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红了300年的阳江漆器如何重新走入生活?专访国家非遗传承人傅以周
“赠君珍重载衣裳,定造成双黑漆箱。从此黑头人不老,相投胶漆两情长。”清代诗句《阳江竹枝词•漆皮箱》,反映了阳江漆箱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其“胶漆情长”的寓意也寄托了人们对情感的美好祝愿。阳江于明末清初开始生产漆器,阳江漆器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广东传统工艺品,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和艺术品制作,曾畅销海内外。由于环境变化及现代日用品冲击,改革开放后,漆器市场迅速萎缩,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一睹她的芳容。2011年5月,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文化重新走进生活、实现“活态传承”是非遗传承的关键。活态传承,是指有别于“博物馆”式的保护,在非遗生成发展的环境中保护和传承,在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与发展,是非遗保护的理想状态。曾经广泛应用于家庭生活、人们视若珍宝的阳江漆器如何焕发生命力、从博物馆重新进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日专访了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傅以周。
名师介绍
傅以周
自幼跟随作为阳江漆艺名师的父亲傅乃彬研习传统漆器髹饰技艺。他设计制作的漆艺作品,获得多项荣誉,并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今年5月,傅以周成为阳江首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a613000436ab7c1251db~tplv-tt-origin-asy1:5aS05p2hQOWNl-aWuSvlrqLmiLfnq68=.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94088072&x-signature=xTka%2BVJrQ3DNIMIkCBHiHW03g2g%3D
阳江漆器红了300年
如今传承遇困境
明清时期,阳江漆器已成为普通家庭必备品,漆皮箱、漆皮枕头、漆花木屐、漆梳妆台、漆器暖水壶是当时嫁妆五大件。据《阳江县志》记载,晚清时,阳江漆皮箱、漆皮枕已驰名中外。当时,阳江城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家。最盛时,阳江漆器从业人员有400多人,月产数万漆器。1958年,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成立后,阳江漆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高峰。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a614000bcf0b2f7d2e54~tplv-tt-origin-asy1:5aS05p2hQOWNl-aWuSvlrqLmiLfnq68=.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94088072&x-signature=5Fu88uuyBlHZsEtRpbtTmWsXsRw%3D
阳江漆器兼具生活用品和美术工艺品特性,不仅实用,而且外观精美。阳江漆器种类很多,从质地上分有皮胎漆器、木胎漆器、麻(布)胎漆器、金属胎漆器、塑料胎漆器、纸胎漆器和陶瓷胎漆器。在技艺上,阳江漆器不断增加花色品种,由过去二十多种,增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五百多种,且表面广泛采用螺钿、贝壳、玉石等装饰,显得雍容华贵。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漆器产品仍十分流行,家庭以拥有一套漆器用品为荣。使用漆器用品不仅代表尊贵,且显示出使用者不凡的审美追求。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a60f0005a28813a4fb45~tplv-tt-origin-asy1:5aS05p2hQOWNl-aWuSvlrqLmiLfnq68=.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94088072&x-signature=SXw941jJwcq0nko0sLjl9XG89iE%3D
改革开放后,漆器市场迅速萎缩,阳江国营漆器厂也开始转制,1996年,漆器厂基本停产。与此同时,由于传统手工制作漆器成本高、工序复杂,愿意从事漆艺行业的人日渐减少。据了解,目前阳江漆器全职及半职从业人员为60多人。阳江漆器体系庞大,涉及漆材料、胎骨制作、漆画制作等,融合中国漆器中雕漆、螺钿、脱胎漆、推光漆等各种漆艺流派。漆器全职及半职从业者不多,造成漆艺无法得到很好传承,以及技艺水平的下降。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a612000bf5684be0b699~tplv-tt-origin-asy1:5aS05p2hQOWNl-aWuSvlrqLmiLfnq68=.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94088072&x-signature=kRUM38FP%2FFhmRFOTyTE06o6XbOo%3D
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地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2014年,位于阳东雅韶镇的阳江漆艺院建成,成为集创作、展示、旅游、研发、教学于一体的漆器文化综合性展示窗口。漆艺院内,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5人,带领一批阳江漆器年青工匠致力于研发新的漆器产品。在民间,阳江不少私人漆艺工作室也在为漆艺传承出一份力。在校园内,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阳江漆艺选修课,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也新设漆艺设计与制作专业,吸引新生代学子关注本土传统文化。
对话阳江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傅以周
“让漆器重新进入生活,是传承发展的关键”
南方日报、南方+:您认为目前阳江漆器文化传承的薄弱环节在哪?
傅以周:我认为最薄弱的是从业人员太少。目前阳江全职和半职从事漆器制作人员约60人,导致漆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事漆器制作赚不了大钱,工作又辛苦,令后学者退缩。我以前也招了十几个学徒,现在只剩下几个人。有的年轻人学了一两年,就转行了。漆器制作手工艺链条很长,从灰地到胎骨再到油漆,每道工序都要扎实的基本功。比如,漆艺胎骨制作过程中的刮灰工种,看似简单,但是要将这门技艺掌握熟练,至少需要3年。漆器制作要长年累月积累,十分辛苦,将阳江漆器髹饰技艺整个大系统学透学好需要十几二十年研习时间,这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南方日报、南方+:您觉得目前阳江漆艺传承的重点在哪?
傅以周:阳江漆器本是一种手工艺品,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在明清直至上世纪60年代都十分受欢迎。改革开放后,由于消费环境及现代审美的变化,再加上漆器作为手工艺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漆器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漆器手工艺也迅速走向下坡路。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a6160002614332c0f632~tplv-tt-origin-asy1:5aS05p2hQOWNl-aWuSvlrqLmiLfnq68=.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94088072&x-signature=fVE7J5PAiITEe%2FPxcFe26gj9%2Fas%3D
漆器以前是一种高档生活用品,深受人们喜爱,所以才会走向巅峰。若要传承好漆器,则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漆器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进行改进,使之重新被现代人喜爱,让漆器重新进入生活,才是传承发展漆器的关键。
南方日报、南方+:阳江漆器如何创新发展,使之重新走入现代生活?
傅以周:现在漆艺院也在做漆器文创产品和旅游手工艺品,取得了一定成绩。制作的南海I号漆器文创产品、漆器手工艺用品等,受到消费者欢迎。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a612000bf5768622c6de~tplv-tt-origin-asy1:5aS05p2hQOWNl-aWuSvlrqLmiLfnq68=.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94088072&x-signature=6bVrJLp1ftPjDZ88nes8Ht9ZDGU%3D
我认为漆器要重新走入生活,要对漆器进行创新改进,使之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比如在使用功能上,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的一些家庭仍在使用漆器用品,特别是有贵客来时,会拿出漆器碗筷盘碟等漆艺器皿来接待客人,以示尊重并展示漆艺文化。此外,日本开发出了不少漆器代用品,用现代工业手段生产漆器代用品,降低了成本,使之广泛用于生活中,这也让漆器文化得到传承。在审美功能上,漆器的制作应加大创新,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漆器产品。我认为,现在的漆艺从业人员漆艺基础和艺术修养都很扎实,但在设计理念上还需要创新,可以与美术类大专院校合作,在设计上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受现代人喜爱的漆器产品,让漆器重新进入现代家庭。
>>>链接:多图|心灵震撼!领略阳江漆器穿越300年的艺术之美
文字:南方+ 记者 张俊
策划/统筹:杨世华
通讯员 陈瑞锋
视频:张俊 李结晶
摄影:张俊 李结晶
【作者】 张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