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aak_qnet 发表于 2023-9-2 15:02:22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 摘抄与批注

1、最早漆器:浙江河姆渡

2、漆和胶的区别:

漆:来自漆树树脂,不可逆转(不可能再一次软化,变为原来形状)

胶:古时多为动物胶,可软化。

3、几种主要的漆工艺:

素漆:单色,(本色深棕色,多刷几次显现为黑色,加入朱砂就有了红色。)早期多为红黑两色依赖于木胎,木胎易腐,漆耐腐。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011477-1.jpg

曾侯乙墓出土的黑红鸳鸯盒

描绘、雕刻、镶嵌漆器。

4、战国至汉常见漆器:耳杯(学名:羽觞),较浅。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011477-3.jpg

5、彩漆的流行:明代以后。给水坑出土的漆器脱水需要真空环境。

6、唐代流行:夹纻漆器——即脱胎漆器:先用泥做胎,在胎上糊上纻麻,再反复上漆,上多层漆之后会形成一个壳体,把中间泥胎去掉,剩下外面的。多用于制作佛像(因为重量轻,便于游街的时候抬着走。)

顺便问了度娘:脱胎漆器是福州的特产之一。

说到脱胎漆器在福州的发展历史,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年-1835年)。福州“脱胎漆器”是沈绍安通过对旧匾额的分析,了解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不断尝试,将“夹纻”技法还原,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它的原理与传统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

夹纻技术: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糙漆、磨光、漆彩漆、贴金饰,开光点睛,完成後,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减轻重量,以供当年庙会出巡时需要。“夹纻器型技术”是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纻技术也逐渐衰败,直至失传。目前,中国大陆各博物馆,已经找不到一件明代以前的夹纻造像实物。世界上现存的唐宋时期的“夹纻造像”,是被日本正仓院收藏的8世纪前后制作的实物——“唐代八部神像”。

沈绍安回忆其“脱胎漆器”的发明,是由于看见城楼匾额剥落露出的麻布纤维而产生的启发所致。用麻布糊裱木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历朝历代,莫不如足。山东曲阜“孔庙”建筑群,便是最直接最完整的实例。由于历代皇恩优渥,自宋代至近代不断维修,形成了历代建筑修缮技术的积淀,十分利于比较研究:几乎所有的廊柱、护栏、祭台、门窗,只要有剥落处,人们便能看见历代工匠糊裱的麻布。这说明,以麻布糊裱木质材料,对器物进行“胎骨封固”的处理,以防止木材因水份、有害物质的侵入,而产生腐败、变形,是中国木漆工艺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现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带的老宅里,有些建筑上的木质构件因为风吹雨蚀,再加之年久失修,露出了一些麻布裱糊在木质上的迹像,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夹纻”技法的应用。

7、雍正期流行:漆器描金。——识(zhì)文描金,“款识”,陷下去的为款,凸起来的为识。识(zhì)文描金是一种纹饰,在纹饰凸起的地方描金(奢侈),是漆工艺中最奢侈的一种。

8、雕刻漆器:剔犀、剔红——漆半干不干的时候漆成一层膜,膜上再刷漆,漆膜增厚就可动刀。硬碰硬叫雕,硬碰软叫剔。

剔犀:刷一道红、一道黑,反复,(一层一层变色,颜色线条分界清晰)。从宋至清纹样变化不大,多为如意云头的形状。

https://img9.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011477-4.jpg

剔犀如意纹印盒【明】

剔红:单一红色,刷一道红,半干状态再刷一道,呈牛皮糖状态时剔纹,早起剔红纹样较薄,后来越来越厚。

9、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保留大量唐代文物(非出土,直接保留)

10、唐代起,螺钿艺术,之后发展的百宝嵌。螺钿一般多施于珍贵的硬木家具上,比如紫檀、黄花梨、红木等,其中以红木居多。而苏式家具中的螺钿很少单独使用,并经常掺和在其他镶嵌物之间,如翠玉、象牙、彩石、珊瑚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百宝嵌”。百宝嵌是由江苏扬州的周翥所创,人称“周制”,他通过雕、镂、镶嵌等工艺技法,配成山水、人物、楼台、花卉、鸟兽等图案,犹如一幅道地的刺绣,甚为精美。而广式家具则很重视螺钿工艺,小到凳椅,大到床榻、柜橱,而且多为满钿。

11、铜器:明清以后多为黄铜,不易生锈。明代宣德炉(其中含有合金),当今存世仿品较多。最广泛式样:

https://img9.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011477-5.jpg

蚰蜒耳式(放书房)

https://img9.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011477-6.jpg

朝天耳式(祭祀)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011477-8.jpg

鱼耳式(卧室)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208011477-12.jpg

桥耳式(讲经的地方)

12、景泰蓝:清末之前为宫廷独享,没有走入民间。外来物(阿拉伯,阿拉伯文化崇尚蓝色)学名掐丝珐琅,掐丝即在铜胎上用细铜片掐成图形,形成立墙后舔彩。明清以后砂眼多(烧制质量控制不好。)

13、鼻烟壶:壶:最早只有一个口,不连通,该命名取本意。不用“瓶”(已有装烟的大鼻烟壶在前)

14、匏器,用于养鸣虫,葫芦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 摘抄与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