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属于
广东漆器的高峰期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潮州金漆木雕、广佛
髹漆家具和阳江
漆器的繁荣时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图/受访者提供
岭南的先民们是怎样用漆液髹饰生活用品?髹漆艺术是怎样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丰富?又是如何在广东发展并传承下来的呢?广东的漆艺在历史长河中,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日前,《广东髹漆简史》在岭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对先秦到新中国之后,广东人民的用漆情况进行了详尽
梳理。
难能可贵的学术探讨
为了振兴广东省传统漆艺,在广东省文旅厅的指导下,广东省传统漆艺工作站在2018年应运而生。
该工作站支持“广东省传统漆艺工作站人才培养基地”启动了《广东髹漆简史》编撰出版项目”,项目系统梳理从战国时期、先秦两汉至现代广东漆器的发展变化脉络,论述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了漆器的创作和鉴赏,并突出其工艺蕴含的美学元素,从而达到传承与传播漆艺文化的目的。
过去几年,经过漆艺家程智和青年美术工作者梁志钦的努力,《广东髹漆简史》终于成稿出版了。
《广东髹漆简史》封面
本书分述漆材料、从秦朝到当代的广东漆艺情况、广东漆艺重点技法及其表现形式等,条理清晰,资料翔实,为研究者开拓理论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广东髹漆历史。
目前国内有关漆艺史、漆器史、髹漆史等史学梳理的专门著作并不多,而以一个省份作为梳理范围的则更为少见。
著名漆画家蔡克振对此书评价称:“漆画家兼漆艺教育家程智先生与青年美术工作者梁志钦先生,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同时根据众多的实物进行分析研究,以‘广东髹漆史料’的线索进行了史学性的梳理,对广东的漆艺界而言,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学术探讨和贡献。”
铜器漆画,独南越所有
经过《广东髹漆简史》的梳理呈现,岭南地区早在战国时期便有髹漆记录,并有相关器物藏在广东省博物馆,例如
出土于肇庆的一座战国晚期的土坑木椁墓的“‘朱漆填色’错银鸟纹青铜罍”。
金漆木雕人物、群狮、金漆画人物山水博古纹菱形馔盒
而出土于广州西村石头岗的一处秦代墓葬的,烙印有“蕃禺”二字的漆奁,更是岭南实现郡县制度较早的物证。
通过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无论是形制还是数量,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器物,都说明汉代是漆器的一个辉煌年代。
其中,南越王墓出土的那件“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更体现了当时成熟的漆器生产工业,著名考古学家傅举有在《汉代漆工艺》里形容“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在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漆器中,还有罕见的“黄金扣器”,在现存的汉代扣器中,以铜扣为最多,银扣次之,金扣极少,傅举有先生曾也惊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两汉黄金扣器是少有的考古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南越王时期,岭南也有在铜器上施漆画的发现,学者夏增民的研究发现“铜器上施漆画,独南越所有而中原尚无。”
从目前出土的汉代漆器来看,的确种类繁多,例如屏风、箱、盒、盆、耳杯、琴、瑟、博局、案、奁……几乎涵盖生活中的所有用具,漆胎主要是木胎、铜胎等。
广东输出漆器一枝独秀
本书作者告诉记者,真正属于广东漆器的高峰期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潮州金漆木雕、广佛髹漆家具和阳江漆器的繁荣时期。而到清代一口通商的十三行时期,外销漆器更成为了西方国人所钟爱的重要商品之一。
这一时期,广东输出的漆器可谓一枝独秀,甚至由此地所外销至欧洲的漆器被称为“广器”,并作为中国漆艺的代表而影响西方。
战国晚期的土坑木椁墓的“朱漆填色错银鸟纹青铜罍 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在广东省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以及国外的一些博物馆藏品中可以看到,外销漆器的品类主要分为漆屏风、漆箱、金漆木雕、漆盒、女红桌、漆扇、餐椅以及名片、信件盒等。
这些漆器或在描绘的题材上、造型上或者功能上都凸显了外销特点。
著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在《中国艺术》一书中也曾有关于清代漆器画面表达的论述:
“男女手工艺师运用绘画艺术作为设计的原稿贯穿了整个清代,当时很多重要的工匠都因为在其他材料上完全地再现了绘画作品而闻名。绘画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的支配地位与个别视觉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之前漆器工艺采用的艺术形式。”
本书作者认为,岭南漆艺人为适应当时市场需求以及技艺发展需要,兼容并包,融汇中西,创造出异于其他省份的极具艺术风貌的漆艺作品。
这一点正是岭南人包容、善于创新的固有特质,也使得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岭南漆艺在近现代史上地位晋升,广东成为了漆器生产的重镇。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