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1849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5-9 20:00:37 | 查看: 1109| 回复: 0
明清时期,阳江漆器已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漆皮箱、漆皮枕头、漆花木屐、漆艺梳妆台、漆器暖水壶是当时嫁妆的五大件。最盛时,阳江漆器从业人员达到400多人,月产数万件漆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范俊漆器作品《百子瓶》(80CM*50CM)

“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这是我国著名诗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田汉在1962年到阳江漆器工艺厂时给阳江漆器题写的诗句。漆艺即是漆工艺、漆艺术。它是一门以漆为主要使用材料的艺术门类,包含漆器、漆画和漆塑等。无论是平面的造型还是立体的造型,无论是日用品还是装饰品,只要使用到漆,都属于漆艺的范畴。

阳江的漆器制品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中外友好、文化艺术交流、艺术品收藏、艺术欣赏中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阳江漆器曾驰名中外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朱漆木碗屈指算来,漆器已经伴随中国人走过70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时,阳江开始生产漆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明清时期,阳江漆器已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漆皮箱、漆皮枕头、漆花木屐、漆艺梳妆台、漆器暖水壶是当时嫁妆的五大件。清代诗人谭松年作《阳江竹枝词·漆皮箱》:“赠君珍重载衣裳,定造成双黑漆箱。从此黑头人不老,相投胶漆两情长。”来表达人们赋予阳江漆器的美好祝愿。《阳江县志》载,晚清时,阳江县的漆皮箱、漆皮枕已驰名中外。当时,县城西门街(现南恩路西段)有漆器店20多户,出现了“老义和”“广泰成”等著名漆器店。

最盛时,阳江漆器从业人员达到400多人,月产数万件漆器。1958年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成立,漆器厂成立之后,阳江漆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新高峰。当时漆器厂集中了阳江漆业包括傅乃彬等在内的精英,漆器厂的产品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大放异彩。1962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田汉参观阳江漆器后,赋诗赞美:“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江朱漆好,留得岭南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游客在参观阳江漆艺院的漆艺作品。

江城漆艺主要以漆器为主,分皮胎、布胎、纸胎、木胎、瓷胎、陶胎等,其中以皮胎、布胎、纸胎漆器最富传统特色。江城漆器以生产漆箱、漆枕、漆盒等小件漆器而闻名,传统漆艺产品具有质轻、坚固、防潮、耐水、耐碱、耐热、耐磨、耐大气侵蚀、硬度高以及漆膜丰满、光亮、古雅、美观等特征,具有长时间不变形、不褪色的优点。江城漆业主要生产实用型漆器工艺品,如:漆器家具、漆器用品,到有欣赏、收藏价值的美术工艺品:如漆摆件、漆画等,其中较大件的皮制漆艺制品在全国也只有阳江能够生产。在制作技法上有髤罩、镶嵌、描金、莳绘、雕填、变涂、贴金、贴银、戗金、化漆、堆漆、泼漆、弹彩、研磨和印花等技法,用色则通过调入银硃、石黄、石绿、宝红、钛白等入漆原料,由原来的黑、朱两色,增加到多种色漆,又加入使用螺钿(包括各种贝壳、螺壳)、蛋壳、金银箔、石片、闪光磷等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江城漆器的艺术表现手法,拓展了阳江漆器的艺术创作空间。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髹”(音:休)字的意思:它是作为漆艺的专有动词使用,以漆饰物谓之“髹”,民间则把以漆饰物的动作也称为“漆”。《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古人言漆工,或言漆器,常用这两字来概括。髹饰工艺是中国古代在艺术品上采用的一种工艺,用漆漆物,谓“髹”;“饰”,寓纹饰之意。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阳江漆器的千文万华。人们对漆器的要求已不只满足于生活需要,为提高国营漆器厂的产品水平,1963年,广东省派出若干技术人员前往各地学习,漆器厂工人范俊等一批漆艺技术人员先后接触到了福建的脱胎、平遥的彩绘、四川的研磨、扬州的螺钿镶嵌等漆工艺。靠着皮胎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与北京漆器、扬州漆器、福建漆器、四川漆器齐名。

1976年下半年,漆器厂厂长沙泗组成攻关小组,开发大漆的替代涂料。经过反复摸索和艰苦试验,以腰果壳液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了天然树脂型油基漆——腰果漆。1982年,产品基本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漆颜色相对鲜艳,成本较便宜,非常适合首饰盒等小漆器饰品的工艺。用腰果漆髹饰以后, 阳江漆器进一步形成五彩缤纷、色泽靓丽的地方特色。阳江腰果漆器的胎质, 不再守住传统的皮胎, 而有木胎、布胎、塑料胎等。漆器产品也不再是当初单一的漆皮箱和漆皮枕,到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大床、衣柜、桌子、椅子甚至碗碟、筷子等日用家居用品,有800多个品种。当时,阳江漆器出口值最高达到680万元。

