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水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厦门漆线雕 技艺代表性 传承人。
■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国礼《神武大将军》。
台海网11月26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小小的马巷老街卧虎藏龙,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漆线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蔡氏漆线雕也作为国宾礼,赠送给外宾。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漆线雕,在一代代工艺人手中精益求精、传承发展,让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国际舞台上闪亮。
传承创新
从小跟父亲学“妆佛”技艺
首次使用“漆线雕”名称
今年81岁的蔡水况是马巷镇五美社区人,从小就跟随父亲蔡文沛学习漆线雕技艺。从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到妆金填彩,扎实的基本功,使他成为蔡家第十二代传人中,唯一一个掌握了漆线雕全套工艺的人。
据介绍,漆线雕工艺在闽南地区已有300多年历史,依赖于民间宗教的兴盛,广泛运用于木雕佛像、神像的金身装饰,俗称“妆佛”或“金木雕”。清朝开始,蔡氏“西竺轩”手工艺作坊用漆线“妆佛”,蔡文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妆佛师”。
蔡水况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漆线雕技艺迎来了创新发展的良机——在政府引导下蔡文沛积极革新,将这套“妆佛”工艺用于塑造英雄人物,第一个塑造的是郑成功。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也成为当时厦门出口创汇的工艺品。
事实上,虽然这套技艺传承已久,但“漆线雕”这个名称,却只有40多年历史,命名人就是蔡水况。他回忆,20世纪70年代初,他尝试将龙、凤等传统图案制作在蛋壳、瓷盘和瓷瓶上,结果大获成功,他称之为“漆线雕的第二次复活”。
1973年,蔡水况带着作品“蛋壳漆线雕龙”参加广交会,受到广泛关注,当媒体和客商询问这项工艺名称时,他临场发挥,于是“漆线雕”这个名称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他说,这项工艺以漆线为表现手法,图案绘像雕刻,非常立体。
铸造品牌
花纹图腾每样得学两三年 千锤百炼成为国宾礼品
精美的漆线雕工艺品,要经过千锤百炼。制作漆线雕最重要的材料是漆线泥,由红砖粉、 大漆和桐油混合而成,经过反复捶打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制线时左手拈住泥团,右手用搓板将漆线搓成长条状。
漆线雕的重头戏在于各种花纹图腾,小到海浪、祥云、回纹,大到龙凤、麒麟,每样都得学上两三年。蔡水况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熟练掌握了每道工序,成为一代大师,立起了“蔡氏漆线雕”这块金字招牌。1985年到1996年,是他创作生涯的高峰期,作品获得国家金奖4项,其中《波月洞悟空降妖》和《还我河山》1994年被国家评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1988年的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2008年的作品《哪吒试法》和《龙之魂》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2006年厦门漆线雕技艺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蔡水况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厦门漆线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蔡氏漆线雕工艺品作为礼品,被厦门市政府赠送给国际友人。在金砖厦门会晤期间,蔡氏漆线雕作品《神武大将军》作为国宾礼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培养后辈
返乡开设传习所 走进校园让更多孩子认识中华瑰宝
蔡氏传承的漆线雕技艺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漆线雕”声名远扬。2008年,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蔡氏漆线雕艺术馆”和传习所开馆,学习漆线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在蔡水况的悉心培养下,如今厦门漆线雕人才辈出,其中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蔡彩羡、王志强、蔡士东(蔡水况长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蔡超荣(蔡水况侄子)等。1999年,蔡水况决定退休,他把蔡氏漆线雕的一切事务交给后辈,自己则投身非遗传承工作,走进中小学和大学校园,让更多孩子认识漆线雕,了解这个中华文化瑰宝。
两年前,经五美社区邀请,他在五美家风馆开设了蔡氏漆线雕技艺活动中心,除了展示艺术精品,还展示了蔡氏家风家训,展现了两代人传递的工匠精神,这里也成为漆线雕在马巷的传承基地。
“我的根在马巷,蔡氏漆线雕的根也在马巷。”蔡水况说,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为家乡马巷做点事情,这个蔡氏漆线雕技艺活动中心,正是他的一份心意。
(记者 戴舒静 通讯员 何振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