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造像技艺——干漆夹纻造像
现留世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隋唐的,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但都流浪海外。如上,著名的“唐干漆夹苎佛头像”,此佛头高49.5厘米,是存世的中国早期干漆夹苎佛像之最大者(单计头像)被日本人收藏。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收藏的唐代干漆夹苎坐像高96.5厘米,宽 68.6厘米,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
唐代(618-907)夹纻造像的有名记载,如《续高僧传》卷十九说,唐初,南武州沙门智周造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又《慈恩法师传》卷七说,贞观二十三年以来,玄奘在大慈恩寺造夹纻宝装像二百余躯。在武则天时,洛阳更造有极大的夹纻巨像。
如《旧唐书》卷二十二载,垂拱三年春到四年正月,毁东都之乾元殿,就其地创明堂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刻木为瓦,夹纻漆之;又在其地建造一千尺高的功德堂并造大夹纻像。《朝野佥》卷五说这夹纻像“高九百尺,鼻如十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纻以漆之”。这可称为空前绝后的夹纻大像,其构造方法和技巧,我们现今也难以想像而为之惊异。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0101.jpg
▲唐代 干漆夹苎菩萨像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西域于阗、龟兹(今新疆境内)也有夹纻佛像。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记玄奘法师在瞿萨旦那(于阗)国,也见到“王城西南十余里,有地迦婆缚那伽蓝,中有夹纻立佛像,本从屈支(龟兹)国而来至止”。当时西域地区用夹纻造像,其制造技术也许是在这以前由中国本部传去的。以后宋赞宁《僧史略》卷上还说:“今夏台、灵武每年二月八日僧戴夹纻佛像,侍从围绕,幡盖歌舞引导,谓之巡城。”可见古新疆甘肃地区以夹纻像用于行像,到十世纪间还很流行。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0102.jpg
▲日本招提寺 木心乾漆千手观音立像
由于唐代夹纻造像技术的发展,八世纪间扬州大云寺鉴真律师和他的弟子如宝、思托等去日本弘化时,这项造像技术师同去,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制造了丈六本尊卢舍那佛、丈六药师、千手观音等夹纻像,其构造的技艺极为精妙,至今日本奉为国宝。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0103.jpg
奈良东大寺法华堂
日本奈良东大寺东侧的法华堂,因本尊是“不空羂索观音”而又称羂索堂。堂内有同时塑造的本尊不空羂索观音立像等9体干漆像,还有执金刚神像在内的5尊塑像,都是奈良时代的作品。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0104.jpg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0105.jpg
脱胎夹纻造像——不空羂索观音像
法华堂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像,是用两年时间于天平十九年(747)完成的脱胎干漆像。三目(额上有第三只眼)八臂,象征观音菩萨普渡众生的能力。中间两只手合十,另六只手的肘部都靠近躯体,设计得天衣无缝;表情端庄,富有感染力。羂索本为狩猎工具,观音手持此物,象征在六道之中接应沉沦众生。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0106.jpg
主尊高362厘米,夹纻造,三目八臂,主臂合掌持水晶宝珠。头戴银制卷草透雕宝冠,镶嵌26000余颗珠宝。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07.jpg
目前,国内保留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元代的干漆夹苎十八尊者像,原藏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1973年转藏洛阳白马寺。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08.jpg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09.jpg
▲洛阳白马寺藏元干漆夹苎十八尊者像(部分)
白马寺大雄殿里的说明,除了认为此尊者像是元代作品之外,还有一条补注:“传为刘元塑。”对于这样一批国宝级宫廷文物的断代,理论依据主要是:夹纻干漆十八尊罗汉像来源于始建于元代大都的“能仁寺”。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10.jpg
▲元代 三世佛夹纻像 洛阳博物馆藏
十三世纪间汴梁光教寺有宋制五百罗汉夹纻像,据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说:“像皆是漆胎,妆严金碧,穷极精好。”这种夹纻造像技术到了元初(即十三世纪末)宝坻刘元(字正奉)更为精擅特出,当时又称为搏换像。
《道园学古录》卷七刘正奉塑记说:“搏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其象。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尤极好。”同书又说:“凡两都名刹有塑土范金搏换为佛者,一出正奉之手,天下无与比者。”
又元代《画塑记》关于刘元的造像记载很多,其中如“至治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敕诸色府朵儿只等大殿后御塔殿内……其西安置文殊菩萨像,其东弥勒像,咸以布裹漆为之”。这就是所谓搏换的夹纻像,从此以后,各地造像中,颇多用夹纻制造。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11.jpg
▲宋代干漆夹苎观音像 沃尔特斯美术馆藏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12.jpg
▲南宋 干漆夹苎罗汉像首
关于夹纻像的制造法,古来未有详细的记载。但据《慧琳音义》说夹纻像系脱空像,漆布为之。元代《道园学古录》说搏换像为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象。制法大致相似。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13.jpg
▲震旦博物馆藏 明代 干漆夹苎韦驮尊者像
今据近人陆树勋氏所藏《圆明园内工佛作现行则例》钞本,记载清宫庭制夹纻像的方法和物料如下:“佛像不拘文武,油灰股沙,使布十五遍,压布灰十五遍,长面像衣纹熟漆灰一遍,垫光漆二遍,水磨三遍,漆灰粘做一遍,脏膛朱红漆二遍。所用材料有:夏布、桐油、严生漆、茏罩漆、退光漆、漆朱、砖灰、鱼子砖灰、土子等(砖灰、土子是用以和漆的)。”这种制造夹纻像技术,至今在南北造佛艺匠中尚相传未绝。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14.jpg
http://www.cnarts.net.cn/uploadimages/cweb/news/2022-02/2022-02-13/2022-02-13_114711116.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