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新帖

468

积分

好友

主题
发表于 2024-5-10 08:04:54 | 查看: 875| 回复: 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法国巴黎的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美术馆(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现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博物馆理事会成员道格拉斯·迪龙的推动下,馆内不断增加亚洲的艺术品和文物。亚洲馆里展出的中国文物有不少是稀世珍宝。有的画作上还盖满了历代收藏家和帝王之印,表明画作饱经历史风霜。上世纪80年代初,博物馆还仿造了一座小型的苏州园林。庭院里中的“明轩”里陈列着许多中国明代的家具。

干漆夹苎坐佛像

国宝档案:揭开不朽佛像的秘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代干漆夹苎

高96.5cm 宽68.6cm

7世纪初

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

作为干漆夹苎佛像的代表是大都会东亚馆的镇馆之宝

这尊佛像有近1400年的历史,为7世纪初唐朝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坐佛。造像生动细腻,宛若真人,双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纹褶皱自然写实,流畅生动,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洁,充满弹性。袈裟表面均残留敷彩痕迹,佛像裸露的肌肤处可见较为明显的贴金痕迹,袈裟表面残留鲜艳的红,蓝敷色。大都会的签注上标注佛像来自直隶省正定大佛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落美国】

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上个世纪初在北京建立山中商会支店,正式开展在北京收购中国古董的业务,为山中商会在欧美各国的分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中国艺术品。1917年的一天,有一古董商带来了四尊佛像,熟知中日文化的山中定次郎看出这些旧的佛像绝非寻常之物,而是采用了干漆夹纻的古老工艺。山中定次郎认定眼前的这四尊干漆夹纻佛像来历非凡,因此他毫不犹豫的用高价全部买了下来。

山中定次郎得到这些佛像后,留下了其中的一尊,而将另外3尊运往了美国纽约分店公开出售,引起美国各大博物馆关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很快出高价买下了其中的一尊,还有2尊则分别被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塞克勒艺术馆和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馆买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坐佛像就是当年高价购入的珍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像之珍贵】

这组佛像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它重要之处就是因为佛像制作采用的是千年前的干漆夹纻工艺。干漆夹纻现在通俗说法即脱胎漆器,唐朝制作的干漆夹纻佛像熟知的仅见于日本国宝级财产唐鉴真和尚干漆夹纻像(80.1cm),由此可见同为唐代的这四尊佛像的珍贵程度。

但由于历史上几乎很少大规模制作干漆夹纻佛像,因此流传下来的干漆夹纻佛像很少见到。而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几乎就更难见到。正如大都会艺术馆东方部中国艺术副主任孙志新对馆珍藏的这尊佛像的评价:这个佛像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或者说中国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它重要的特点就是因为他是一件脱胎漆器,这种脱胎漆器的佛像中国存世的是少之又少,从唐代到现在我不敢说这是唯一的一尊但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尊佛像之一。从国内看,在国内还没有看到这么大的保存这么好的脱胎漆器的佛像,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文物。堪称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干漆夹苎——古老干漆工艺

“夹苎”制作工艺,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魏晋、 隋唐时期、寺庙大佛,多用“夹苎”。作为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苎技术也逐渐衰败,几近失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干漆夹纻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它采用干漆,苎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采用这种工艺制作佛像时,先做好一个工胎,作为一个木头大概雕塑的佛像,然后用麻,再刷漆,等到一定程度漆干后把木胎取出,使它完全成为一层空壳。纻是一种麻属科植物,即苎麻。唐释慧琳注《释迦方志》卷上, “夹纻”条,注云“按《方志》本义,夹纻者,脱空像漆布为之。”后世称干漆夹纻为“脱胎”或“脱沙”即脱胎漆器。经过干漆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一种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宜开裂,变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细腻的纹路和流畅的衣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使夹苎工艺在佛教造像上得到广泛运用。当时兴建寺庙塑造佛像几乎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 人们崇佛信佛,以此为大事。

隋唐时代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 寺院之盛必然导致塑造佛像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佛像造型也具有了隋唐时代的明显特点,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相比,隋唐佛像丰腴端庄。从漆工艺来看,夹纻佛像依然流行, 而且不仅使用夹苎工艺制作佛像,也制作人像和其他的工艺物品。

夹苎法自宋以后技法逐渐衰落,洛阳白马寺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十八罗汉像为国内仅存的元代夹苎乾漆造像。夹苎像,则是明代的作品,采用夹苎贴金工艺,造型优美,工艺考究.

明清两朝的“夹苎造像”不如前代盛行,直到清代乾嘉年间, 福州漆艺家沈绍安研创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出现, 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 夹苎“历经几千年传承, 方才发展成今天的“脱胎”,技艺虽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有所变化,但是脱胎技法却更多运用于漆艺术品的领域, 成为现代漆艺术特别是立体漆艺术不可或缺的造型工艺。“夹苎造像”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 干漆夹苎佛头像

是存世的中国早期干漆夹苎佛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干漆佛像 隋朝(公元590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漆语漆缘官方QQ群|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漆语漆缘-漆器漆艺爱好者社区-漆器收藏头一站 ( 晋ICP备2023015989号 )

GMT+8, 2025-5-5 00:31 , Processed in 0.0541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