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从西蜀来,胎自 福州脱。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
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
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勿以地为牢,精进不可辍。日新又日新,时空两超越。
——郭沫若《题赠福州脱胎 漆器厂》
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之一
福州脱胎 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另外也与福州纸伞、角梳合誉为传统“福州三宝”。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说到福州脱胎漆器人们总要把它同"沈绍安"的名字连在一起,至今福州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是福州脱胎漆器的首创者。
沈绍安(1767—1835年),沈氏漆艺的奠基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自沈绍安恢复创制脱胎漆器起,其技艺历经七代族传家承,巧匠如林,漆业昌盛。
沈绍安之所以名载史册,原因不外乎有三:其一,把夹纻技法在民间广泛运用和传播,并从主要用于夹纻造像演化成制作各种日用品;其二,以金银和各种色料入漆,使长期以红黑为主色调的漆器变得绚丽 多彩,这方面可能更多地要归功于其子孙后代的变革创新;其三,讲求质量,工艺精益求精,而且使这一优良传统代代承继。
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
福州脱胎漆器作品,早期多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发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文万华美誉传
福州脱胎漆器千文万华,特点十分明显:一是质地轻巧。脱胎漆器 成品中的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布及一些辅料,坯胎较薄,即便看似庞然大物,实则也十分轻便。
二是器物坚固。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其工艺非常复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器物的坚固特性。
三是造型美观。脱胎方法和材料的不断创新发展,方能脱出仙佛人物、鸟兽瓜果等各种复杂造型,而且在设计时追求造型美观。四是装饰典雅。源源不断的漆艺创新,使脱胎漆器表面装饰更加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一件件精美无比的福州脱胎漆器,既是走进日常生活的实用品,也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把人们的生活点缀得绚丽多彩。人们赞赏的不仅是福州漆器的轻巧、坚牢乃至实用,而更瞩目于其优美独特的造型、雅致多样的装饰和明丽和谐的色彩,如同明珠般闪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在海外,福州脱胎漆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赢得了国际各方人士诸如“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 的由衷赞誉,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结缘与早期世界博览会和国际展览会。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福州脱胎漆器就通过世博会平台,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风采。1900年巴黎世博会,沈正镐以参展作品莲花盘、茶叶箱率先摘得头等金牌后,福州脱胎漆器在世博会上获奖便一发不可收。据统计,在1900年至1939年间举办的15场国际展览会上,至少有13家福州漆器店及漆艺机构先后获得37个奖项。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佳绩,任何一种中国工艺品那时候都难以望其项背。
百余年来,福州老漆坊历经市场沉浮,陆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它们留下了独特的创新技法,留下了经典的传世精品,也留下了非凡的创业轨迹,这些无不成为当下振兴福州脱胎漆器产业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