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于仁,
游于艺。
本期名匠——甘而可
用半生的积淀,成一大器;
用达观的态度,笑对人生;
用时间将“不可能”,
变为“可能”。
漆器,
起源中国,却兴盛于日本。
盛唐时期,漆器工艺传到日本后备受推崇,并被日本人发扬光大。随着唐代漆器的没落,日本的漆器开始在世界上大行其道,被西方誉为“漆器艺术的国度”,与中国的china一样,日本的英文国名japan,最原始的翻译就是漆器。
作为漆器的起源,中国漆器文化博大精深,只可惜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工艺逐渐没落。如今,日本的漆器是世界公认的好。
眼看着我们的文化艺术被别的国家发扬光大,犀皮漆匠人甘而可在心底暗自发誓:“我就要做最好的漆器。”
1999年,为了做“最好的漆器”,不惑之年的甘而可关掉了收入颇丰的古董店,一头钻进犀皮漆工艺的研究与制作。
他说:“人生的追求总不能只是赚一点钱过好一点的日子吧,我还能做什么呢?想来想去,做漆器最适合我。这一次可能意味着放弃富足的生活,开始尝试一门赔本的生意。”
与一般人不同,热门的漆艺不是他的目标,他选择去走一种很少人触及,也没有人在做的——犀皮漆。
在中国众多的漆器品类当中,犀皮漆器是存世量最少的一种漆器,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赞为漆器之首,南宋时它曾作为贡品为皇宫所御用,寻常人一件难求。各代工匠更是将犀皮漆器复杂的制作工艺,视为不传秘法。
因此,这项工艺没有样本参考,只有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甘而可甚至不知道这条道路能否走通。但他相信:选择很重要,就是一路走去,绝不回头。
制作漆器需要十二个步骤。第一步画稿,大小、形状、
花纹、需要的材质,都要反复思考,一遍一遍画稿。
第二步拉
石膏坯。将调好的石膏均匀覆在稻草上,再细心的拉坯,直至制作成便于调整的石膏模型。
第三步修坯。通常要把石膏模型放在显眼的地方,多看几次,不满意就再改,直到在不经意看到时会有心里一动的感觉,这个模型就确定了。
第四步调漆。用传统古瓦片烧制碾磨而成的粉末,与
大漆调和后制成的漆灰粘性最强,有助于胎骨的稳固。
甘而可从最开始买漆、榨漆、过滤漆时,曾连着一个星期都在和漆打交道。原本还庆幸自己没有因漆过敏,是一块天生做漆的料。
可好景不长,过了半个月,他就浑身发痒,长满了生漆疮,每天把韭菜汁抹在身上才康复。
尽管吃尽了大漆的苦头,但这种罪,甘而可甘之如饴。
调好漆后,将漆灰一层层刷在石膏胎上,这是第五步批灰。再用极具韧性的苎麻织成的夏布,压实在胎骨上,则是第六步裱布。
一件胎骨的完成需要反复进行批灰裱布,将漆灰填充到夏布的空隙中,每批一次就要等待胎体阴干,再重复进行这道工序,每一次都要花上数月的时间。
批灰裱布反复积累,达到想要的厚度,第七步就要进行脱胎。
把胎骨里面的绳子抽掉,把石膏挖掉,剩下一个完全由漆、夏布、漆灰组成的胎骨,可以千年不腐。
第八步要在胎骨上制作出的凹凸
纹理,叫做“埝”,打埝是制作犀皮漆的关键。
埝的形状、走势、高低决定了最终的花纹,这就是犀皮漆器不刻不画不描,却能形成精美纹理的奥秘所在。这一个动作看似轻松,却将很多犀皮漆学匠拒之门外。
甘而可说:“打埝时要掌握漆的那种流动性,迅速把漆布到点上去,力求胸有成竹,手法跟心法要一致。”
等埝完全干透,就可以刷上不同颜色的漆,反复涂刷15次,漆层才有1毫米厚。
传统的犀皮漆多用黄、赤、黑三色制作出的漆器颜色沉闷,甘而可直接使用最明亮的金箔代替黄色色漆,自创出流金溢彩的金斑犀皮漆,这是制作犀皮漆的第九步贴金。
第十步髹色漆。漆需要反复涂40遍,每刷一遍需要彻底阴干,才能继续下一次。
漆干后,就是最考验人的第十一步——
打磨。四层漆加起来只勉强够一张纸的厚度,打磨过了,犀皮漆的纹理就没有了,等于一件废品。
所以需要甘而可在这毫厘之间反复摩挲。凡是打埝的凸起处,打磨的地方就会显现出金色的漆圈,层次分明,致密流动。
漆器制作的最后步骤,是要在漆面进行抛光。甘而可追求的是漆面光亮照人、又不可以有任何划痕的光亮感,这在之前的漆器中从未有过。
因此,他坚持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最后的抛光。他说:“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方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曾有人在看作品时,以为里面盛满了水,因为没有任何波纹,照脸就跟照镜子一样。
从反复尝试,到恢复犀皮漆工艺,做出第一件满意的作品,甘而可用了10年。2011年,甘而可制作的犀皮漆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成名之后,某次国际漆艺展,甘而可的漆器和日本的漆器一起展出,一位日本的老漆艺家双手背在后面,问他你的漆器在哪里,甘而可告诉他在大厅里。
那位日本的漆艺家起先双手背后看,然后把手摆前面看,再蹲在地上看,最后出来和甘而可握手,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甘而可心中不由泛起自豪感,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内心当初的誓言。他用时间和行动,践行着一位匠人心中最浪漫的事。
在他看来,以滴水穿石的毅力、耐心和坚持,把自己的作品打磨到极致,达到无限完美的境界,是中国匠人一种内在的精神。
“你今天做不了最好的,没关系的,还有明天,明天做不了最好的,也没关系,还有后天,甚至是一辈子。只要你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
一生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的。”
- END -
(图片和部分资料来自《了不起的匠人》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匠谱
“寻找百位名匠”计划
聚焦当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从杰出群体中出寻找到百位符合名匠定义的人物,通过讲述他们的真实事迹,让更多人更深刻的了解到匠人群体,由此凝聚起新时代的网络正能量,回应时代所呼吁的极致工匠精神,最终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