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缓缓推开一幅画轴,透过那些古老沧桑的艺术品,充满了时光飞逝和朝代更替的风雨。然而每一件尘封在古老文明中的珍贵
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命运故事,仿佛向人们述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
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就珍藏了一副怪样的
老虎图,画面直观反映的不再是威风凛凛、盛气凌人的大王,而是嶙峋瘦骨、恐惧如鼠,一只逃命老虎的样子,令人称奇、耐人寻味。
此画一直被视为镇馆之宝之一,他就是——《峰虎图》。
展出的《峰虎图》
《峰虎图》的真相
老虎,山中之王、非常凶猛,怒吼一声,可让山林摇曳、百兽臣服。在自然界,老虎是陆地哺乳动物中的高级捕食者,占据着食物链顶端位置,虎王出山众生后退。
在文学艺术家手里,老虎或为雄霸山林的大王、或为幻化神鬼的妖魔,特别是古代的绘画作品,老虎形象更为千姿百态,或站立咆哮,或盘卧山中,或腾空跳跃,尽显虎王霸气。
然而《峰虎图》却另辟蹊径。画中老虎位于左下部,它伸着左前爪子,挠着脸,夹着尾巴,很是狼狈样子,像是要赶紧逃跑。而且老虎脊背弯曲,弓腰无力,仿佛发生了什么异常的事情,让这只本为山中之王的老虎吓得惊魂未定。画家意欲何为,究竟画的意境是什么?
《峰虎图》的每一次展出,都倍受关注。很多观众慕名而来,看到此画,或捧腹大笑,或默默沉思,或广泛议论,猜想画的内涵和意境?更有甚者提出,这幅虎图是不是古人的漫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围绕《峰虎图》,主要有三大争论点。为什么将此画取名《峰虎图》?为什么把老虎画成“病猫”?此画凭什么进故宫成为传世佳作?
据传,《峰虎图》诞生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直到近代,当人们从尘封多年的库房中,再次打开这幅画卷,通过现代技术研究后,才真正发现画的奥妙。
原来,工作人员对《峰虎图》进行扫描,在放大研究过程中,发现老虎的眼睛是向上斜视的,顺着老虎的目光,起初找到了一个黑色墨点。再放大后,发现原来是一只野蜂,它正在追赶老虎,而这才是老虎变“病猫”的缘由。
画虎画皮难画骨。霸气的老虎传世多,而“病猫”式老虎就一家。这只老虎招惹了野蜂,受到了穷追不舍的攻击,即便是山林的主宰,也无可奈何、落荒而逃。
老虎虽强,野蜂虽小,然而“万物相生相克”,画中内涵引人深思。取名《峰虎图》,专家解读其实“峰”的真实用意,就是老虎蜷缩的背脊和那只小小的野蜂。
人们在了解画的真相后,一方面为画家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同时更加对画的意境引起浓厚兴趣。
《峰虎图》
《峰虎图》的前世今生
据专家分析,《峰虎图》反映了画家的真实境遇。图中的毒蜂就代表那些奸恶小人。老虎受到攻击也隐喻“得势之人莫张狂、一山更比一山高”。越品味意境越浓,动物画一跃提升为哲理画,更多了一层智慧美。
让我们来看看作家有一番怎样的境遇后,才能够创作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古画。
这幅画是300多年前清代著名画家的精华之作。华喦公元1682年出生,又名华岩,字秋岳。华喦从小就十分酷爱绘画,擅长人物、山水、动物等各类画技,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
从小家境贫寒,生活颇为坎坷,曾因贫穷不得不辍学,为了生计只能靠当造纸徒工度日。但因为华喦喜爱绘画,且很有天分,一个偶然的机会,引起了师父注意,于是传授他技艺。
华学习非常刻苦,经常在工作之余练习写生,夜晚常常挑灯临摹古画,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华喦的画
华喦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比较孤僻,甚至有些自负,平生不善于交际,最痛恨逢迎拍马,按照现在的话讲情商比较低,为人又过于耿直。
在家乡,华喦受性格限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被人误解和排斥、冷落。家族重修祠堂,族长不愿意让华作画,最后华喦只能偷偷画了四副画后,愤然离开家乡,开启漂泊生涯。
华随后辗转于江浙地区,也曾到景德镇当过画瓷工,后又来到杭州,万幸的是华喦因为才华受到当地徐逢吉、蒋雪樵等名人的欣赏,并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就此开启了绘画事业和人生的第一春。
36岁时,华喦曾北上进京,然而却并没有得到当时官方和书画界的认可。因而无奈离开京城,游历名山大川。但为了谋生,华喦不得不来到扬州卖画,并结识了郑板桥等人,终成为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
