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
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
漆器列为首。
如果说牛肉是平遥人醇香可口的世俗生活,城墙是平遥人抬头仰望的邈远过去,那么漆器对于平遥人来说,既落入了尘俗,又高于生活,既是历史,又是现在。
“晋中雕漆技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采用的雕刻填彩技法在全国漆艺中独一无二。”贾兴林说,天水雕填工艺起源于南宋时期,20世纪80年代当地还出土了一批汉代漆器,这证明天水雕漆技艺所采用的
大漆髹饰手法至少也有1000多年历史。
贾兴林,山西省雕漆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走进他简陋但却古朴典雅的正堂。
堂内,一张长条几案上放着雕漆关公像。“买来的家具我都要自己上漆,”贾兴林用手抚摸桌案说,“这些老雕漆家具有二三十年了,越擦越亮,没有啥变化。”
雕漆制作极为复杂,天水雕漆之所以成为珍品,就在于每件成品都要经过木工、漆工、石刻工、镶嵌工、描金工的苦心制作,一张沙发需经一百八十五道工序;讲究的雕漆台面,要反复刷漆三四十遍;雕漆的生产周期长,最快的也得四个月,有的甚至须一年多的时间。
平遥推光漆器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仍健在的平遥推光漆艺人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生金和他的传人耿保国、贾兴林等。由于受现代化学漆和腰果漆的冲击,以天然漆为原料的推光漆艺日益萎缩,导致艺人改行和流失,漆艺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处于濒危状态。
现平遥县已建立薛生金工作室和漆艺苑,将整理该项技艺的资料和建档,建立平遥漆器
艺术馆,举办漆艺培训班,以确保这一珍贵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父亲是老艺人,也经营漆器,我小时候就在漆坊里跑来跑去”,贾兴林14岁时跟父亲学雕漆,高中毕业进入雕漆厂工作,后来成为雕漆厂的骨干。
“干这一行,首先不能害怕被漆‘咬’,当个好漆工需要会画、会刻,还要会雕塑,懂色彩关系,更要会弄漆,不会弄漆不能算是个合格的漆匠,这是做好漆器最基本的东西。”贾兴林说。
传统的漆要从山岭中采,而学习雕漆技艺需要吃苦耐劳,守得贫寒。
“老人常说:谋生活的人有“三苦”,挖煤的,跑船的,还有就是割漆的。年轻人不愿学习雕漆,这个东西没有经济效益,前阵天水文化馆让我教一个小青年,人家觉得辛苦,学了几天就走了。”
这门工艺的手工性、艺术性决定其不能采用工业方式生产,只能通过手工劳动制出成品。
贾兴林在漆器厂的过程中,除了迎合市场和客户需求,一直没有放弃对使用纯原料、老工艺的研究。
老人现在对市场上所谓的雕漆很痛心,“现在很多漆工吃不下苦,不去山里采天然漆,用的都是化学漆、涂料,近年来,天水雕漆业日渐萎缩,昔日雕漆厂相继破产、改制”。
漆膜能保存几千年不朽,生漆的耐老化程度超乎人们的想像。
生漆是世界上最好的防腐剂,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涂红漆的木碗,至今漆面灿然光鲜,令世人叹服...
而今从业人员的缺乏和私营小作坊的无序市场竞争,是阻碍雕漆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大多的雕漆工种又累又脏,像漆工、石刻等工种工作难度大,工资却不高,又累又脏,一般年轻人都不愿干,老艺人想带个徒弟都很困难,这使得雕漆从业人员越来越少。
小作坊仿做的雕漆产品虽粗劣,但对于大部分不懂行的人来讲,价格具有相对低的优势,使这些仿制品占领了一部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