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共同推出了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经馆内甄选、社会评选、专家审选等程序,评选出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共七大类100件/套。浙江省博物馆共入选21件,其中金属类5件,玉石器类3件,陶瓷器类3件,书画类4件,杂项类6件。
01
金属类
战国伎乐铜房屋模型
这件铜房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南面无墙和门,立有两根圆形明柱,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墙中心开窗。四角攒尖顶,顶心立八棱形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室内跪坐六人,其中击鼓、吹笙、弹琴的乐师四人,另有两人双手交握于小腹。屋顶、北墙面和四阶均饰交连纹。铜屋的造型、纹饰以及人物发式等,具有鲜明的越文化特色,可能是越人用于祭祀活动的宗庙建筑。类似的房屋模型在先秦青铜器中实属罕见,且制作精巧、比例适度,是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先秦时期的青铜房屋模型,是综合反映越人建筑、生活、图腾的青铜精品。
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
△ 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
△ 反面为者旨於睗
“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兵器制作工艺精湛,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享有盛名。这柄剑完好无缺,通长52.4
厘米,剑身呈金黄色光泽,刃锋犀利,附属的漆剑鞘乌黑光亮如新,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良好,在
出土或传世的越王剑中,是绝无仅有的。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八字,正面:戉(越)王戉(越)王,反面:者旨於赐。
此剑的主人为越王者旨於赐,即《史记》记载的越王句践之子鼫与,其在位时间仅六年(前464—前459年),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兵器却为数不少,仅青铜剑目前发现已有9柄,独此剑保存最为完整,与越王句践剑并列为越剑之双绝。
吴越国鎏金纯银阿育王塔
这座鎏金纯银阿育王塔是吴越国君主钱俶在
北宋开宝五年即公元972年,开始营建雷峰塔时,专为奉安“佛螺髻发”舍利打造,祈求佛祖保佑国泰民安。由纯银捶揲成型,整体铆焊套接。塔呈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构成。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塔完整无缺,塔身四面镂刻的佛教故事,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快目王舍眼本生及月光王施首本生,在所发现的阿育王塔中,画面最为精致而清晰全面,是研究阿育王塔的珍贵资料。
吴越国牡丹双凤对飞纹鎏金银盒
通高13.7厘米、口径20.7厘米、盖径17.8厘米、底径16.4厘米,馆藏一级文物,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器表通体鎏金,由盒盖与盒身扣合而成。银盒将“百鸟之王”的凤凰与“百花之王”的牡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四周錾刻“千秋万岁”4字,是吉祥富贵、幸福美满的象征。因银盒内盛放奉安“佛螺髻发”的鎏金纯银阿育王塔,所以作为舍利容器使用。
春秋战国玉耳金钅和
通高6厘米、长口径14.2厘米、短口径11.2厘米,馆藏一级文物,1982年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墓出土。器身纯金捶打而成,呈椭圆形,敛口,卷沿,鼓腹,平底。器腹两侧对称铆接一对环形玉耳,耳上琢刻精细卷云纹。整器均匀轻薄。出自墓葬的土台,原在长方形漆盒内贮存,出土时内置一件体积甚小的泥质灰黑陶盂。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此类先秦容器多为青铜质地,金质的仅此一件,亦是同时期罕见的黄金器皿。
02
玉石器类
吴越国玉善财童子立像
通高8.6厘米,馆藏一级文物,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以青白玉雕琢而成,整体为立体圆雕,局部透雕,细部阴线刻。脸部开相作羽状眉,丹凤眼,身着广袖宽衣,腰间系带。双手插于腰间,站立在飘浮的云彩上,一副怡然自得、天真自信之态。云下有榫,竖插于“九山八海”题材的方形底座上,形象地表现了善财童子为求正果,跋山涉水遍访名师的不寻常经历。因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二十七位“善知识”为观音菩萨,所以被视作观音菩萨的胁侍。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玉童子雕像。