因漆画而重新焕发生机

阳江漆器可以说是从生活中走来,适应生活的需要而形成。一开始以实用为目的,后来才赋予了它审美的功能。当初,阳江生产漆皮箱、漆皮枕,髹以红、黑两色漆,继而生产皮雕漆盒等。漆皮箱以其特有的防潮防蛀功能,且美观大方,成为贮器首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曾爱琼漆器作品《仕女图梳妆盒》(27.5cm*21cm*16.5cm)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营不善及社会环境变化等原因,阳江国营漆器厂和许多国企一样转制了。受到物美价廉的塑料等制品冲击,漆器市场迅速萎缩。1996年,阳江漆器厂基本停产。如今,在阳江的大街小巷,再难觅得专卖漆器的店铺。普通人家,也难见漆器的踪影。目前阳江真正从事漆艺的人有多少?有人说,仅有寥寥数人;也有人说,大概二三十人,最多不超过50人。阳江漆艺产业协会成立时,几乎集中了阳江所有与漆艺相关的从业人员,会员不过60人左右,这里面有些人仅是漆艺爱好者。

漆器低迷,漆画却逐渐走俏,并以雍容华贵之姿进入人们的视野。

“阳江目前从事漆艺的,大部分是从事漆画。因为漆画不仅制作起来相对方便,也更加有市场。”市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冯树华说。漆器厂逐渐萧条直至解体后,漆艺的辉煌不复存在。一帮痴迷漆艺的老工人利用漆器厂的资源,组织创作漆画,并在国内屡获殊荣。

制成一幅漆画,要经过一套十分复杂的工序。构思设计素描稿后,用复写纸把图稿拷贝到漆画板,在漆板上洒上金粉、银粉,留下影像,再层层涂漆上色,贴上木屑粉、瓦灰粉或蛋壳、金箔、银箔等材料,还要用砂纸打磨,用植物油或瓦灰等抛光、罩染、揩清。在漆墨苑,陈奇积的学生、25岁的阮文峰正专心致志地描饰银粉。在阳江职院选修漆艺后,阮文峰便迷上了漆艺。阮文峰说,有很多朋友喜欢自己的漆画,还有人出三五千元购买,如今若以漆画谋生,不成问题。

漆器,才是阳江漆艺的根本。阳江漆画只是附生在漆器上的分支,传统漆器若丢失了,就等于失去了“人无我有”的特色,失去了工艺美术的立身之本。

当阳江漆器髹饰技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对于阳江漆器老艺人来说,荣誉加于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傅以周漆画作品《叠金花》

作为传承人的傅以周,还兼着阳江漆艺馆馆长一职,最近他忙于撰写漆艺馆可行性计划,准备对阳江漆艺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记录、整理、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传承系统、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进行确认,并建立系统的档案。“只要每个人都出一分力,即便是具体而微的事情,相信假以时日,也能星火燎原了。”傅以周说。

父子坚守接力传承漆艺

树石流水,百鸟争妍,天空、树下、河边的鸟儿们形态各异,细节纤毫毕现,透出无限的生命力,在(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高亮的家中,一幅长1.2米,宽0.8米的百鸟争妍漆画图引人注目。范高亮用手轻轻抚摸画上的鸟儿,忆起一段代代相传的约定。

“这幅漆画是父亲用不同技法制作而成,画中融合他一生所学,他把这幅画传给我,希望我能掌握画中技艺并一直保护和传承下去。”看着眼前的漆画,范高亮脑海中浮现出年迈的父亲范俊耗时半年制作这幅作品时颤抖的双手,完成这幅作品后一年左右,父亲就与世长辞了。这幅画作,也成为父子间坚守、接力传承的约定。

范高亮出生在一个漆艺家庭,父亲范俊原是一名绘画师,后来被聘为漆器厂工作人员,因此开始学习漆艺也爱上了漆艺。因为工作的原因,范俊带着范高亮等一家子人住进漆器厂宿舍,从记事开始,范高亮就和漆艺打起“交道”。“父亲经常在家做漆艺,生活中接触最多也是漆器。”耳濡目染之下,范高亮开始跟着范俊学习漆艺,一学就是20多年。

“要达到这样的水准才算及格。”学艺的日子,范俊严格要求,范高亮则像海绵一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从学习到参与作品制作,范高亮的漆艺手艺变得愈加娴熟。范高亮和范俊合作的《百子花瓶》《鸡竹花瓶》《鹦鹉花瓶》等作品,得到了专家和漆艺爱好者好评。受到认可的范高亮内心非常兴奋,更加坚定了把漆艺做好的念头。

