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西讲古|天台发现元代干漆夹苎佛像,全国仅二处
现留世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但都流浪海外,如著名的“唐干漆夹苎佛头像”,此佛头高49.5厘米,是存世的中国早期干漆夹苎佛像之最大者(单计头像)被日本人收藏。纽约大都会艺术馆收藏的唐代干漆夹苎坐像高96.5厘米,宽 68.6厘米,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b2366e0f31654917b11ac004e3890c81.jpeg
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
在国内保留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元代,就是原藏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1973年转藏洛阳白马寺的干漆夹苎十八尊者像,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元代的作品。白马寺大雄殿里的说明除了认为是元代作品之外,还有一条补注:“传为刘元塑”。对于这样一批国宝级宫廷文物的断代,理论依据主要是:夹纻干漆十八尊罗汉像,来源于始建于元代大都的“能仁寺”。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3768c4f354114df8b00d3da0e5035a4a.jpeg
洛阳白马寺藏干漆夹苎十八尊者像之一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124e351c90dd4c27a8e1918d21e6a421.jpeg
阿弥陀佛 公元590年的隋朝 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
在“干漆夹苎之乡”的天台山,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这高超技艺的“原产地”。天台发现一尊元代干漆夹苎佛像,高33厘米,宽17.5厘米,成为国内保留元代干漆夹苎造像珍品,仅二处是其一,弥足珍贵。此像法相庄严,凝神微笑,生动细腻,符合元代造像主要特征,即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a0f939fd23714682b94fca686a0bb0af.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739f0fe24e784341bd8e7f603970c1ed.jpeg
“夹苎造像”工艺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300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延至北魏隋朝,到唐代佛教造像技术方面,唐代在上承北朝,隋代遗风的同时,继续吸收外来艺术,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使佛教造像艺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唐代中期,伴随着佛教天台宗的兴起、传播,僧人思托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2bd58b1316f9473fb3002e0b145f2191.jpeg
公元984年,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现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工部左侍郎)奉命督建北京紫禁城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藻进、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可见该技艺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但明清两朝的“夹苎造像”不如前代盛行。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d94528bcef914b94a8f786069e37806f.jpeg
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释迦牟尼佛
“ 夹苎“历经几千年传承,方才发展成今天的“脱胎”,技艺虽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所变化,但是脱胎技法却更多运用于漆艺术品的领域,成为现代漆艺术特别是立体漆艺术不可或缺的造型工艺。“夹苎造像”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独特的装饰工艺,它见证了历史。更是对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和传播作用。在它身上更是凝聚了古代天台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时人的审美!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0/dbae65a0f6ba46a38253def6148350e9.jpeg
菩萨坐像 唐代晚期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