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
考古研究所、
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
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件/套,珍贵文物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
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
错金银铜壶
战国末错金银铜壶分身、座、镂孔装饰三部分。镂孔装饰分上下两组,上组罩在肩的上部,下组罩在腹的外部,每组以48条蟠螭互相结成镂孔底纹,上饰梅花朵,上组48竖行,每行3朵,下组48竖行,每行约9朵,下部已残,均交叉状排列,组间以横箍连结成罩形,上端的颈底相接,下与座沿相连。横箍外壁饰有错金银流云纹套环,环周有等距铺首4个,面有嵌饰,两侧饰蟠螭,衔环有错金卷云纹。铺首间有错金、银兽形四竖系。壶口内沿刻篆书铭文一行;座沿外侧细刻篆体铭文一周20余字。
郢爰
“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此块郢爰是战国晚期保存完整的最大一块金郢爰,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金兽
西汉金兽,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代表作品,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 西汉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广陵王玺金印
“广陵王玺”金印,通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重122.87克,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广陵王玺确为龟钮金印,与徐广所记的东汉印制完全相符。以往篆刻家多认为纯金质地过软,不适于雕刻,“必渗以铜,方能成印”。
“广陵王玺”四字却明显是用刀刻成的。推测是用极其锋利的薄刃钢刀,沿长笔画的边缘,以双刀正入,而后用宽1毫米左右的平头小刀在笔画两端的平,再剔清笔画。这种刀刻金印的技法,为研究中国篆刻史提供了新资料。
错银铜牛灯
东汉错银铜牛灯,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墓主为东汉某代彭城王。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该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
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
青瓷神兽尊
青瓷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为盘口,短颈,斜肩,长圆腹,平底稍向内凹,肩与腹之间两侧各有三系。腹壁浮雕神兽一只,头部双眼突出,口内含珠,颈下有胡须,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制作较精。
遍体内外施青釉,棕色胎。器底外部刻有“东州”二字。西晋青釉神兽尊造型奇特,造型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像个大鱼篓。器表由肩至腹堆塑面目狰狞的神兽纹饰,兽首昂起,双眼仰视,鼻孔朝天,张口含珠,吐舌露齿,颌下长须垂至腹部;四肢紧贴前胸及下腹,前肢上举,后肢伏地蹲坐,两侧刻划双翼纹,背后有耸起的脊毛五撮.
西晋青釉神兽尊在六朝青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系明确纪年墓出土。 西晋青釉神兽尊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这幅砖画是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瓶浅足沙底,盖成铎形,釉质细腻,釉里红发色欠佳,窑变黑色,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绘波涛海水纹,胫部仰莲一周。
金蝉玉叶
金蝉玉叶长5.3厘米 重4.65克,于1954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是古代玉衣的一种,玉衣又叫玉匣,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衣服,分金缕、银缕、铜缕、丝缕几种。银缕玉衣全长170厘米,从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玉衣分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共十四个部件。
整件玉衣共用玉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每一个部件都是彼此分离的个体,每个部件的周缘都有丝织物缀边,以使每个部件加固定型,便于组合,同时也增加了玉衣的美观。
透雕人鸟兽玉饰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制作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精雕细镂,构图独特,整个玉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
玉饰件整个造型就是通常所说的神人、兽、鸟纹,表示巫师依靠走兽、飞鸟这些动物伙伴,迅行疾驶,上天通神,下能祭地、祭祖,消灾祈福。这种造型在良渚文化早期还是首次发现,说明巫术崇拜在5000年前就已经形成。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乳白色,有青灰色斑块。矮方柱体,内圆外方,圆孔由两头对钻而成,孔壁光洁。四角大于90度,分为上下两节,各琢刻上下不同的纹饰。玉琮的上节为戴羽冠的人面;下节象征兽面。以繁密的卷云纹作地。构图复杂,雕刻精细,为玉琮中的一件精品。
金立佛像
清代金立佛像为清宫遗物,似为藏教首领进贡之物。佛像为喇嘛教佛像,通高88厘米,用41斤纯金打造而成,上面还点缀了不少珍珠和宝石,工艺精湛,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
鎏金喇嘛塔
鎏金喇嘛塔,塔高35厘米,座高16厘米,底边83.5厘米,塔置须弥宝座上。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
喇嘛塔的四周还发现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自此,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再现天日。鎏金喇嘛塔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阿弥陀佛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
《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摹绘版本,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上虽然没有书官窑款,但它不仅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而且是官窑瓷中的重要器物,炉高58厘米,造型仿青铜鼎。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此炉集人文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为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杂花图卷》
徐渭《杂花图卷》全卷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果,以牡丹起首。
《耶稣像》
《耶稣像》是一幅民国绣品,出自刺绣国手沈寿。此展品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变化,选用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绣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文章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7748264/answer/257869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