的傩面画谱,因时代久远,损毁也十分严重。由以上种种状况可知,湘东傩面具雕刻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需抢救、保护。
357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
在全国首批 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惟一凭借自己的特产名列其中的。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制瓷手工技艺体系基本完善,采矿、淘洗、制不、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工序环环紧扣,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
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随之而来的各地风俗习惯给景德镇瓷业习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379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
景德镇是最早的瓷业城市,景德镇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明代后期以来,景德镇的城市范围和规模基本稳定,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密布的各类瓷业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这里坯房、窑房密集,“陶舍重重”,构成景德镇的一大景观。景德镇瓷业建筑技艺由此得到发展,在明清以后走向成熟,达于鼎盛。
窑体、窑房和坯房的独特形状、结构、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窑房营造的独特技艺。例如,清代雍正以来,景德镇最盛行的是“镇窑”,蛋形的镇窑属于平焰窑,它综合了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优点,成为古代最杰出的窑型。砌窑(结窑)、补窑(修窑)在景德镇被称为“挛窑”,这在全国其他瓷区是没有的。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产场所,同时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紧凑。景德镇传统窑房宽敞通风、经济实用、兼具仓库、生产车间和生活间的三重功能,它给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筑标准,要求工艺高超而又别具风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镇的城区风貌,同时成就了景德镇瓷业建筑的营造技艺。
近三十年以来,景德镇大部分的传统窑房作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被拆除,许多老建筑工匠也相继故去。据统计,目前景德镇市内仅余23处传统窑房、作坊,在世的挛窑匠师仅有古窑瓷厂的胡家荣等3人,传统窑房作坊建造工匠也只余十几人,景德镇瓷业建筑的营造技艺濒临消亡,抢救保护迫在眉睫。
416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铅山县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今属上饶市。境内峰峦起伏,水系发达,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盛产毛竹。连四纸的原产地在铅山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数处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铅山纸品种的连四、柬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 铅山连四纸产地分布在武夷山脉南、北麓,鼎盛时期有纸槽两千余张。“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连四纸的制作工艺程序十分考究。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后嫩竹将要长出两对芽叶的时候砍伐取用。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产周期长达一年。连四纸依靠手工操作制成,无理化指标,全凭经验驾驭。制造过程的技术关键: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须采用当地泉水;二是配药,药系采用水卵虫树制成。 连四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 连四纸制作技艺是历代造纸工人智慧的结晶,其技艺传承自成体系,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又难以完全用现代技术替代,显得十分珍贵。但是,连四纸的生产对原料、时间、工艺要求都很高,成本也大,技艺仅靠口传心授传承,不易迅速推广,因此目前连四纸制作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424 歙砚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歙县 江西省婺源县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所产亦称歙砚。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至唐代名声日盛。开元以后,龙尾砚石被发现,歙砚更为世所珍重。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冠”,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宋代歙砚发展很快,品种增多,精砚不断涌现,其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从元末至清初未见有官方开采歙石的记载,歙砚制作只是维持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歙砚厂、工艺厂、文房四宝公司等,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出口创汇金奖和有关部门授予的“国之宝”证书。
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426 金星砚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星子县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以金星石为原料,主产地在江西省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民间相传第一方金星砚出自晋代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中亦有星子青石砚的记载。明代星子的石砚制作一度中衰,至清代中叶又渐中兴。民国时星子县境内有制砚作坊百余家,所产金星砚曾两度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两家专业砚厂,更新设计样式,改造制砚工艺,金星砚生产得以高速发展。20世纪80至90年代,金星砚频频在全国展览、评比中获奖,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各国。90年代末,国企改制,星子县现有制砚的私企和个体户近百家。
