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袁隆平先生。
其次,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先厘清设问的客观合理性。个人理解,地域的特产与 文化均有源头、传承和发扬,和历史发展相关,内涵族群变迁和行政划分,并不能简单地将今天的 泉州与今天的厦门对立相争。
如要说历史的源头,从行政划分看,闽南地区最早都是在先秦时期属百越,秦属闽中郡,西汉初属闽越国后属冶县,三国吴在今天的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算是泉州的行政细分之始,晋改称晋安县,同时拆分置同安县,又为厦门的行政细分之始。此后上千年,合合分分,特别是其间经历过威武军、闽国、晋江王、清源军、平海军等特殊历史时期,近代又有同安县直隶福建省的片段,因此历史的脉络说得清晰,但又是破碎交织着的。而且“泉州”之名正式出自隋朝,“厦门”之名正式出自明朝,谁都没赶个早集,名字不过是历史变迁的产物,真的无需较真本源。
而从族群变迁看,从根上改变这个地区文化的,是衣冠南渡那个大迁徙时期,大量士族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带来了中原各地的文化,与当地产于山海间的古朴文化相融,就有了特色的闽南文化雏形,并有着中原文化的基因。其实不只是闽南文化,如同福建称为“八闽”,这里山山水水自然地把一族一族的文化相区隔,在历史长河的激荡中,形成了和而不同、合而不化的典型差异性。同时,相较于八闽百姓之间语言难以相通,闽南百姓间的交流倒是没有门槛的大融合,来往流动就是一家,血脉相融远强于门户偏见。
因此回到题主所说的特产和文化——恐怕指的是漆线雕、高甲戏、面线糊、蚵仔煎等等,以漆线雕为例,是传承自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以高甲戏为例,是源于闽南农村表演武打的化妆游行;以面线糊为例,是源于中原的米面食俗与海产交融碰撞;以蚵仔煎为例,是源于美洲的地瓜制粉与海产特色交融碰撞……这些都是由历史上存名的或者不存名的富有匠心的手艺人在当时时代的大背景下融合开创而成的。
发源地自然是初心地,发扬地则是燎原地,都是由这些匠人的传人、邻里等带来的,渊源深厚,有许多曲折却没有许多是非。与其他已经散失甚至不存于史籍的特产和文化比,技艺服水土、得传承、未湮灭,是最值得感恩的事情,把技艺做精、把口碑做好、把市场做大、把历史做长,才是珍视这些、想争口气的人们最该去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