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剑武和吴淑芳,是夫妻、也是同门师兄妹,
2001年放弃前途大好的工作机会,
上山跟唐明修老师学习做漆。
跟大部分人想象中逃离城市、
归隐山林的悠闲画风不同,
夫妻俩是跟着
师父从生活的日常中
开始认识
大漆的。
许剑武作品
吴淑芳作品
下山后,成立南山漆艺工作室,
每日的生活围绕大漆展开。
他们的作品先后走进法国巴黎大皇宫、威尼斯……
用时间把巧思打磨成精品,
每次一出
新作品都被藏家们争相收藏。
进入大漆
老白茶已经在壶里翻滚过一轮,许剑武和吴淑芳刚忙完一批作品,许老师的指甲里还残留黑色大漆,这是做漆人的常态。
吴淑芳开玩笑说,往往看我们的手就知道
髹漆的进度了,做底胎的时候刮漆灰、裱麻布,手上难免会沾上生漆,描绘阶段则是各种色漆,到后面打磨、推光的时候就比较干净了。你看今天我的手相对干净,说明创作告一段落了。
漆艺家 吴淑芳
他们相识于学生时代,从鼓浪屿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先后上山跟唐明修老师学习做漆。在同龄人都已经小有成就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放下所有,学漆。身边的朋友、家人都一一反对,“大漆是什么?学了有什么用?”
“师父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大漆有多好,只由你自己去感受,再选择要不要留下来学习。”
许剑武 吴淑芳 摄于1995年 鼓浪屿
许剑武第一次上山看到唐老师的作品,大漆呈现出来的厚重、深邃与宁静的质感,与以往他擅长的国画质感完全不同。
原本不收女学生的唐老师最后也磨不过吴淑芳,让她也留了下来。他们向往唐明修老师在山上那种相对游离于城市边缘的纯粹生活,那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漆艺家 许剑武
有一天清晨,吴淑芳看到师父站在水渠边,师父招招手叫她过去,感慨着说“你看这石头上青苔的布局,都有它独特的美感,平时多观察,会发现身边就有各种自然天成的艺术。”
回忆起整个学艺经历,吴淑芳说,其实师父并没有刻意教我们大漆的技法,更多的是让我们体验生活,感受大漆。
许剑武说,在山上学习的经历,是他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师父对漆的执着与坚持,始终影响着他们。
漆园留影
下山后,他们成立南山漆艺工作室,“南山”是吴淑芳从小长大的故乡,又与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生活相契合。
工作室一隅
许剑武不断深入大漆,熟习大漆特性、探索大漆工艺,用素髹脱胎技法,创作出一系列作品。其中《敦煌系列》运用了大漆的各种特性,使得画面变化丰富、自然斑驳,浑然天成,独具他的个人特性,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敦煌壁画。
许剑武作品《胁侍菩萨》
许剑武《敦煌系列》作品
吴淑芳则专注于大漆语言的自我表达,她喜欢在传统东方文化里找寻
灵感,凝结成不同的时空元素,《痕定系列》以麻布、大漆、瓦灰为媒介,通过层层裱布,制作出自然布纹皱褶的胎体,以断纹的形式表现装饰层部分,使两者之间自然融合,转换成独具当代审美趣味的艺术装置,打开大漆的另一种展现形式。
吴淑芳作品《痕定系列》
创作是为了表达自由
许剑武老师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吴淑芳老师性格更外向些,和我们从大漆聊到生活。二人相识近30年,看似步调一致,实则节奏各有快慢。
他们不断强调,我们的创作是互相分开的,谁也不干扰谁。
创作中大多时候都是各自与漆独处,吴淑芳老师开玩笑说,剑武和漆呆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我呆在一起时间长。
吴淑芳创作习惯为先勾画大量草图,捕捉万千思绪中一闪而过的灵感,确定整个系列的基调后,再展开制作。
吴淑芳作品《古籍系列》 湖北美术馆收藏
许剑武则是个技术控,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常常会有新的想法产生,根据漆性的变化即兴调整创作方向。创作之余,还喜欢研究制作各种髹漆工具,据说他制作的漆发刷用起来得心应手、堪称一绝。
许剑武制作发刷过程
许剑武制作的漆发刷
创作中二人遵循一个共同原则,只做用大漆才能表达的东西。从早期沉迷于大漆的各种工艺,不断叠加,到现在使用减法,回归到大漆最本质的状态。
“只有越了解大漆,才能更自由表达。”许剑武如是说。