良渚文化玉琮
余杭良渚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玉琮(M12:98),因其体积重量及纹饰均为现存玉琮之最而被称为“玉琮王”或“琮王”。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器的巅峰之作。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徽”,即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每两节琢刻一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这种简化的人兽组合结构,代表了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兽面的两侧还各浅浮雕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极其繁缛细致。
良渚文化玉璧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直径26.3厘米,孔径4.2-4.4厘米,厚1.3厘米,馆藏一级文物,浙江余杭安溪出土。璧是良渚玉器中面积最大的一种器物,一般光素无纹,但我们在这件玉璧上发现了两种少见的刻符。一面阴刻盾形层台,中间为一只飞鸟的纹饰,被认为与太阳祭祀相关;另一面符号形如“玉璋”,意象不明,可能与祭祀的法器有关。这种有刻纹的玉璧,以往仅见于流落国外的报道,此器与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玉璧上的刻纹甚为相似,是目前国内出土最大的良渚文化刻纹玉璧,弥足珍贵。
03
陶瓷器类
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
长16.2厘米,宽6.5厘米,高9.1厘米。1956年浙江龙泉上严儿窑址采集。砚滴,亦称水注,为砚台磨墨添水之文房用具。
这款舟形砚滴属难得一见的形制,船舷两侧置镂空栏板,花蕾状立柱,船篷、艄篷上均作上翘的飞檐,制作十分讲究。船内端坐一对情侣,舱外蓑衣船夫欲爬至篷顶取笠,寓静以动。配以湖水一般碧绿的釉色,仿佛情侣春日泛舟,情趣盎然,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意趣与人文情怀。元代龙泉窑是南北制瓷技术的集大成者,此器集镂雕、贴塑、模印等工艺于一身,堪称精巧绝伦。在1966年《龙泉青瓷》彩版图录中,舟形砚滴从众多龙泉青瓷文物中脱颖而出,荣登封面,从而作为龙泉青瓷的杰出代表为世人所熟知。
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
口边长21.7、宽17.5厘米,底边长15、宽13.5厘米,高11.7厘米,厚约1.1厘米,馆藏一级文物,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夹炭黑陶,圆角长方形,器表打磨光亮,内壁较粗糙, 有条状横向磨擦痕迹。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长嘴,竖耳,高腿,短尾,粗鬃,腹略下垂。刻纹线条流畅、刚劲干练。猪的腹部均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装饰纹样,这类纹饰常见于河姆渡文化。两侧猪首朝向相异,纹样不完全一致,其一稍小且纹饰也较简,这种对称动物纹略有繁简的现象也常见于河姆渡文化的各类器物上。
东晋瓯窑青瓷牛形灯盏
灯盘圆形,口外撇至口沿又向内敛,底盘正中有一牛形油管,顶上和末端后壁均有方孔,可插灯芯。后面有弯曲把手,象征牛尾。牛的四肢上下并列,嘴及上眼略施褐色点彩,釉色青淡,开冰裂纹。整器由承盘、灯柱部分组成。胎土淘练精细,釉色青中泛白,釉面布满细密的冰裂纹。此器是东晋瓯窑生产工艺和艺术成就之代表。
04
书画类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纵31.8厘米,横51.4厘米。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江苏常熟人,幼时过继永嘉(今属浙江温州)黄氏。该卷是黄公望万年扛鼎之作,长卷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
图卷原长约746厘米,600多年来在历代流传中饱经沧桑,险遭火殉,颇富传奇色彩。清代初年该图由吴正志传给其子吴洪浴,吴洪浴十分宝爱,临死前将此画卷投于火中焚以为殉,幸被其侄抢出,但前段已被烧焦。后割去火后残剩的前段,长51.4厘米,取名为《剩山图》。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吴湖帆征集。《剩山图》虽为烬余本,但图中峰峦苍茫,一丘一壑,俨然富春在望。笔墨上更多地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别具一格。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
