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 大方县彝族 漆器髹饰 技艺起源于东汉年间,从生漆收割、胎坯制作、工艺装饰到 漆器形成,需要60余道工序,要靠长期从事漆器制作的师傅凭经验纯手工完成。2008年6月,“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8岁的 高光友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人,1985年开始学习制作漆器。30多年来,高光友潜心研究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并成为该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更好地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高光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习所,免费培训从业人员400余人。如今,在高光友的带动下,大方漆器产品远销海内外,有效推动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在彩绘漆器制品。CICPHOTO/王纯亮 摄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在筛制作漆器的配料。CICPHOTO/王纯亮 摄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在调制彩绘漆料。CICPHOTO/王纯亮 摄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在彩绘漆器制品。CICPHOTO/王纯亮 摄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在整理漆器制品。CICPHOTO/王纯亮 摄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在彩绘漆器制品。CICPHOTO/王纯亮 摄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检查漆器半成品质量。CICPHOTO/王纯亮 摄
2021年5月25日,在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一处彝风漆器制造企业,高光友检查漆器半成品质量。CICPHOTO/王纯亮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