许剑武的作品《水》缘于一次创作过程中底胎制作时自然起皱的状态启发,髹成之后,光投射其上,有湖水荡漾、波光粼粼的效果,宛如冯延巳笔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许剑武 作品《水》(正面)湖北美术馆收藏
许剑武作品《水》(反面) 湖北美术馆收藏
前段时间许剑武延续《敦煌系列》创作的新作品,运用脱胎技艺,画面中佛像低眉敛目,衣带翩跹,笼罩在梦幻的灰蓝色里。开裂的肌理,以手触之却又光滑平整,令人称奇。画面上充满古老的斑驳的痕迹,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忍不住驻足凝视其中。
“我可能一辈子都会延续创作《敦煌系列》,但是每个阶段都会不一样。”
许剑武作品《覺》
许剑武 近期新作
许剑武作品《寒峙》《经变》威尼斯
宫殿展览现场
吴淑芳的作品每次看都会有新发现。2019年《痕定》系列在威尼斯 宫殿展出。用大漆描绘出壁画上的唐代女子,充满时间刻痕,这件既是平面又是装置的作品,打破了传统漆画的表现形式,画面内核极具东方,又非常当代。
吴淑芳作品《痕定系列》之一 威尼斯 宫殿展览现场
吴淑芳作品 《痕定系列》
新作《古籍》系列与以往的作品在表达上又有不同。从古籍善本中汲取灵感,吴淑芳掌握大漆与丝麻的奇妙碰撞,摈弃五色,保留黑白灰,于是就有这件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作品。
吴淑芳 新作
与大漆相处多年,他们深知大漆急不得。许剑武和吴淑芳都是能够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生活或创作感到疲惫时,就到茶桌旁煮一壶茶,互相聊聊最近创作的困惑、感悟。在彼此身上汲取能量,心里平静了,会感到豁然开朗。
舒服的生活状态
除了日常生活起居、会客、看展,他们一年中近乎三百天都在做漆。疫情似乎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反而屏蔽了外界打扰,每日呆在工作室里做漆、思考、创作。
“我们两个性格很不一样,看的东西、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但是却又能聊到一块去,别人以为我们很像,但是其实不一样。”
吴淑芳爱喝酒,许剑武却滴酒不沾。许剑武习惯早睡早起,凌晨5点半起床,做早餐、送女儿上学,再开始做漆。吴淑芳的生活作息则比较随性,平常喜欢整理工作室、喝喝咖啡,再进入工作状态。
在聊到关于大漆的看法,二人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意见。吴淑芳老师说,我们时常会争吵,但是聊到最后总能达成和谐,创作中虽然会有互不服气的时候,但也会认真思考对方的意见。
共同点恰恰也很多,他们对待大漆同样是严谨,也不急于做展览,要等到遇见合适的伙伴、合适的空间。
近些年大漆市场愈来愈好,市面上买到的大漆反而质量没有以前好,于是他们买来生漆,在工作室辟出一角专门炼漆,
“前面我们对漆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虽然前人留下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但是我们反而要溯源,从源头上能找到我们要的东西。”
工作室炼漆图
闲暇时,他们也用大漆做一些好玩的器物,将老木盆拆散,重新组装,刷上大漆就变成工作室的洗手盆;用粮仓里被老鼠啃破的麻袋用大漆做成茶盘,被无数人模仿。
他们喜欢逛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在巴黎参展时呆了六七天,每天都泡在博物馆里,国内正好是除夕,朋友圈里大家都在发年夜饭,因吃不惯法餐,他俩在蓬皮杜艺术中心饿着肚子逛展。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当时逛展也很惬意。”
摄于蓬皮杜艺术中心
摄于巴黎
近期吴淑芳老师又有了下一个系列的灵感,未来还有更多想要去表达的东西,创作欲望源源不断。
许剑武老师则继续研究脱胎
漆器的新工艺,使素髹的脱胎漆器一体成型、内外兼修。许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件他故意打破的脱胎漆器,让我们观察器物断面中麻布与漆灰交叠的形态,看起来非常轻薄,不足一毫米的胎体,工艺却相当讲究。
很多人总会问他们,为什么会坚持做漆。
吴淑芳和许剑武相视一笑,这与坚持无关,而是因为喜欢。
文章来源: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365378349409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