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语漆缘 发表于 2023-9-2 05:02:29

【文化鄱阳】鄱阳脱胎漆器的昔日辉煌与今日困境

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的“中华三宝”的脱胎漆器,近年却渐渐走向没落。这折射出当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9jTiauZcIo9YyiblSNMDfTtfyW9gDqn41v7paNySdH9QE7w43jZAPn1N2K9AoUQ8a99AIonUETIQehvNBvYrxuQ/640?wx_fmt=jpeg

鄱阳脱胎漆器传统髹漆场景。通讯员程龙摄

2月的鄱阳,绵绵阴雨诉说着早春里的寒意。

与湿冷空气相呼应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国坤失落的心境:春节前后,原本是鄱阳脱胎漆器最“热卖”的时候,可今年大大小小的脱胎漆器加起来,销量不过二三十件。

脱胎漆器曾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的“中华三宝”。如今放眼海内外,北京景泰蓝与景德镇瓷器依旧光彩照人,但鄱阳脱胎漆器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曾经叱咤风云,今因种种原因走向没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鄱阳脱胎漆器的“前世今生”折射出当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目前,全省有国家级非遗70项、省级非遗560项,均因各种原因面临失传的困境。探寻鄱阳脱胎漆器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辨析与思考小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在何方。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9jTiauZcIo9YyiblSNMDfTtfyW9gDqn41UH2iaH3KJ53uTmdx2CZ4nnMaf0Gaqv44LMfdWUBmbzkL8pF6U7Uv4IA/640?wx_fmt=jpeg

鄱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国坤髹漆场景。通讯员程龙摄

曾在中国近代手工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帽筒瓶上刻有贴金的树枝,树下花丛中两只小鸡正在觅食,瓶体漆黑透亮,穿越百年风云,闪耀着润泽的光彩。

这是鄱阳脱胎漆器的经典之作,也是鄱阳技师张小华的传家宝。

1915年,历史的聚光灯对准鄱阳:鄱阳漆画工匠张席珍精心制作的一对脱胎漆器帽筒,被一湖北商人重金买下后,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巴拿马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并获奖。由此,鄱阳脱胎漆器在中国近代手工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惊艳巴拿马的鄱阳脱胎漆器一时风光无限、名享海内外。至1949年,鄱阳到处遍布脱胎漆器髹漆技艺工匠及作坊,仅鄱阳镇一带就有髹漆店30家。新中国成立后,鄱阳县16家漆艺作坊组成油漆生产合作社,后发展成脱胎漆器厂,逐步引领鄱阳脱胎漆器走向辉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厂里生产的脱胎漆器成为江西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大宗,产品达300余种,先后销往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百余万美元。到1995年,产品花色有2000余类。鄱阳与福建福州一道成为全国最著名的脱胎漆器产地。

记者在张小华家里见到的这对脱胎漆器帽筒,是巴拿马获奖作品的“孪生兄弟”。104年前,得知获奖的消息,张小华的爷爷——张席珍兴奋至极,又赶制了一对一模一样的脱胎漆器帽筒,作为传家宝流传。

今年68岁的张小华,其祖辈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制作漆器,他是张家漆艺的第5代传人,从事制作脱胎漆器54年。与之交谈,满腹“漆”经。

江西漆器制造始于先秦,兴于南宋,盛于明清,享誉江南,漆文化底蕴深厚。而鄱阳县素有“舟车四达,重贾辐辏”之名,手工业向来发达。至清乾隆时期起,鄱阳漆匠传习江西漆器制造传统,开始制作脱胎漆器。这是一种以当地盛产的“夏布”为胎,利用天然树漆,在布的表面进行涂抹、绘画、雕刻的一种纯手工的日常器具或工艺装饰品。

“脱胎漆器的工序十分复杂,需经过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等50道工序而成,每一道都很考验工匠的功夫。尤其是生漆原料的过滤,阴干时的温度、湿度,乃至漆画所用色彩调配都十分讲究,也十分耗时,所以做成一件成品的周期至少要3个月。”张小华一面向我们解释着脱胎漆器的工序,一面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他家的“宝贝”。“脱胎漆器的髹饰技法很多,隐花、流彩、宝砂、刻漆贴金是这门手艺的精华之所在。只有心平气和,做出的脱胎漆器才有灵气。”

“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郭沫若曾这样称赞脱胎漆器。“回溯历史,在古代中国社会,漆器就曾因其量少精美而高贵,是历代达官贵胄和大寺大庙的珍藏艺术品,是当时中国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脱胎漆器自清代兴起后,也一直为世人所珍视。在当今的日本皇室及中产家庭,喝清汤、吃鱼饭,都会使用固定的脱胎漆器做搭配。”县文化馆馆长陈洁谈起脱胎漆器的“辉煌史”,娓娓道来。

