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hina,有“瓷器”的意思;日本Japan,竟也有“
漆器”之意。
漆器起源中国,却兴盛于日本。这种不能言说的痛,在一位徽州匠人手里得到了终结。
甘而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徽州漆器髹饰
技艺传承人
甘而可手制“菠萝漆”漆器圆盒,故宫博物院于2011年永久收藏
甘而可出生于安徽黄山,1979年招工进屯溪工艺厂工作,跟随老师傅学习雕刻和漆艺。
1990年,甘而可从工艺厂副厂长的职位上辞职,在屯溪老街上开了古董店,收入颇丰。
1999年,他关掉了自己的店,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尝试去钻研和恢复传统的漆器工艺。
自古以来,徽州是中国漆器主要产地之一。
犀皮漆是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漆器,也是存世量最少的一种漆器,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称赞为“漆器之首”。
甘而可犀皮漆作品
犀皮漆器也曾令当代文物专家疑惑不解,它既不画,也不刻,却展示了丰富的
纹理、变幻莫测的线条。
这项工艺已经失传了,甘而可只能一步步的摸索尝试,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
起胎
人们关注漆器,只关注漆器表面的工艺,但甘而可却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胎骨上。
拉石膏坯
批灰裱布
将漆灰一层层刷在石膏胎上,叫做批灰;把夏布压实在胎骨上,就是裱布。
调漆也有讲究,经过烧制的古瓦灰最为稳定,和生漆调和之后黏性更强。
夏布是由苎麻的纤维横竖织成,极有韧性,裱在胎体上可以防止开裂和变形。
每批灰一次,就要等待胎体阴干,再重复进行这道
工序,时间长达几个月。
这道工序是“层层裱布,层层批灰”。
甘而可要求和他一起做漆器的师傅绝不在这上面偷工减料,因为胎骨坚固,才能保证漆器保存得长久。
甘而可做过一个试验,他制作了一只虎口大的
杯子胎骨后,自己站到杯子上,测试它的坚固程度——杯子毫发无伤
打埝
等漆器的胎骨成型,用工具蘸着调好的色漆,在胎骨上制作出的凹凸纹理,叫做“埝”。
打埝,是制作犀皮漆的关键,也是犀皮漆不刻、不画、不描,却能形成美妙纹理的奥秘所在。
甘而可在打埝的形式上,做了很多次尝试。用过竹子,太呆板;用过笔,也不行。最后他用丝瓜络,终于成功了。
点埝的手法要灵动跳跃, “埝”的形状、高低、走势,决定了最后的花纹。
刷漆
打埝之后,待稠漆阴干,就要上一遍遍的色漆,如同之前制作胎骨一样,进行周而复始的工序。
前后刷15遍,漆层才有1毫米厚。
甘而可首创以金箔入漆、制作出金斑犀皮漆。贴金的关键,是一层看似可有可无的透明漆。
在后期的层层
打磨下,金箔会随着埝的形状,如同色漆一样,显现出变幻莫测的条纹。
打磨
打磨,是让纹理显现的过程,也最能考验匠人的技艺、经验。
毫厘之间,差别万千。
越是磨到最后,匠人的心里越忐忑,少磨两下,担心它最美的纹理还没出来;多磨两下,又怕越磨越差,作品成了废品。
抛光的最后一步,甘而可坚持用手来做。这种光亮如水的质感,过去的漆器从未有过。
完成一件漆器,最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每一件犀皮漆器都是唯一的。除了技艺本身,空气的温度、湿度,甚至手艺人的心情和身体状况,都会对犀皮漆器的纹理产生影响。
与日本同行斗艺
某次国际漆艺展,甘而可的漆器跟日本漆器一起展出。
日本漆艺家总认为他们的东西好,于是询问甘而可的作品摆在哪里。
甘而可的漆器放在大厅,日本同行,一位86岁的老人走过去。他先是背着手看,然后把手摆前面看,再后来蹲在地上看。
最后日本老人走出来和甘而可握手,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于甘而可来说,外界的肯定只是浮云。
重要的是,他终于做出了自己内心认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