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2115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3-8-2 14:06:36 | 查看: 1014| 回复: 0
剔红八角形三层漆奁

3、剔红圆形漆盒。木胎,圆形,一层,有盖,平底。盖及身部饰卷云纹,髹红漆,器表光亮,内壁与底部髹黑漆。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有关资料看,宋代福州地区漆器制作技艺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髹。只用单色漆来髹饰,所作漆器表面不加任何图纹装饰,因此素髹也称一色漆器。当时的素髹漆器胎体以圆形为主,也有起棱和分辨,如福州博物馆藏的宋代葵棱形三层黑色漆素髹漆器。在注重胚胎外观造型前提下,多选择黑漆单色髹饰。其他单色还有紫色、朱红。单色素髹与宋代崇尚理学,追求简洁、素雅艺术风格相一致。素髹漆器外观朴素流畅,表面色彩单纯,但操作工序却不简单,髹漆手法更要讲究细腻。

二、戗金。是在推光漆或罩漆之后的漆器表面,以锥刀或针尖,阴刻出纤细图纹,然后再上漆,待一定干燥度,填金粉或贴金箔的称戗金,填银粉或银箔的称戗银,如填彩漆的即为戗彩。无论填金填银或彩漆,均要求质文齐平,这种戗金技艺使漆器图饰典雅而富丽。该技艺后来曾输往琉球国,即今之日本冲绳县那霸市。