“鄱阳脱胎漆器纯手工制作的精密度和细腻度,体现了古代百姓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这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江西和鄱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如何擦亮这张文化名片,值得我们深思。”鄱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美星意味深长地说道。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9jTiauZcIo9YyiblSNMDfTtfyW9gDqn41v5p7cJAOOuc9uPIxhD2Ws5kWtRnL07uv3F6HLPiaV8lqBusXM0vkXkQ/640?wx_fmt=jpeg

菠萝漆茶盏。(资料图)

低迷中的执着与坚守

在鄱阳脱胎漆器最好卖的时光,厂门口前来运货的车辆川流不息。每月工资丰厚,足以养活一家老小……这是1995年以前鄱阳县脱胎漆器厂员工的日常生活。

“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丁国坤告诉记者,24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鄱阳县脱胎漆器厂的所有工具和产品,也让200余名工人告别赖以生存41年的厂子流落民间。鄱阳脱胎漆器拥有从原材料到成品完整产业链的情景不再。这始终让他感到十分惋惜。

“实际上,大火只是外力。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技师们难以坚守的心境,才是鄱阳脱胎漆器由盛转衰的关键。”丁国坤有些伤感地说道。与张小华一样,丁国坤也是自小师承祖业,掌握了脱胎制作工艺领域多门技术。他的父亲是鄱阳县脱胎漆器厂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娓娓讲述中,鄱阳脱胎漆器没落的脉络渐渐清晰。

对于鄱阳人而言,脱胎漆器厂是镌刻于他们心中的文化地标和精神符号。当时,这个厂几乎聚集了当地所有的顶级工匠。如张小华五兄弟都在厂里工作;鄱阳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波生,高中没毕业就进厂学徒,从美工干起。大火之后工厂开始走向衰败,后来倒闭关门,200余名工人散落民间。大部分人改了行。剩下的一批坚持下来,或是开起手工作坊,或是创办公司。

历史,有时醇厚,有时沉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生产方式广泛传播,传统手工生产的鄱阳脱胎漆器遭遇严峻挑战:因手工制作繁琐、技术难度高、生产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前行之路变得越来越难。

张小华那一辈,20余人从事脱胎漆器工艺制作,而他们的下一辈却无一人从事这一职业;李波生的儿子,也不再从事脱胎漆器制作。李波生坦言,“搞漆器又脏又苦又累,生意还不稳定,收入微薄,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

丁国坤很幸运,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丁广昌漆号”的第五代掌门人。如今,他每天与两个儿子一道,静心开展鄱阳脱胎漆器工艺制作。在他的家中,工作台上,胎模、图纸、制作工具一应俱全。虽然眼睛花了,但手上几十年的功夫一点没丢。

记者到访时,73岁的丁国坤正用手蘸着面粉和菜油,反复摩擦着一个刻有犀皮纹茶杯的杯身。这是鄱阳脱胎漆器工艺制作的最后环节——推光。“手与器的融合摩擦,器物与灵魂的契合,才会让脱胎漆器有生命的体悟与温情。这种拿捏,靠的是我近60年手活儿的经验。”丁国坤眉目舒展,好比摩挲着心爱的孩子,语调从容间透着自信。

匠心所在,唯精益求精。丁家二儿子丁先雅介绍,以漆为例,他们采用的是300元一斤的纯植物漆树提取的生漆,制作出的脱胎漆器味道醇香、色泽鲜艳,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不像有些普通的化学漆,不到20元一斤,刷上去会有刺鼻的味道。“所以别看茶杯‘个头’小,但制作工序一道也不少,与大件漆器一样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

人们的欣赏并不代表脱胎漆器技艺会同样兴旺。事实上,这种耗尽心血制作、售价近千元的小茶杯,愿意出钱买的人并不多。“我是真的爱这门手艺,才这样认认真真死心塌地地做了一辈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尽最大的努力,让它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丁国坤的坚持,颇像一名坚守阵地的战士。

择一事,终一生。这种精神,也是鄱阳仅有坚守在制作脱胎漆器一线20余名技师的共同品质。在他们的努力下,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代表江西的民间瑰宝,鄱阳还先后两次承制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全部脱胎漆器。

在鄱阳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屈明眼中,鄱阳县脱胎漆器厂的兴衰就像一个无形的历史节点,“它记录的,是一代代漆器技师拼搏的印记,是一群工匠的家国情怀。历经气象万千的繁盛与工匠稀顾客少的困顿,依然有这样一群人的坚守,鄱阳脱胎漆器今后将因他们而复兴。”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v9jTiauZcIo9YyiblSNMDfTtfyW9gDqn41cRjSicQmjyPKZXQKZvRiaZFUKDsyq5aKwPco3eKiazict8JE9Wrnvx3S1w/640?wx_fmt=jpeg

脱胎漆器展示馆。(资料图)

如何让非遗项目不再“遗憾”

春节长假过后,冻土返青,檫树开花。

萌动的岂止是草木。鄱阳县三庙前乡机声隆隆,一个按照省4A级规划打造的乡村旅游点——“莲荷国”乐园,为鄱阳脱胎漆器留出了发展空间:这里正按照传统脱胎漆器工艺布置作坊及展示厅,打造鄱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建成后,丁国坤将在这里进行制作和展示,推动鄱阳脱胎漆器用另一种方式沉淀、延续。