金星砚以星子县驼岭出产的宋石为原料,这种石料稀少珍贵,石质坚韧细腻,温润莹洁,纹理缜密,色彩和纹理具有自然美,制成砚后发墨极快,且储水不涸,久磨无粉,发出的墨富于光泽。金星砚从开始生产到制作完成共有开采、选料、制坯、雕刻、打磨抛光五道程序。传统金星砚的造型与图饰因取材于当地物产、山水和人文传说而极具地域性色彩,风格古朴大方,简略写意,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近年来,由于金星宋石开采过滥,从业人员技艺荒疏,石砚产品鱼目混珠,传统技艺的声誉遭到损害,传承发展也大受影响,急需有关方面加以扶持和保护。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30 草编·湖口草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湖口县
湖口草龙俗称“谷龙”,是流行于江西省湖口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湖口草龙历史悠久,据传它起于隋唐,盛于明清,在当地长期传沿不绝。按当地旧俗,每年秋收以后,人们要用稻草扎制草龙串村游玩,以庆祝丰收。其后湖口草龙不断朝精致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世代相传的专业艺人。生于19世纪末的周雍发是精致化湖口草龙的开创者。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材料,用竹木做支架,整条龙由单数节段构成,通常为9到21节。草龙编扎工艺极为复杂,前后需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手法,要求成品自然生动,古朴典雅,不露人工痕迹,完美体现出瑞龙庄重威严的气度。草龙游耍时,舞者需穿上整齐鲜艳的服饰,由金童玉女举龙灯引路,游行过程中视情形进行惊险的杂技表演或做出妙趣横生的逗乐动作,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派活泼热闹景象。湖口草龙融民间舞蹈、杂技、音乐、美术、手工技艺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民间艺术等学科值得研究的对象。
865 瓷板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南昌市
瓷板画是流行于江西的一种以人物肖像为主题的瓷绘艺术,主要集中在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它以中国传统绘画、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为基础,实现了绘画艺术与瓷绘工艺的巧妙结合。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在中山路的繁华地段开设丽泽轩瓷庄,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开了肖像瓷绘的先河。其后南昌陆续出现了中华瓷庄、肖庐瓷像馆等多个画庄,同时涌现出梁燮亭、吴月山、杨厚兴、黄六子等一批优秀的肖像瓷绘画家,南昌因此而成为瓷板画的重镇。瓷板画融中西技艺于一体,笔调细致入微,刻画传神,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885 夏布织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万载县
重庆市荣昌县
夏布生产可溯源到东晋后期,唐代夏布被列为贡品,以江西万载和四川荣昌生产的夏布为主要代表。
万载夏布是江西传统手工布的典型,它起源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新织麻纱呈圆形,又称“圆纱夏布”。它与外地的扁纱夏布相比,质地更好,麻更精细、更耐用。这种夏布品质精细,边缩平整,织造均匀,色泽清秀,透气性强,凉爽清汗,不起皱,不变形,易洗涤,越洗越白,是一种纯手工、纯环保的产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由苎麻到夏布,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分为苎麻种植、原料制作、夏布制作三个部分、几十道工序。万载夏布按规格可分为四种,按品质分为五个品型,按等级分则有五等。万载夏布可用于服装、帷帐、工艺品等的制作,也可用来题诗作画。
目前机械生产的化纤布日益增多,加之传统夏布的原料苎麻日益减少,夏布生产的利润越来越低,许多人不愿从事此项繁复的手工技艺,同时夏布的印染技艺也后继乏人。在此情况下,我国夏布织造技艺濒临消亡的危境,有待抢救保护。
315 剪纸·瑞昌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瑞昌市
瑞昌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中心地带。流传在江西省瑞昌地区的剪纸艺术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已成为全国颇具影响的民间艺术品类。瑞昌剪纸融汇了南北方的不同特点而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既有精巧、秀丽、严谨的阴柔之美,又有古朴、坚实、豪放的阳刚之美,阴阳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别具风神。瑞昌剪纸表现题材极具个性,阴阳搭配、阴阳交合是其最为常见的主题内容。在创作上,瑞昌剪纸往往能突破时空限制,以人们通常不会或不敢采用的非镂空剪纸手法造成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艺术效果,显现出含蓄、隐秀的神韵和朦胧、神秘的意味。
瑞昌剪纸主要在农村妇女中传承,以家传方式沿袭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老民间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体现出独特的历史和民间艺术研究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瑞昌传统民俗逐渐走向衰落,瑞昌剪纸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异,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后果堪忧。