三、福犀。即福州剔犀漆器的专属简称,自宋代以来,福犀成为福州漆器的名牌标志,在各地民间产生很大的影响。剔犀是雕漆的一种,而雕漆则是古代漆艺制作的重要技艺之一。在长期的实践中,宋代的雕漆技艺不断得以提升演化。一是胎质有所改变,不仅用木胎,还增加了金胎、银胎,雕漆后露出金银底胎和金灿灿的纹饰,显得华贵绚丽。二是漆料涂层采用新法,胎底反复多层上漆,有十多层甚至达百层,在一定厚度的半干漆层上,再以刻刀雕镂出花鸟、山水、亭台、楼阁及人物等图案,使器物表面雕饰的图形花纹,层层叠叠,富于立体感。当时的漆料色彩不仅有朱、黑、黄单色的“剔红”“剔黑”“剔黄”的区别,同时还有不同漆色分层涂刷,再施以雕刻,形成刀口断面色彩相间区隔,酷似犀牛身上皮纹外观,故称为“剔犀”。在中国漆艺史的陈述中,“福犀”这个名词,就是专门指宋至明清时期,以福州雕漆剔犀技法所制作的漆器。这是福州漆艺在中国漆艺发展史上的一抹重彩,是宋代以来福州漆艺名声远扬的历史闪光点,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南宋时期福州制作的“福犀”漆器,工艺水平居全国前列,声名由宋延及明清。有关历史文献如宋代《三山志》记载,宋景祐三年(1036)福州设作院,32年后的熙宁元年至熙宁十年(1068---1077),扩充为都作院,内设十二作,其中含漆作,即以雕漆、钿螺与素髹为主。这些漆器作为当时闽地的贵重特产品,为官僚贵族阶层所赏识和收藏,也作为高档礼品馈赠贵宾。如宋《癸辛杂识》之载:“王棣……初知福州,就除福建市舶。其归也,为钿螺桌面,屏风十副,图贾相盛事十项,各系以赞以献之。”这段古籍记录的漆器礼品属于高档的家居类室内陈设品,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螺钿制作工艺。到了明代,就有文献明确记载福州的雕漆剔犀工艺。如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论及古漆器时,有“古犀毗”,即指宋元时期雕漆类的剔犀漆器。《格古要论》说:“福州旧做者,色黄滑地圆花儿者,谓之福犀,坚且薄,亦难得,有云者是也”。所谓“福州旧做”,当指宋元时期的雕漆,“福犀”则指雕云纹的黄色“剔犀”。该书同时记述当时的雕漆刀法采用仰瓦式,图案采用宋、元、明时期各地流行的云纹。在中国漆艺历史中,北京、江苏、浙江等地曾是雕漆的传统产地,福州的雕漆工艺之所以能够独享“福犀”的美誉,是与其“亦难得”的上乘工艺密切相关。
  “福犀”漆地坚固,花纹细薄的特色,有别于其他产地。宋代驰名于世的“福犀”,在清代蒲松龄的《家政内编》中也有记述:“剔犀器,以滑地此犀为上,底如仰瓦,光泽坚薄.色如枣,剔深峻者,次之。福州曰做色黄滑底,圆花者多,曰福犀,坚且薄,亦难得。嘉兴新作,虽重,少有见者。黄底者,最浮脆。”文中对福犀形状和特征作了说明,其中所提的嘉兴,自古就是民间工艺发达的地区,素有“百工技艺与苏杭等”之说。蒲松龄文中指出该地所制漆器质量逊于福州,宋代“福犀”质地之精由此可见一斑。此后清代的福州雕漆仍为各地寻宝赏珍者所推崇,如清乾隆时期游走于各地江湖的风流文人李渔,在他的《笠翁偶集》器玩篇中,也对福州的雕漆工艺有所记述:“游三山,见所制器皿,无非雕漆。”“八闽之为雕漆数百年于兹矣,四方之来购此者,亦百千万亿其人矣……”从李渔在福州的见闻,也可窥视当时福州雕漆的一些历史状况。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出版的《古董琐记》,是一部古董鉴识的权威工具书。该书涉及古董古物条目中,专门单列“漆雕”一节,注明“始于宋庆历年后”,“名曰福犀,福州所作也”。八百年前福州流传的福犀漆艺,可谓享誉四方,影响久远。同时幸有各种文献典籍记录和现代考古科学发现的实物资料相佐证,为后人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明清时期,福州等地的雕漆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当时著名的漆器匠师有魏兰如、王孟明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因此说:“游三山,见所制器皿,无非雕漆……八闽之为雕漆,数百年于兹矣。四方之购此者,亦百千万亿其人矣……工师为谁?魏姓,字兰如;王姓,字孟明。闽省雕漆之佳,当推二人第一。”在此期间,清代髹漆巨匠沈绍安创新成功的脱胎漆器,则是中国传统漆器发展史中新的里程碑。民间传说,福州髹漆名匠沈绍安有一次看到一处颓败的寺庙匾额,他受到门匾木头已经朽烂,而用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尚牢固这一现象的启发,采取用泥巴作佛像的坯胎,然后用夏布和生漆裱褙其表,待阴干后,用水将泥土溶解倒出,留下坚硬挺固的漆布胎形。经过多道上灰,髹漆,施上泥金等色料,成为一尊色泽鲜艳的脱胎佛像。由于沈绍安创造的脱胎漆器制作技艺独特奇巧,因此在民间很受欢迎,福州的脱胎漆器工艺从此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以来,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仍然沿袭传统做法,即先以膏泥等制成器物的外坯,然后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数道麻布之类的织物。待阴干后,敲碎膏泥取出原胎,仅留下漆布裱褙形成的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幷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使之成为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这种漆器由于脱去内坯,重量明显减轻。一只高一两米的脱胎漆器巨狮,重量仅在20~30公斤,显得十分轻巧。脱胎漆器材质很轻,却非常坚固。造型古朴大方,色泽鲜艳,图案精致的脱胎漆器,还具有耐摔耐碰、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其质地轻巧而器身坚固,装饰技法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清代以来,其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末及民国初年,福州的漆器店和作坊遍布城内外。沈绍安的后裔沈正镐、沈正恂兄弟等人开设的“沈绍安漆器店”及其分店在福州颇负盛名。同旁系“愉记”、“恺记”等漆器店产制的脱胎漆器,曾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奖。沈正镐、沈正恂等名匠制作的脱胎漆器,流传至今的已经为数不多,其如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提篮观音、竹根瓶、荷叶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漆艺瑰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漆器·提篮观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脱胎漆器·荷叶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4:47 , Processed in 0.0553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