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镶嵌工艺是我国器物装饰的一种较为重要的手法,自周而始,至今依旧盛行。
谈起螺钿装饰,就不得不提我国天然漆的发展,古时人们将天然漆材料作髹饰器物之用,天然漆对器物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延长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器物的使用寿命。
天然漆具有很强的粘合性,古时民众也会用漆来粘合或者镶嵌一些贝壳等物品以用作装饰,而螺钿镶嵌这一工艺便是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变化发展而来。
随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之中,螺钿镶嵌工艺又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镶嵌技术,不同朝代的螺钿镶嵌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该文章,便详细为大家讲解螺钿镶嵌技术在我国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以及在何处被运用。
“螺钿”这一名称出现的时间较晚,成名于书是在唐朝,至宋元明时,螺钿的称谓已经非常的普遍。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螺钿经函”。
“螺钿”是一种嵌蚌饰工艺,“螺钿”便是螺类与贝类的外壳,螺钿镶嵌需要先将贝壳片打磨成自身所需要的图案样式,之后再镶嵌到
漆器之中,经过了打磨和抛光等诸多的程序,螺钿便和
漆器的表面相融,从而起到了一种修饰的作用。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打磨贝壳作为漆器的装饰在我国起源较早。可考证的便是考古学家在殷商墓穴之中发现的镶嵌着贝壳的木器的残痕,而关于螺钿漆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髹饰录》记载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廓理皴皆以划文。”
商朝的螺钿漆器是对夏朝的继承,嵌饰的材质丰富,除了贝壳,还出现了野猪牙、龟甲片和石头片等。
到了西周时期,螺钿漆器已经是较为普遍和寻常的工艺了。
西周之时,轻巧易拿的漆器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青铜器,漆器的出现和流行也使得西周时期的螺钿镶嵌一类的漆器流行,当时,“蚌饰天下”的漆器审美风格在贵族之间流传甚广。
西周时期螺钿镶嵌的独特之处在于嵌蚌的装饰之上。
蚌饰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蚌泡(中间鼓起来的圆形蚌壳),另一类便是蚌片,当时的人们把蚌壳打磨成形状不一样的蚌片,之后,用形态各异的蚌片来拼接成不同的图案,如兽面纹和凤鸟纹等。
不同于商朝螺钿嵌饰种类的多样,西周时期的嵌饰较为单一,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蚌饰。
在祭祀仪式盛行的西周,蚌饰漆器也被用作祭祀之用。
《周礼·地官·掌蜃》记载:“祭祀共蜃器之蜃。”
《周礼·地官·叙官》记载:“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
《周礼》所记载的用作祭祀之用的“蜃”,便是嵌蚌饰漆器,在四周也被称作“蜃器”。蜃器作为祭祀之用,是尊贵与奢华之意。
除了装饰祭祀之用的器具,这时的蜃还用以饰车。
《周礼·地官·遂师》记载:“大丧,使帅其属以幄、帟先,道野役;及窆,抱磨,共丘笼及蜃车之役。”
至盛而衰,螺钿漆器也没逃过这一规律,在西周盛极一时的螺钿漆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衰微,甚至于说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其在四周时期衰败的主要原因也和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息息相关,周王室衰微,这些被专属于贵族的“蜃车”亦或是“蜃器”也自然而然的衰落了。
西周螺钿漆器衰落之后,就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浮期,螺钿漆器再次繁华之时已经到了大唐。
至于唐朝的螺钿漆器繁盛的程度,以下一事或许可以表明,螺钿漆器经过很长时间的蛰伏,再次以全新的面貌亮相于唐朝,现代众多漆器研究者甚至一度认为螺钿漆器这一技术始于唐朝。
唐朝的螺钿也与繁华雍容的大唐相得益彰,呈现出一派繁华炫目,华贵雍容之景。
不同于西周时期螺钿装饰的单调,唐朝螺钿工艺的装饰在图案之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势态,几何图案、各类花卉和鸟类,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动物等。
在漆的制作工艺上看,也是大有进步,西周时期用作粘合的漆多是天然漆,而这一时期出现了虫胶这样的树脂粘合剂。
唐朝对于蚌片的使用也主要是整个蚌片,他们并不像西周时期那样来组合多个拼接成图案,而是选择在蚌片上进行精细的雕饰。