元代赵孟頫《吴兴赋》卷
左右滑动欣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出仕,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被誉为“元之冠冕”。
《吴兴赋》是赵孟頫二十余岁时所撰赞故乡吴兴的文章, 赋文从故土的地理风貌,一直写到文教兴盛,辞采华美、雍容典雅,颇有汉赋传统、魏晋风范。吴兴即今浙江湖州,自古是山水秀美的江南宝地。
赵孟頫重书此赋时已49岁,全卷正行相间,时参草书,体势舒展,章法整饬,神气
一贯。思乡情结、山水情怀,皆表露于笔。
元代朱玉《揭钵图》卷
左右滑动欣赏
朱玉(1293—1365),字君璧,昆山(今属江苏)人。曾师从王振鹏,擅长道释、界画。
此卷为朱玉根据北宋李公麟名作《揭钵图》所绘的临摹本,其内容从《宝积经》中故事而来,即描写鬼子母暴虐成性,生子一万,杀人子女为食。佛陀遂将其幼子镇于琉璃钵中。鬼子母率众魔妄图揭钵救子而未果。佛陀趺坐莲花台上,庄严自如,鬼子母被佛法所镇而悔悟,最终发誓永不杀人,皈入佛门,鬼子得从钵中放出。
全卷构思巧妙,静动结合,工笔白描,笔法精饬,为元代工笔人物画中的杰作。无款署,卷首钤“朱玉”朱文连珠印,左下角钤“姑苏昆山朱氏君璧印章”朱文长方印、“朱氏君璧”朱文方印。卷后有顾潜、张寰、文彭、韩崇、吴大澂等题跋。
清代任颐《酸寒尉像》轴
任颐(1840—1896),字伯年,山阴人,“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其创作题材广泛,而以人物、花鸟画成就最高,融传统诸家之长,并汲取西画的写生、用色技法,形成了兼工带写,清新洒脱的独特画风。
这幅肖像画创作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图中吴昌硕身着官服,头戴官帽,拱手端立,意态矜持中流露出尴尬与窘迫。任颐画这幅肖像,虽不乏任颐、吴昌硕亲密老友间的谐谑成份,却也是吴昌硕中年生活的一段真实写照。画面左上方有与吴昌硕亦师亦友的学者、书家杨岘所作长诗题跋,对吴昌硕予以勉励与期许。1963年12月,吴昌硕之孙吴长邺捐赠。
05
杂项类
唐代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2003年11月,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唐宋时期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的高峰,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是唐琴中不可多得的神品。
此琴是定王府“行有恒堂”第一琴,又是民国琴学宗师杨宗稷“半百琴斋”第一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又是“唐琴第一推雷公”的雷公琴,且声音绝佳。2008年,成公亮、丁承运和姚公白三位琴家用我馆“来凰”“彩凤鸣岐”两张唐琴弹奏并录制了CD《凤凰和鸣》,并在2010年11月19日浙江音乐厅举办“凤凰和鸣——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这是中国博物馆界首次将馆藏珍贵古琴用于现场音乐演奏,开创了馆藏古琴作为演奏乐器的先河。
北宋泥塑彩绘观音立像
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通高64厘米,敷彩描金,精彩绝伦,极具绚烂之美,充分体现了宋塑的典型特征。
此像相好庄严,青丝挽髻,顶戴华冠,手贯环钏,胸挂璎珞,身披天衣,面容秀丽写实,神情静谧恬适,体态修美轻盈,衣装贴体简约,赋色典雅古朴,与自然写实的大时代风格相一致,散发返朴归真的美感。捏、塑、贴、压、削、刻等泥塑技法的灵活运用,将菩萨女性独有的曲线律动勾勒得淋漓尽致;点、染、刷、绘、描等绘画技法润饰表层,刻画性格,描绘细节,表达质感。这尊彩塑泥供养菩萨立像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完美统一,是宋代彩塑造像的典范之作、彩塑造像中的稀世珍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代金箔贴花花轿(万工轿)
这顶宁波朱金木雕花轿是彩结贳器店租赁的头等轿,又称“百子轿”,为现存花轿中最豪华的一顶。轿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三种工艺手法进行装饰,雕有 250 个人物,最小的人物仅 1.8 厘米高,花鸟虫兽无数。此轿结构前后左右对称,一组组