350 竹编·瑞昌竹编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瑞昌市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有山竹六万多亩,其中的竹类包括毛竹、筋竹、水竹等近十个品种。瑞昌竹编技艺历史久远,当地的商周古铜矿冶炼遗址中即曾完整出土过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传承发展,瑞昌竹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瑞昌竹编工序复杂,编织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加之品种繁多,相关的编织工作很难用现代机器生产来代替。在瑞昌当地,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竹编,竹编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瑞昌竹编的主要产品有床、桌、椅、凳、橱柜、簸箕、米筛、篼、凉席等,近年又开发出花钵、花篮、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竹编制品精密细腻,美观实用,都是不可多得的工艺佳品。
目前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正逐渐走出林区,进入现代大都市谋求发展。但另一方面,瑞昌竹编技艺繁复,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年轻人多不愿学习继承,而老艺人年事渐高,很多人已无法继续工作。瑞昌竹编技艺后继乏人,前景堪忧,急需抢救保护。
436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万载县
江西省万载县是我国传统的烟花爆竹产区,大约从18世纪中叶起,当地即已开始烟花爆竹的生产。清代道光年间,万载的烟花爆竹已“通行南北”。光绪年间,当地“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
清末民初,万载花炮从业人员日益增多,达到数万人,爆竹庄有近千家,在全国各地从事花炮经营的著名爆竹庄有在赣州的赣庄、在浙江的浙庄、在广州的广庄等。20世纪80年代,万载烟花爆竹业的从业人员达15万,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万载烟花爆竹品种繁多,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六十多种。以响声而言,就有六响、一百响等19种;以纸之长短、厚薄而言,有三裁、四裁、九裁等规格;以结鞭形式而言,有平边、立边(俗称“顿边”)之分。万载烟花爆竹生产所用的原料土纸、火药均为本地所产,土纸为表芯纸,纸质细嫩柔软,带有韧性,火药质量也属上乘。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由七十多道工序组成,均以手工操作,技术含量高,流程复杂。万载烟花爆竹产品无杂质且有香味,响率高,响声清脆悦耳,是人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祖拜佛时喜用的佳品。
436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上栗县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制作爆竹、烟火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湖南的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而它是由江西上栗发展到湖南浏阳,进而推广至醴陵的。由此可见,上栗是爆竹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爆竹行业祖师李畋为上栗县麻石人,他发明的原始爆竹是将竹子锯成两边带节、长约尺余的竹筒,里面装上火药,头上插一根火线,点燃火线,竹筒即被炸开,发出巨大响声,因而得名“爆竹”。后来李畋发现竹筒做成的爆竹有时不易炸开,有时炸开了又会伤人,于是转而寻求一种更好的筒子材料,经过试验,制成纸筒爆竹。其后他又将爆竹的引线逐个连接起来,制作出鞭炮。
萍乡上栗的爆竹烟火原有四大类四百多个品种,现在则有九大类一千两百多个品种,其中以高空火箭等二十多个产品最为著名。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15 剪纸·新干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新干县
新干剪纸主要流传于江西省新干县境内,是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新干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以“家传”或“互教”方式传承发展。新干剪纸多用来装点居室、门窗,或是用于婚嫁、喜庆、年节及丧事等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妇女的拦裙花、鞋花、头盖花,门帘、童帽、口枷花和春节用的彩帘,丧事用的灵屋、寿鞋、鬼衣、纸钱等,所用纸张大红大绿,能够烘托喜庆与热烈气氛,寓意福缘、财运、顺遂、兴旺等美好愿望,以此丰富和美化生活。
新干剪纸以线条造型为主,画面简练、质朴,与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玉器文物纹饰一脉相承,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选用的题材广泛,既有奇花异卉、家畜珍禽,人物典故、民间传说,生产生活、劳动场景,也有反映时事政治、家事国事的内容。创作时,心灵手巧的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凭着对生活的感悟,剪出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想剪什么就剪成什么,全凭剪纸艺人的自由发挥。
新干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新干剪纸面临着后继无人等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910 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鄱阳县
脱胎漆艺系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漆器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明亮、制作精巧、内壁平滑而著称,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
鄱阳脱胎漆器起步于先秦,历代传承,到晚清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鄱阳脱胎漆器凝固成形脱胎制模工艺,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中国脱胎漆器制作开辟了先河。鄱阳脱胎漆器的制成要经过造胎、上漆、加金属金口、彩绘、打磨、退光检验等工序。漆器的胎质主要有木胎、夹绽胎、皮胎、籘胎等多种。一件脱胎漆器的完成,必须经过模胎、割胎、粘胎等工序,对于大型器具来说,尤为复杂。1915年,鄱阳县漆艺师张席珍制作的“黑退光刻漆贴金帽简”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