此外,在蚌片上进行镂空,之后镶嵌以琥珀等在唐也是十分之盛行。
唐朝特有的螺钿
铜镜也是唐朝螺钿镶嵌这一工艺产生的物品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螺钿铜镜便是指用螺钿工艺在青铜镜的背面进行装饰的工艺铜镜,唐朝的螺钿铜镜也一度被认为是贝壳镶嵌与漆工艺的结合。
王世襄:“镜背以漆灰铺地,上面再填嵌壳片花纹,故可以说是一种铜胎嵌螺钿的漆器”。
关于螺钿铜镜的装饰手法,多是在镜子的背面树脂上加以螺钿花纹,再以琥珀和玳瑁等,这不止是螺钿铜镜的特点,也是整个大唐螺钿工艺的主要特点,即在螺钿之上复合镶嵌一众的宝石。
唐朝的螺钿铜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便是上文所述的,铜镜背后饰以虫胶、琥珀、孔雀石和绿松石等,另一种螺钿铜镜是双凤花卉圆镜,镜子的背面是漆,之后再以蚌片来制作成装饰图案,这类螺钿铜镜并没有金玉之石作为装饰。
除了螺钿铜镜,大唐出现的螺钿漆盒也同样的精美绝伦,黑色的漆盒之上,以螺钿构成的人物、花鸟等作为装饰,螺钿在漆盒之上熠熠生辉,与黑底的漆盒向搭配,更显螺钿漆盒的高贵与典雅。
用较为简洁的语言形容唐朝螺钿镶嵌,那便是奢华和繁缛。
到了宋朝,随着当时人们审美倾向的改变,螺钿漆器所用至螺钿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宋朝偏爱精致与文雅之物,相应的,也更偏爱精致小巧的螺钿。
而更为精细的螺钿工艺也使得其制作成本增加,所以在宋朝,螺钿漆器是极尽奢侈之物。因此,在市井长街,很难见到螺钿漆器的售卖。
宋朝螺钿漆器的奢侈不仅是因为其制作工艺上的繁琐,同样也因为其镶嵌之物的贵重。宋朝时期螺钉多取自珍珠贝、夜光螺等较为贵重贝类,因此,螺钿漆器在价格上也是常人望尘莫及之物。
这些上等的贝类镶嵌在黑色的漆器上,便如长夜之中最璀璨绚烂的夜明珠,又似夜空之上的日月星辰,光芒万丈。
这一时期的螺钿漆器之奢侈程度,让皇帝都无奈的下令将螺钿漆器禁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初,徐康国为浙漕,进台州螺钿椅桌,陛下即命焚之。至今四方吹颂圣德。……上指御座曰:‘如一椅子,只黑漆便可用,何必螺钿。”
元明时期的螺钿镶嵌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明朝,金箔、银箔等成为了漆器镶嵌的常见技法,螺钿漆器愈发的绚烂璀璨。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螺钿镶嵌这一技法已经名扬于海外了。
明朝官方设有专门的漆器制作厂,民间漆器也遍及大江南北,此时,也出现了一众漆器制作的名家。
时至清朝,因其仿古之风,厚螺钿镶嵌再度盛行,所镶之物经过精细的雕琢,会高出漆器,并且有浮雕之效果。厚螺钿在清朝的盛行甚至一度威胁到了薄螺钿,清朝晚期,薄螺钿的制作技法频临失传。
螺钿镶嵌工艺有以下几个步骤,其一便是加工蚌壳,做成自己所需要的图形,其二便是将自己所需要的器具进行漆液髹涂。
待以上两道工程全部准备完毕,再用漆胶将加工之后的贝壳粘合在器具的表面之上,将器具表面制成各种纹饰,最后将贝壳进行打磨,美化,至此螺钿漆器便完成了。
根据在漆器表面镶嵌的材料,又可将其分为厚螺钿(又称硬螺钿),和薄螺钿(软螺钿)两类。
厚螺钿漆器呈现的是古朴大气之美,且厚螺钿漆器从周至今一直是漆器的主流,厚螺钿一般也是镶嵌在体积较大的家具之上。
薄螺钿也镶嵌在体积较小的物体之上,明朝之后,薄螺钿才开始使用。
明代黄成《髹饰录》记载“螺钿”条记载:“壳片古者厚,而今渐薄也。”
与厚螺钿相比,薄螺钿纹饰更加的细致和精巧。
此外,根据螺钿镶嵌技法的不同,我们还可以把螺钿制作的技法分为三类,即浮嵌、衬色螺钿和平嵌。
浮嵌的特点便是在螺钿镶嵌好之后,会略高于漆器,有起伏的状态,而浮嵌的这一特点也使得它多用于表现人物和场景。
衬色螺钿也叫做“色底螺钿”,其意为在螺钿的底部涂上有颜色的漆亦或是在其底部贴上金银,该种方法主要是用来提升螺钿的色彩表现能力。
平嵌便是通过打磨和抛光等一系列较为繁琐的步骤,使螺钿与漆器融为一体的制作手法。
螺钿镶嵌技术在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有重大的转变,早期其制作较为简单,仅以贝壳作为装饰黏贴到漆器之上,之后,历朝历代不断的发展,每个时代的螺钿镶嵌都会跟随社会背景的演变而发生改变,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最后的打磨抛光等已经需要几十道完整的工艺流程。
螺钿技术最早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在西周时期,西周之后,螺钿镶嵌技术开始衰落,之后,几乎绝迹。
时至唐朝,螺钿镶嵌再次在历史的长河之上熠熠生辉,螺钿铜镜更是其螺钿工艺发展的代表之作,到了宋朝,镶嵌之技术更为精进,薄螺钿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螺钿镶嵌之工艺更趋向完美。
明清是螺钿技术的繁荣时期,其制作的工艺更加的繁琐,所制成的图案也更加的复杂。
螺钿镶嵌在我国跌宕起伏了千年,有辉煌,有低谷,但是它凭借着绚烂的色彩与精致的制作工艺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之中破土而出,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土壤之中,也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