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漆器: 中华艺术宝库中的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作为一门纯手工民间工艺,始于汉代,明清以后,享誉江南,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 鄱阳脱胎漆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制作细腻精巧,造型典雅别致,漆面光泽圆润,色泽瑰丽鲜艳,刻绘精细且手法自然,被誉为 “ 巧夺天工”。目前,鄱阳脱胎漆产品有 300多种,花色达 2000 多类。据鄱阳脱胎漆器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鸿富介绍,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主要利用当地盛产的“ 夏布”为胎,以生漆 ( 不含化学成分的天然植物漆) 为原料, 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退光、抛光等 50 多道工序制成。 其中,刻漆工艺、隐花、台彩、 宝砂等都是鄱阳脱胎漆的独特工艺。 这些代代传承下来的制作工艺是历代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脱胎漆器工艺制作非常细腻,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不少传统工艺尤其是纯手工艺受到了强烈冲击。鄱阳漆器因其手工制作繁琐、技术难度高、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也逐渐淡出市场,愿意学习这门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是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鄱阳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独特民间工艺, 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将仅存的几位老艺人组创了新的生产公司,并投入专款培养传人,力求此工艺能完整地保护起来。作为能够代表江西的民间瑰宝,鄱阳曾先后两次承制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全部脱胎漆器。 1961年,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第一次装修时,一幅长4米、宽2米的鄱阳漆器屏风、大型吊瓶等与景德镇陶瓷一起,作为江西工艺品的代表, “ 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1997年,则以用传统漆艺技法制作的大型漆壁画 《 巍巍井岗》和 《 鄱阳匡庐》再次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据介绍, 鄱阳脱胎漆器中的成分只有漆、夏布、瓦灰以及一些辅助材料,因此它的质地十分轻巧, 不论器物的尺寸有多大,依然十分便于搬运。 鄱阳脱胎漆器的里外都是上的推光漆,所以成品能达到光亮美观。 其装饰手法多样,花样多变,每件都有独特的审美趣味,是江西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据鄱阳脱胎漆器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鸿富介绍,制作鄱阳脱胎漆器首先要用石膏做成胎模,在胎模上刷上腻子粉加水调和成脱模剂,再上生漆,然后在漆表面逐层披上涂了漆糊的夏布,传统的脱胎漆器一般是裱一层布, 现代的制作方法为了增加稳固性,通常会裱二三层。 刮灰阴干后脱去胎模,再经过上磨灰、髹漆、磨漆敏等工序,最后在表面辅以漆画、漆线雕等装饰,一件光亮绚丽的鄱阳脱胎漆器就做成了。 在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中,生漆原料的过滤、阴干时的温度和湿度乃至漆画所用色彩调配都十分讲究,因此,脱胎漆器的技艺很难学成。
且因为制作和阴干等都十分耗时,所以做成一件成品需要的周期很长。 不过,尽管如此,鄱阳漆艺人仍不断挑战,大胆创新,做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鄱阳脱胎漆器厂就曾制作出一件高2米、 直径0.9米的脱胎漆器万件大瓶,成为一时之冠。2015.1.13 星期二 责编:余乐达 版式:周婷 校对:方敏投稿邮箱:srwbxwb@163.comC7上饶 / 记忆脱胎漆器: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脱胎漆器制作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是江西鄱阳县传统名特优产品。主要以生漆、夏布 ( 苎麻)、漆灰为原材料,使用传统工具和手工技法,运用凝固成型脱胎工艺等核心技术,以漆料凝固成型、图案渲染巧妙结合形成的漆艺制作体系。 鄱阳脱胎漆器以造型婉约,漆面温润亮泽,质地轻巧而闻名于世,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称为 “ 中华三宝”,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1915年参加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奖。 2011年5月, “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 余乐达 文/图从秦汉至明清, 脱胎工艺流程一直没有太大改变和突破,直到晚清才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清咸丰年间,鄱阳 “ 张洪顺”漆器店,以独创的 “ 凝固成型”脱胎技法, 制作出了一批不同于其他用木料或石膏坐胎的脱胎漆器,受到广大顾客的欣赏和称赞。
从此,鄱阳脱胎漆器 “ 凝固成型”的脱胎制模工艺, 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种鄱阳漆器以松香雕作阳模, 用漆布裱褙成胎,胎成后击碎松香,一次脱胎成型, 布胎没有接缝, 内壁平整光滑, 造型随心所欲, 胎体轻盈非常。 同样一座约一尺高的漆器花瓶,鄱阳脱胎漆器仅重一斤左右,仅为其他工艺制作的漆器约一半的重量。1915 年, “ 张洪顺” 漆器店第六代传人张席珍凭借精湛的手艺, 制作了一对漆器描金退光帽筒, 作为工艺珍品送到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参加展评, 荣获国际工艺品四等奖, 有些作品被称为国内首创。 从此,鄱阳脱胎漆器频频亮相于世界, 远销日本、 俄罗斯、美国、欧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仅 1984 年销运美国和西班牙的脱胎漆器产品, 就有套箱 80只、 碗 400 只、 瓶 60 只和 90 套( 个)盒。 到 1995 年,产品花色有2000 余类。 鄱阳脱胎漆器中有不少作品获国际民博会金奖、 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奖、 全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和制作设计奖等奖项。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现代生产方式广泛传播, 传统手工生产的脱胎漆器受到严峻的挑战。
鄱阳漆器因手工制作繁琐、技术难度高、生产周期长、 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 逐渐淡出市场。 2004年,鄱阳脱胎漆器工艺产品,获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两项金奖, 再次为鄱阳漆器传统工艺增光添彩。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鄱阳脱胎漆器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鄱阳脱胎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制品, 运用凝固成型脱胎工艺等核心技术,以漆料凝固成型、图案渲染等方式巧妙结合, 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漆艺制作体系。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在制胎、造型、髹器、色彩、纹饰、品种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 在我国漆艺苑中堪称一绝,被世人誉为 “ 鄱阳湖畔的黑宝石”。 鄱阳脱胎漆器成品轻巧玲珑,色泽如镜,古朴高贵,神韵典雅。 不怕烫 ( 耐温 280℃)、不易破碎,盛放食品不走味,防腐、耐酸碱。 既有家居实用性,也具有工艺欣赏性,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巧夺天工,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千年精品,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间瑰宝曾两次 “ 走”进人民大会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