多年的积累和钻研,范高亮的漆艺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不少人的喜欢。“父亲喜作传统花鸟,我则会在其中融入更多现代化元素。”范高亮说,传承之道首先作品要结合时代特点融入群众生活。范高亮讲述,虽然阳江漆艺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但其地位并非一直屹立不倒。1995年,随着工业漆的出现,对阳江漆器市场造成冲击,漆器市场迅速萎缩,不少漆器工人开始转业,此后十余年阳江漆器淡出人们的视野。直至2007年,阳江漆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再次卷起浪潮。“不紧跟时代,就会被时代淘汰。”受父亲影响,范高亮有扎实的绘画基础, 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技艺。

“我曾对父亲许诺,一定要传承弘扬阳江漆艺事业。” 2013年,范高亮和漆艺同行发起成立“阳江市漆艺产业协会”,建立项目保护机构框架,团结组织阳江漆艺人才。逢周末时,范高亮会与协会成员进行“头脑风暴”,他们集思广益,探讨关于漆艺的传承和创新,让漆艺能有更多的可塑性,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为手艺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传承和保护还需要精彩的展示,位于阳东区雅韶镇的阳江漆艺院,琳琅满目的漆艺作品陈列其中,引得前来参观的游客阵阵惊叹。2013年9月,范高亮与有识之士组织成立“阳江漆艺院有限公司”,范高亮被公司聘任为设计总监,现在公司已经成为项目保护单位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2016年5月,范高亮以传承人身份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第三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并将这次学习成果在北京太庙作了展出。2017年范高亮被命名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入选“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榜单。范高亮创作的漆画《海景图》获得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铜奖,漆瓶《梅花锦鸡瓶》获得2020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铜奖,漆画《鸡》被广州陈家祠省民间工艺美术馆收藏。

“传承,仅靠少数人努力远远不够。”范高亮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学习,结合时代多创作、多展览、走进校园、走近群众、创新教学,让漆艺在新生代中焕发活力,让阳江漆艺走向世界绽放光彩,为阳江非遗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传承漆艺需要技术更需精神

当下阳江漆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才能让漆艺走进更多人的日常,重现阳江漆艺当年的辉煌?对这些问题,笔者曾和阳江漆艺非遗传承人傅以周有过一次精彩的对话。在对话中,傅以周对阳江漆艺如何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傅以周在创作。

笔者:如今在阳江漆艺界,从事漆器、漆画创作的寥寥可数,您觉得这个行业缺些什么?

傅以周:眼下阳江漆艺界,从胎骨、裱布、涂漆、装饰……能从头至尾掌握漆器制作全过程的人不多,在制作工序上,一些工艺细节的把控能力上都有许多精微的讲究,但大家不大重视。

与技艺流失的,是传统手工作业精神的缺失。一些人唯利是图,急功近利,遗弃了漆艺行业一些传统和精神。一旦精神或者追求出现偏差,就很难保证作品的气息纯正和高水准。

笔者:正因为一些技艺缺失,一些人选择门槛相对较低的漆画创作?

傅以周:漆艺是河床,漆器是河床的水,漆画是水上的生长物。所有漆艺的精髓都在漆器里面。如果把漆器丢了,一味鼓励漆画,漆艺的传承和发展就难以为继了。

对漆画的热衷,这不是阳江漆艺界由于去难就易的选择问题,应是中国漆艺界的问题。

笔者:一些人认为,漆器没落的根源在于技艺的陈旧。

傅以周:很多人认为是市场的问题,或者技艺的落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赞同。技艺不存在陈旧的问题,陈旧的是我们做出来的漆器,由于审美取向上的陈旧,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

笔者:漆器未来出路在哪?

傅以周:还是要靠市场,让漆器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日本,漆器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不全是实用品,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可以断言,如果漆器未来的舞台仍然是展览,它的前景不会灿烂。漆器要想在现代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应该同时具备实用和艺术价值。只有走进生活,具有一定的市场,被大家消费得起,才能有立足之地。然而仅仅为市场而市场,而忽略漆器本身的技艺诉求,过于粗劣化,也意味着降低其艺术品质,这也不利于漆器的发展。

笔者:阳江漆艺曾名声在外,如今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傅以周:人才培养。阳江从事漆器、漆画创作的才20多人,要传承漆艺,这个数字远远不够。

论及人才培养,大学培育是最好的。如今在江西、黑龙江等不是漆艺基地的省外高校,都设立了漆艺专业。但我们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才办了些选修类课程。要想取得大效果,设立漆艺专业是必须的。高校培养漆艺专业的学生,为阳江的漆艺事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改变阳江漆艺后继乏人的现状。源源不断地输出专业人才,阳江漆艺的传承大有希望。

江城漆艺为区级非遗项目。江城漆器主要生产实用型漆器工艺品和美术工艺品,如:漆器家具、漆器用品、漆摆件、漆画等,其中较大件的皮制漆艺制品在全国只有阳江能够生产。制作技法上,有髤罩、镶嵌、描金、莳绘、雕填、变涂、贴金、贴银、戗金、化漆、堆漆、泼漆、弹彩、研磨和印花等技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4:26 , Processed in 0.0471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