雕刻人物组成了天官赐福、麒麟送子、魁星点状、八仙过海、渔樵耕读、梅妻鹤子、羲之爱鹅等吉祥主题和历史典故 ;前后左右的舞台还上演着《浣纱记》《水浒传》《西厢记》《荆钗记》《拾玉镯》等戏文;24 只凤凰、38 条龙、54 只仙鹤、74 只喜鹊、92 只狮子和 124 处石榴百子等,体现了龙凤呈祥、榴开百子、喜上梅梢、双狮戏球等常见的喜庆图案。此轿采用榫卯结构联结,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制作此轿需耗费近一万工时。
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
1966年温州瑞安慧光塔出土。慧光塔在宋代称“仙岩寺塔”,元代改今名,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庆历三年(1043)完工。
檀木胎,方形,盝顶,子母口,由盝顶盖和须弥座式基底两部分组成。通体外表识文、描金,间隙镶嵌白色珍珠,里表髹褐色漆。盝顶盖面和斜刹堆塑方形和八边开光,开光内堆塑缠枝莲花,四角围以折枝牡丹,嵌小珍珠。函身四面以识文工艺堆塑开光,边缘嵌小珍珠,四开光内描金绘画:正面为舍利放光场景,二护法神将侍卫舍利瓶,瓶中三道金光,两侧二飞天飞翔;东侧面梵天礼佛图;西侧面帝释天礼佛图;背面礼乐图,神将侍立、乐器环绕、水云飘荡。四图既独立成幅,又内容连贯,表现大梵天、帝释天礼佛主题。开光外布满堆塑折枝牡丹。须弥座束腰处四壁中间堆塑麒麟,形态各不相同,或回首而立、或低首翘尾、或翘尾扬足、或昂首奔跑,四角堆塑缠枝牡丹纹、卷草纹。
函内底有金丝栏金书11行180字题记:“具录施主舍钱造宝函盛舍利名位于左/弟子朱翔并妻卢氏十七娘男昊安女二娘三娘等舍/金一钱真珠八十颗钱一贯文/弟子陈若讷并妻蒋三十三娘男仁溥等造/银神王二身并钱一贯文/女弟子薛氏九娘并男陈知言知尚及女子/二十四娘舍钱一贯文/女弟子孙氏十六娘奉为亡夫主郑八郎舍钱一贯/二百文销装劝缘沙门希一灵岳共舍一贯文/弟子陈允言并妻何廿九娘家眷等成就迎引供养舍利入塔/右具如前大宋庆历二年壬午岁十二月题记”。可知该函制作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由各施主舍钱造此函并函内供养品。出土时函内装有金银瓶、银塔等金银器及鎏金银神王造像外,又有金漆木雕东方持国天王像、金漆木雕北方多闻天王像等漆造像,及蓝色磨花高颈玻璃舍利瓶等。
元代“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
圆形,通体髹朱漆,盘内花朵形开光,开光内为婴戏图,盘口一圈为素地四季花卉纹,盘背为卷草纹。葵花形开光内雕刻细腻生动,七个小孩在风景优美的花园内玩耍,画面以朱漆单线刻划回形天纹和方格内“卐”字地纹作为空间隔开的标志,人物形态刻画生动,太湖石、松树等雕刻老辣。婴戏图为我国传统的题材,在宋元明清都非常流行,屡见于壁画、书画、金银器、瓷器、
漆器、刺绣等。宋人婴戏图常见有执旗、观鱼、浴儿、摸虾、捉迷藏等。该盘太湖石边上三个小孩正是在玩捉迷藏的游戏,湖石边上一大人正抱着一个眼睛被蒙住的小孩,一个小孩躲在假山之后,探头探脑,栏杆边上的小孩以手示意,要躲到栏杆外的湖石后,所表现的正是孩童喜欢的捉迷藏游戏,一派天真。草地上三个小孩围坐一团,似乎正在猜枚,边上一小孩站立,正在观看。盘背边以剔犀手法,剔刻有流畅自然的卷草纹,剔刻深峻,磨显圆润。底髹黑漆,底上有针刻“张成造”款,经专家鉴定,应为元代浙江雕漆名匠张成的作品。
张成,浙江嘉兴西塘杨汇(今嘉善县)人,《嘉兴府志》载:“张成、扬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张成的作品目前大陆仅存四件,一件为安徽省博物馆藏“剔犀云纹盒”,一件是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剔红曳杖观瀑图盒”,一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剔红栀子花纹盘”,此为第四件,堪称国宝。盘作品构图井然有序,刀法娴熟,从盘口沿的四季花卉、人物雕刻、松树的刻法、回形天纹的刻法、盘背上卷草纹的雕刻和盘底的针刻款等,与现存张成所造雕漆作品风格相同,且元代剔红人物题材的漆器作品存世极少,更显得此盘弥足珍贵。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
此器为象牙质,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器身上贯穿6个小孔。正面阴刻图案的中间为常见的重圈纹,外缘呈火焰状,两侧对称各有一与其相连的鸟纹,昂首相对而望,且略有繁简之别。关于其题材,有“双鸟朝阳”、“双鸟舁日”等说法。周边刻有弧线、点线纹样,连接穿孔,环绕在双鸟周围。它是河姆渡文化蝶形器中选料最讲究、制作最精美、纹饰最详尽的一件。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上的鸟纹和太阳纹是一个整体,是一幅连在一起的图案,反映的是河姆渡先民对自然的一种原始认识,以及对太阳和鸟的崇敬之情。精美的雕刻纹饰,独特的文化特点,别具匠心的取材,使得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成为河姆渡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当属原始艺术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