华喦绘画巅峰时期,曾流传华画虎驱狼的传说。有一次,华喦来到苏家坡村,听到村里经常被群狼袭击、导致家家户户不得安宁。为此,华就在村口凉亭的墙壁上画了一只猛虎。当晚,狼群进村发现凉亭上的猛虎,吓得四处逃窜,从此村子再未受到狼群袭扰。
华喦怀才不遇,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在贫病交加中走完了一生。也许正是因为坎坷不平,华的画作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悲苦、失意。
《峰虎图》正是华喦晚年有感而发的作品,充分表现出了华喦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水平。画中的老虎其实就是华喦本人,尽管一身本领,也无奈受小野蜂牵制。
华喦一生遭遇同乡欺辱、进京失败等不幸,他把这些坎坷和愤恨之情全部融入进了画里,于是才有了这幅独特的《峰虎图》,这也是《峰虎图》能够成为镇馆之宝的原因。
《峰虎图》的心酸漂流史
《峰虎图》如此独特,是如何入藏台北故宫,成为传世的经典呐?
事情要回到清朝末年说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实是一母同胎。清朝覆灭后,民国政府在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专门整理宫内文物。
1925年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同年10月建立“故宫博物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筹划将博物院文物南运。
1932年起故宫博物院文物开始装箱南运,共分五批19557箱,经上海转运南京。1937年,南京正式成立中央博物院。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南迁文物再次分批装箱迁至宜昌、重庆、四川等地。
抗战结束后,中国向日本索回许多珍贵的国宝文物,同时南迁文物先集中运至重庆,后又运回南京。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政府筹划将故宫国宝运至台湾。
台北故宫
1948年12月-1949年2月,先后分三批将文物运抵台湾。其中,主要包括当时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中央博物院及中央图书馆等各类馆藏5000多箱。台湾当局就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些古老珍贵的文物,如同华喦一样命运多舛,在饱受战火的同时,几次异地奔波。在运转至台湾的过程中,更是充满波折。据当时文物管理人员回忆:很多人为了逃命,拼命登上运送文物的军舰,船上挤满了人,文物的安全受到极大影响。
到运送第三批文物的时候,甚至由于搭乘的人太多,只好少考虑文物,也让一部分文物留在了内地。
文物运到台湾之后,起初也没有地方安置,先是租借仓库存放。1951年6月,台湾成立两院存台文物清点委员会,着手文物管理工作。1954年,成立“图书馆”。1956年,开放“北沟文物陈列室”,同年建立 “文物美术馆”。
196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建立中山博物院,后归并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故宫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放,从此这些国宝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运往台湾的文物,都是翁文灏等专家挑选过的精品。诸如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等影视作品,都有当时文物迁移的片段描述,深刻再现了当时的历史。
《峰虎图》正是当时由大陆迁入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文物之一,其命运不仅抒发着作者坎坷的遭遇,背后也蕴含着中国发展的不凡历史。
命运是车轮,永远滚滚向前;命运是钟摆,充满了注定和始料未及。对于这些古老文物而言,更是如此。
世事无情,让多少珍贵文物消失在时空中。但人们都力争去保存那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只为让它们重现历史场景,绽放昔日辉煌。
《峰虎图》等珍贵文物,都是中国古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人们都希望看到曾经繁盛的中华文化,这股力量不受任何限制,一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