这是丁国坤与鄱阳森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2018年,针对很多非遗传承人还在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化生产等问题,森和农业选择在非遗传承人和市场之间搭建平台,为低迷多年的鄱阳脱胎漆器打了一剂强心针。

将鄱阳漆器恢复到历史鼎盛时期的辉煌,是执着坚守漆艺文化传承的老艺人最大的心愿。尽管鄱阳已有丁国坤、张小华、李波生等人创办的3家上规模的脱胎漆器制作企业,但与上世纪脱胎漆器厂的生产规模仍不能相提并论,且很多工艺精湛的老艺人年事已高,他们的手艺和艺术故事不抓紧记录、传承,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文化旅游项目是宣传鄱阳脱胎漆器的绝佳载体。”鄱阳森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梦柯说,于鄱阳人而言,这里留驻着往日气息,沉淀着古风遗韵;于游客而言,这是一幅见证脱胎漆器历史变迁的画卷,也是了解鄱阳文化的金名片。“产业园将会有更多的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让百姓更加了解非遗项目。他们喜欢、认可,才有动力参与其中。”

如果说,丁国坤与森和农业的合作,是一条鄱阳脱胎漆器复兴的文旅结合、以文兴旅之路。那么,从青少年抓起,把“活态传承”作为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更是鄱阳脱胎漆器增“内涵”、强“传承”,焕发生命力的有效路径。

张小华的合作者陈鸿富,被称为“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的守护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鄱阳人,听说鄱阳脱胎漆器的遭遇后,陈鸿富毅然退出自己在沿海做了多年的生意,1999年返乡创业,用全部积蓄和精力挽救濒临绝境的鄱阳脱胎漆器。张小华被陈鸿富的拳拳乡情所动,来到他的公司传技授艺。

在陈鸿富公司制作和教授脱胎漆器的同时,张小华还与江西师大、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联系,定期到各个学校讲授鄱阳脱胎漆器的文化知识和制作技艺。他认为,非遗传承不能仅喊口号,最好还是从青少年抓起,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特色教学体系,如开展非遗进校园现场观摩公开课活动,将其列入学校的教学任务等。

“现在只要有人想学,我都愿意免费传授。”2019年,张小华将携手陈鸿富推出制作脱胎漆器的技艺教材。他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江西和鄱阳应该向福州学习。福州各大专院校基本开设了漆艺专业,同时实行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带徒津贴制度,双管齐下培养漆艺人才。如果每一个小众的非遗项目都能聚拢人才和人气,江西文化强省就有了底气。”

珍惜传统、珍重非遗,并不是单纯地照搬过去,而应让“过去”活在“当下”,正确地传承传统,在传统技艺与市场、现代科技之间走出创新路。

作为鄱阳首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波生在开拓市场方面颇有心得。他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上,观念问题比技术问题更加值得重视,“经典虽由古人写就,但因不断寻到当代的知音而历久弥新。只有不断创新,找准市场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发掘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

扩“体量”、升“能级”。李波生从器物造型、图案装饰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同时创新纸胎漆器成型新工艺,提高工效近一倍,降耗50%,获得上饶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改造了并模1.8—2米的大型花瓶旋转浇铸,突破原来制造不能一步到位的难题,提高生产效率3—5倍,降耗60%。在他的公司,卖得较好的作品《稳操胜券》和《星星相印》,造型典雅别致、漆面光泽圆润、色泽瑰丽鲜艳、质地轻巧坚牢,令人爱不释手。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会不断创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程明说,尤其需要社会力量更多元、更深入的参与和探索,帮助小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鄱阳脱胎漆器是古老的,也应该是鲜活的。我们期待,鄱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执着坚守的老艺人们的不同实践,以及社会力量更多元更深入的参与,能让鄱阳脱胎漆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制作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真正使脱胎漆器成为展示鄱阳文化的名片、讲述江西故事的平台、传播中国声音的窗口。

各家之言:

近几年,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分别进入改制期,如今已“关门走人”,艺人流落民间。与此同时,福州五区八县乡镇民营、个体企业兴起,目前,福州现有脱胎漆器企业及作坊近千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在全国美展中获奖,为福建艺坛增添了光彩。

——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绚丽多彩。目前,我省已出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在国内率先印发了《江西省“十三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方案》《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公布了127个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承基地、传播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今后将继续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程 明

森和农业将与“丁广昌漆号”深度合作,从各个方面助力“丁广昌漆号”复兴,推动鄱阳脱胎漆器艺术、中国漆艺术走向国际。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非遗产业观光园,旨在搭建一个涵盖原材料生产研究、脱胎漆器创作及展览、脱胎漆器学术交流、艺术品交易的平台,推动鄱阳脱胎漆器艺术、中国漆艺术走向国际。

——鄱阳森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丽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鄱阳】鄱阳脱胎漆器的昔日辉煌与今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